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一)新石器时代中国水稻已经普遍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广大的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太湖地区、浙北地区,大约六七千年前便开始有了种植,距今七千至三千五百年水稻从动向西推进夏商水稻种植向北方扩展,西周今山东、陕西、山西一带已经有了种植春秋战国时期水稻种植西到渭水中游,北到关中盆地北缘、汾水中游,东到泗水流域,但种植面积不大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形成了关中地区、伊洛河流域、河内地区、黄淮平原等水稻种植中心区唐时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黄河流域普遍开发了水稻种植唐末黄河流水稻种植的范围大面积缩小,宋代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呈现栽种地区有限,总面积小和稻田多呈点状、线状分布在一些低洼地带和河湖周围特点,其最北界在北纬40度左右的京津地区,而南方占城稻的引入,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使得水稻产量增加,强化了南方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种植衰落,尽管河南、淮河流域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区衰落的主要表现是:种植区极为零星分散,没有大范围的产区;种植时间很短,没有形成长期的持续产区;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南方地区水稻种植发展很快,长江下游盛行稻麦轮作制,岭南有双季稻,其他地区有早熟抗旱的水稻种植。
虽然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不景气,但是由于水利技术的进步和水稻品种的改良,水稻分布的北界向北推进,北大河西走廊、河套平原、辽河流域水稻种植的这种发展趋势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因素导致的气候的变化下的水资源分布和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南迁移等都对北方水稻生产带了重要的影响第二节历史时期桑蚕、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一、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大量的古代传说和考古材料说明,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一)夏、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桑”、“蚕”、“丝”、“帛”等字以及大量的有关蚕桑丝织的卜辞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二)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三)秦汉时期这个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技术已经传播到了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岭南、南中、河西走廊和长城以北地区都已经开始丝织生产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十六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丝织业生产也不例外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
这个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由于江南地区本为麻葛产区,普通服物也以麻葛织品为主,丝织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丝织业的生产规模仍然不及麻葛织品五)隋唐五代时期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不仅蚕区面积进一步扩大,而且丝织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六)宋元时期北宋政府在全国设置了21处丝织场所,黄河流域就有14处,长江流域仅有7处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元代的丝织业仍然是南盛北衰,主要产地是建康(今江苏南京)、平江(今江苏苏州)、杭州、成都等地福建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丝织业中心七)明清时期长江下游的丝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苏州、杭州、湖州、松江(今上海松江)、常州、南京都是丝织业的重要城市明代在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设置了织染局,专门从事丝织品的生产其中、苏州、松洲、杭州、嘉兴、湖州五府的织染局尤为重要,除完成常额规定的织染任务外,还要增加彩缎和各种纻丝纱、罗织金的生产。
清代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重要丝织业城市有江宁(今江苏南京)、苏州、杭州、广州、佛山等江宁、苏州、杭州均设有制造衙门江宁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丝织业城市二、棉织业我国棉织业兴起时间较晚,大约到东汉时期才从印度传人宋代以前,棉织业在经济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元代以后,棉织业在经济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到清代后期,其地位渐渐超过了丝织业一)汉魏时期我国最早的棉布可能是东汉时期西南地区哀牢人所生产的白叠布,又称白叠花布曹魏时期,西域所产棉布已经流入中原地区一、南北朝时期(三)隋唐五代时期岭南地区已经出现棉织业所谓桂布便是桂林所产的棉布四)宋元时期北宋时期,闽广地区的棉织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南宋末年,渭水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开始种植棉花,棉织业渐渐发展起来1289年,元朝政府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规定这些地方每年交纳棉布10万匹五)明清时期明代南北各地普遍种植棉花,植棉面积不断扩大除江南地区外,山东、河南、福建、广东等地的棉花种植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棉花已经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思考题: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中药农作物嬗变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