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WCDMA四种拥塞处理手段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1.64KB
约2页
文档ID:47769598
WCDMA四种拥塞处理手段_第1页
1/2

功率拥塞、 CE 拥塞、码资源拥塞、传输拥塞(IUB IU IUR)四种拥塞的具体解决办法?能否请大侠们详细说一下对 WCDMA 网络无线扩容过程中的几种可选方案做简要分析:方案一: 大规模的小区分裂,即在建网初期主要着眼点在于解决覆盖,为了降低初期投资站间距较大, 后期随着用户密度的增加,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例如六角形边中心分裂)实现站址加密,将原来的小区分裂成更多的覆盖面积更小的小区此方案的局限性在于:(1) 需要对前期基站的覆盖做大规模的收缩调整,甚至包括天线高度的调整;(2) 需要为大量新增站找到合适的站址,可能有相当大的困难:与 GSM 网络相比, WCDMA网络容量对蜂窝结构的规整性更为敏感,对站址位置和天线高度等要求更为严格;(3) 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网络重新优化过程等方案二:大量引入微蜂窝,部署分层网(HCS ) :将宏蜂窝和微蜂窝设置成不同层级,采用特定的小区重选或切换算法(例如基于终端移动速度),将处于空闲或连接模式下用户分配到宏蜂窝或微蜂窝层,两层采用不同的载波此方式的局限性在于:(1) 当运营商只有2 个或 3 个载波(即10 或 15MHz )时,在尚未充分发挥宏蜂窝基站的容量效益的前提下,就占用专门的载波部署微蜂窝层,从投资分析的角度看得不偿失;理论分析和实际经验都已经证明,在没有足够隔离的条件下,微蜂窝层和宏蜂窝层是不能共用同一载波的。

2) 如果不能较好地实现微蜂窝层的连续覆盖,压缩模式的频繁启用将引起系统容量的浪费并降低上行链路覆盖;如果频间测量进行得不够及时充分,还可能因硬切换失败而增大掉话概率方案三: 将原基站扩展为多载波,其前提是运营商拥有多个载波,此方案优势在于:(1) 扩容成本最低:与前两种方式相比,无需新建基站,不需要增加成本相对较高的功率放大器( PA) ,因为从网络部署的第一天起,很多厂家NodeB中的 PA 就已经能够支持多载波;只需在原NodeB 中根据容量需要增加基带信道单元模块和收发调制模块,而基带信道单元模块可以在多个载波间共享,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变相地降低了每载波所需的信道单元数2) 扩容效果明显:在基站功率储备足够大的情况下,无线容量随着基站载波数的增加成倍增长,详见后文;当引入多载波业务分配(MCTA )功能后,整个系统的无线容量还能获得额外的复用增益;(3) 扩容工程量最小:对原有的基站布局和天馈线系统(包括天线角度、高度等)不需要做大的调整, 保持原有的网络结构也有助于保证已运营网络的性能的稳定,大大减少优化的工作量;(4) 载波间的切换问题更容易解决:多载波仍然沿用原有的天线系统配置,如果PA 功率在多个载波间平均分配,则各载波的覆盖范围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当需要进行载波间硬切换时,由于目标小区比较明确,几乎可以不进行异频测量就能顺利实现硬切换(称为数据库辅助的盲切换) ,从而避免启动压缩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具有很高的硬切换成功率,这一点在长期的CDMA 网络商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由此可见,多载波扩容方式应当是WCDMA网络扩容的首选途径, 这一思路与第二代CDMA网络建设经验相一致,而与GSM 网络部署经验有所不同这是由CDMA 与 TDMA 两种无线接入技术的根本区别所造成的:(1) 基于 TDMA 的 GSM 网络,其容量虽然低于CDMA 网络, 但相对比较固定, 频点 (200kHz)比较多, 存在频率复用距离, 可以比较轻易地利用预留的频点增加基站(宏蜂窝或微蜂窝) ;而终端非连续收发的工作特点也使得基于异频测量的硬切换变得十分简单,这也是在跨小区的移动过程必须进行的基本操作;(2) 而 WCDMA属于宽带扩频技术,频率(5MHz) 复用系数几乎为1,网络性能和容量受干扰控制(即覆盖控制)的影响很大,因此对基站布局、天线高度等要求较为严格,加站过程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移动性主要借助于软切换完成,异频测量对网络性能和通信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大,应加以控制推荐优先选用多载波的扩容方案,并不意味着对其它扩容方式的绝对排斥如果当运营商频率资源不足或明显存在站距缩小的需求和条件时,例如有的运营商采用“初期密集站址规划、分阶段部署 “的策略,可能将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这取决于业务量的增长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规模的小区分裂。

此外, 在建网初期, 在覆盖不足的特定区域部署微蜂窝也是完全可行的北电 网络典型的宏蜂窝基站BTS12000在一个基柜内可以支持1 至 6 个 45W 的超线性多载波功率放大器(MCPA ) ,每个 MCPA 可以支持4 个载波,即20MHz 带宽即在单基柜内提供从 45W 到 270W 的功率储备, 实现从单载波单扇区的全向站或OTSR (全向发射分扇区接收)配置方式,到三载波三扇区(带下行发射分集)的最大容量的平滑演进,满足长远的话务量增长需求也许有人认为采用高功率PA 会增大基站间的干扰,对提高容量没有帮助,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由于WCDMA基站并非总是以最大功率发射,除诸如公共导频信道等开销信道外(合计只有几瓦) ,业务信道部分的实际输出功率是根据正在通话的用户数、无线承载类型、用户位置和传播环境等实际环境和业务量需要而产生的事实上, 随着业务信道的功率储备越高,因功率不足而导致的呼损就越低,无线容量越大根据相关的仿真研究, 与 S111(每载扇 45W) 无线容量相比, S222( 每载扇 22W) 是其 1.8 倍,S333( 每载扇 15W) 为 2.4 倍,S333 带发射分集(每载扇90W )则可达到3.5 倍。

其中,载波容量主要受限于每载扇可用功率,而邻信道干扰产生的容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低于 1%) 在前三个阶段,每个基站只需要3 个 PA,引入发射分集蟛旁黾拥?个 PA而低功率PA 则无法达到满意的容量效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