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哲学]第十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tia****nde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0MB
约97页
文档ID:70462253
[哲学]第十章儿童道德的发展_第1页
1/97

儿童道德的发展,,,广义的道德发展是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道德行为准则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形成、演进的过程 狭义的道德发展,是指作为一种个体现象的个人道德品质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它是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反映的过程,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道德发展的概念,指儿童采纳各种原则,这些原则引导他们对特定行为作出是非判断并依据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人们要共同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生活要成为可能---人们就必须对某些孰是孰非的观念达成共识内化: 道德行为基础从外部因素向个人内部情感和伦理信念转变的过程称为“内化”,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内化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过程 儿童的道德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种基本成分——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发展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Jean Piaget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儿童发展的里程碑 Jean Piaget认为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因此,他与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clinical method),,一 皮亚杰的观点 皮亚杰提出的道德发展的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概念以不变的顺序从早期阶段发展到更为成熟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成熟的道德包括儿童对社会规则的理解、接受,以及他们对人类关系中平等和报偿的关注,因为平等和报偿是公正的基础皮亚杰理论的内容,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称,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皮亚杰理论的内容,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

故称,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1前道德判断阶段: 与感知动作思维和前运算思维相对应道德认知不守恒,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弹子游戏:规则的态度随年龄而出现的变化学前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缺乏意识 其次,他让儿童判断道德情境故事中主人公犯错误的原因和程度,以此来研究儿童对错误严重性的判断和相应的道德观念2 道德实在论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评定行为是非表现出极端性,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动机来判断好坏,刻板地尊重权威 到5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的较多的注意和尊重规则在儿童看来是来自外部权威,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道德绝对性” 道德实在性的两个原因:①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 ;②儿童的“实在性思维”,这使他们将外部现实与自己的思维过程和主观经验相混淆3 主观主义道德或自律道德阶段(9~11岁以后): ①能认识到社会规则是不固定的契约,可以被怀疑和改变违犯规则并非总错 ②判断行为时不仅考虑后果,还要考虑到行为的动机,考虑到他们的情感和观点。

③对权威的遵从既非必要也不总是正确应该考虑惩罚与犯错误者的意向和错误性质之间的补偿性 ④应该有对所有人实行平等正义的“公道”能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判断不再绝对化2019/1/17,1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三阶段说,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没有判断能力,直接授受行为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道德实在论 (1)依据他人的价值标准 (2)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的行为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后) 道德相对论,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两难方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皮亚杰在儿童规则认知发展中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加以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范畴的规则儿童能够区分那些违背社会习俗的行为(如不要把你的物品放在右边)和那些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如要分享玩具,不要打别的孩子)评价: 跨文化的一致性较低 方法缺陷 在判断他人行为时,如果对情境的描述能为儿童所理解,那么6岁儿童也能考虑到他人的意向。

道德故事采用言语呈现可能给幼儿加工带来困难,若以录像呈现,则6岁儿童也能像年长儿童一样对行动者的意向作出反应 皮亚杰的原始故事法要求儿童判断由坏的意向造成小的损害和好的意向造成大的损害哪个更坏故事中儿童的意向与其行为后果是混杂起来的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发展》(1932),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和阶段表现 科尔伯格是研究道德判断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两个重要观点: 一,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重要构成 二,道德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和阶段道德认知具有“三水平六阶段柯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男孩进行谈话调查,并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扩展、修正,重新定义了皮亚杰的理论两难故事法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兹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问题,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 是很重要?为什么? 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 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还是坏以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一)前习俗水平(0-9岁),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 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交易场中的低级相互对等的关系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二)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准则,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规则已被内化,自己感到是正确的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所达到的程度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 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决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他们希望被人看作是好人这时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二)习俗水平(9-15岁),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 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 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

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2019/1/17,29,道德发展3种水平与6个阶段,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肯定了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之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间的差异等 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研究中所采用的成对故事造成的较坏后果的儿童往往不是故意的,而造成较轻后果的儿童往往是有意的,因此,利用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的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检验与发展 儿童以固定不变的顺序经过柯尔伯格道德判断阶段的假设得到了普遍支持 一些原则性的异议:,认为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并不能考察出各个不同方面的道德判断 例如,艾森伯格—伯格(Eisenberg-Berg,1979)认为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只反映了道德判断的禁令取向的推理这一方面,所涉及的几乎都是有关法律、权威的判断,这样就限制了儿童对故事冲突的推理为此,艾森伯格-伯格设计了亲社会两难情境来研究儿童的社会道德推理在这种亲社会的两难情境中,个人必须选择是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价值还是满足别人的愿望、需要和价值。

其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和正规的责任,主要考察对亲社会行为的选择柯尔伯格的评定模式对妇女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妇女的道德发展阶段常被评定为低于男性大多数妇女的判断被评定为阶段3——这一阶段对道德的理解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美德就等于援助和取悦他人 批评者认为,那些传统上被看作女性美德的特质正好被看作是道德发展的缺陷 已有工作是依据对男性的研究,对妇女生活的深入研究将会方面得到不同的结论 柯尔伯格在80年代中期修订的评定系统试图矫正这一偏差柯尔伯格理论研究上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高,与皮亚杰“临床法”一样,这种方法上主观性太强,以至影响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此外,量表的效度也值得怀疑 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区分:特里尔(Turiel,1983)认为柯尔伯格没有很好的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 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性别单一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男性性别偏向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在应用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特(J. R.Rest)以柯尔伯格的理论为基础编制了“DIT测验”,提供了一种测定个体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简明方法。

通过测查个体对不同道德命题的反应,来评定个体道德发展水平DIT测验包括6个道德两难故事,每个故事后附着12个反应项目,共72个项目被试对每个项目的重要性依次作出反应,最后由主试进行综合评定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美儿童心理学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77年与马森(Paul Mussen)合著《关心,分享和助人之根源》在柯尔伯格的基础上,她与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儿童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