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考点整理一、寻找中心论点 二、理清思路结构 三、议论文论据四、议论文论证方法 五、体会语言特点一、 寻找中心论点• 论点:对论述的问题(论题)所做的结论 判断 • 论题:所以论问题的范畴,大多出现在文 章的标题中 • 论点的表现形式: • 在文中直接寻找到表达论点的句子 • 读懂文章后进行提炼概括如何寻找中心论点?1. 关注文章标题 2. 关注文章首段与尾段 3. 捕捉段落中心句,并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 关系可以先找各段分论点,再从分论点 中提炼中心论点,或从文章中间找一句判 断句有时得对反复出现的句子加以概括 4. 注意:中心论点一定是一句判断句,观点 鲜明清晰定义:是作者对所一轮的问 题提出的简介和主张,是统摄【总领】全 文的中心、灵魂)关注文章标题:文章标题通常为短语或词语,常常是揭示了 论题而非中心论点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 文章的标题入手,这样就较容易地寻找出中 心论点,1. 表达完整的判断并与标题密切相关的句子2. 表明对议论对象看法的关键句子3. 对问句式标题,关心文中回答的相关语句 (如:《怎样做大国》一文中对“怎样做大国” 每段首句都有类似回答标题的句子,这些句 子就为各分论点)如:《想和做》(胡绳)一文中(或《教与学》140页《读 一本书,做一段修行》【梁文道】试题举隅)…… ④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不动脑筋,埋头苦 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 ,“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 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⑤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 ”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⑥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⑦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 ……本文中心论点是( )? A、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B、 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C、想,要靠做来证明 D、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 A关注文章首段: 如:《辩证看压力》(邵景均)一文: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 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 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 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 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 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 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本文中心论点?(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 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 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 不一定都是坏事如:《奥林匹克新格言》一文中①回首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程,人们会有 很多感慨,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将会是怎样 的?对此,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给 我们作了近乎完美的描迫,“更千净、更□□ 、更□□”。
这一描述就是奥林匹克的新格言 新格言的提出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 时代的需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格言的提出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 代的需要从文章中找一判断句如:《读“死”书与读“活”书》(蒋孔阳) (1)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 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 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 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 ”读书 (2)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 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 书,后读“活”书 (5)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 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谈读“死”书与读“活”书 B、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 书 C、中学生应该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D、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C A 项直接从题目而来,没有表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 观点\态度,所以是不正确的.B项是文章论证的一个 论据,并不是论点.D项则偏重于读书的目的,也不是 全文的中心论点• 如:《读书·养气·写作》中 ①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 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 等等,均无不可。
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 ④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 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 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的一种读书 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 ⑤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 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 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 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然得心应手 ⑥……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旨:________ 读书可以养气,养气有利于写作(或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论题找分论点 •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中 •(3)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 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 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 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 和情感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 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4)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 ,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 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 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一种感情的累积。
大量地阅读优秀 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 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 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 ”“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 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 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 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本文第(3)段主要论述了______,第(4)段主要论述了______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 重要的途径二、理清议论文的思路结构• 总分 • *并列 • *层进 • 对照 •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若要概括段意,则关注每段首句(有时就是分论点)(这种在并 列式中最为常见),有时也要自己概括(常在层进式中出现) 在文中的一段被问及“该段能否删”,常是从论证结构上来看并列式 如:《怎样做大国》——典型的并列式文章 ①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要想维持,就不能仅仅靠等着外国公司的订单,等着外国的投资中 国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度复杂的经济体系。
②中国没有基督教的传统,但是,从“天下为公”的传统中,照样可以发展出“信托责任” 的理念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中国的市场经济就算 成熟了 ③中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要日益集约化政 府和社会不仅要鼓励人们减少住房面积,而且要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④一个被低油价娇惯坏了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能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 战之一谁能有效地回应这一挑战,谁就能在竞争中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 的资源和能源成本,仍是大国应该追求的发展目标⑤中国人口政策的既定目标还是要让人口适当地下降但是,必须避免“急刹车”所带来的 意外伤害要“缓刹车”,就得提前行动20年,通过渐进的政策转型,在人口下降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口的急剧老龄化⑥政府要站在老百姓一边,帮助他们创造出内需来具体地说,政府刺激经济的计划,除了 基础设施的建设外,还要加强社会服务的质量,比如,医疗、教育、退休金等必须使每 个劳动力创造较高的附加值,才能有足够的人均剩余价值来抚养老龄化人口⑦片面鼓励消费的政策,如果短期内刺激了经济,长期却破坏了经济的伦理,那么我们宁愿 忍受一下短期的阵痛。
⑧文明的习惯是公共秩序的一部分要建立公共秩序,就必须先有公共生活否则,文明的 习惯并不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形成⑨中国首先需要的是教育平等权这个平等权的基本精神是:每个孩子都应当享有同样数额 的教育经费富家子弟需要更优异的教育,可以自己花钱上私立学校但是,上学的基本 权利是平等的 概括段意②中国没有基督教的传统,但是,从“天下为公”的传统中 ,照样可以发展出“信托责任”的理念什么时候中国的 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中国的市场经 济就算成熟了 ③中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的生活方 式生活方式要日益集约化政府和社会不仅要鼓励人们 减少住房面积,而且要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④一个被低油价娇惯坏了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能源 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谁能有效地回应 这一挑战,谁就能在竞争中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降低经 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成本,仍是大国应该追求的发展目标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2)(3)(4)段讲述的内容: • 第(2)段:• 第(3)段: • 第(4)段:中国应发展出“信托责任”的理念(或中国的 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 中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 中国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 成本• 《水的感悟》一文中②……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方感其可贵;当人们拥有它的时 候,却又将其淡忘。
可见,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 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③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只要坚持积聚,有 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 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④水,随流赋形,但它始终坚守个性……由此,我们可以联 想到,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⑤水,流淌不息,但它不懈追求宁静……因此,我们应该追 求这样一种境界: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作者从“水”中得到的感悟是 (1) (2)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 (3) (4)概括段意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层进式(常常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如:《杂说“书卷气”》(刘明清)一文中…… (3)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 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读 书人看重它;不读书的人同样以拥有“书卷气”为荣 (4)“书卷气”虽然只是个抽象的精神概念,却可以通过十分具体的方式表现 出来换言之“书卷气”是写在每个人脸上的。
一个人有没有书卷之气,我 们可以从他真诚抑或虚伪、幸福抑或痛苦的脸上直接观察到当然观察者本 人也必须是一个拥有“书卷气”的智者否则,你是看不到的 (5)我一向以为“书卷气”首先是可以“学而知之”的…… (6)如果你被人讥笑缺少书卷气,弥补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 (8) 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应当承认一个事实,即所谓的“书卷气”有继承的 可能性……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样三、议论文论据事实论据(具体的事例)理论论据(引用的话语,名言等) 1.开头常用一个事实论据,作用是什么? 2.补写论据 3.论据是为哪个论点服务的 4.论据作用 (有时开头也会用设问形式,此时作用有二:引起读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