二十四孝故事解说三1. 闻雷泣墓原文:王裒,字伟元,事亲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雷,即奔墓所,拜泣告曰: 裒在此,母勿惧又称为《王裒泣墓》,讲述了魏晋时孝子王裒 [p óu] 孝行的故事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 “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2. 恣蚊饱血讲述了一个孝子在蚊虫肆虐的时候, 怎样不让亲人遭受蚊虫之害 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七则故事原文:晋吴猛事亲至孝榻无帷帐蚊多攒肤恣渠之饱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榻( t à):睡觉的地方帷帐( wéi zh àng):帐子,帷子(周围遮挡的布,类似现在的蚊帐)攒肤:这里的意思是很多蚊子咬人恣( zì):肆意,随意,放纵渠血:意思是血多 驱:驱赶,轰走噬( shì):咬亲:父母矣 :助词,不表示意思晋朝人吴猛,八岁儿童,非常孝顺,伺候父母极其周到细致 他的家境贫寒,睡觉的地方没有蚊帐每到夏天夜间,很多蚊子咬人,吴猛让蚊子随意地咬自己,吸血吃饱。
虽然蚊子很多,却不驱散,惟恐飞离自己去咬父母爱护父母之心无微不至3. 哭竹生笋原文:吴孟宗,字恭武,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煮羹食 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讲述了三国时孝子孟宗的孝行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4.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 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 送给他两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 ”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