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本土生态知识概论第一节 本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一﹑什么是本土生态知识本土生态知识是相对于普同性知识的提法所谓普同性知识是指当代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而习得的系统知识这样的普同性知识可以通用于世界各地,可以不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而为全人类所共享然而普同性知识绝非人类知识的全部内容,除了普同性知识外,每个民族﹑每个特定的地区还存在着不胜枚举的地方性知识这样的地方性知识无论在内容、知识体系、诠释逻辑,还是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普同性知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却是相关地区和民族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谋求生存与延续不可或缺的智能资源,同样是人类知识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既需要普同性知识,也需要地方性知识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可以共享的对象众寡不一,适用范围有广有窄而已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首先由民族学家格尔兹引进学术界,其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当前学术界一致公认,除了普同性知识外,还并存着很多地方性知识仅仅是因为考虑到“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隐含着歧视意味,因而本书将其改称为本土知识意思是说:由特定民族针对特定地区的自然与社会背景,通过世代积累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服务于特定的民族和地区,具有明显的民族归属性和地缘性,称为本土知识不仅更能反映实情,也不至于引起理解上的歧义。
和普同性知识一样,任何一种本土知识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解释系统和资料积累框架,以及逻辑推理的规范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土知识的这整套内容只适用于相关民族和特定地区,其它地区和其他民族由于不了解、没有学习过,因而不能发挥其效用其他民族成员要了解异民族的本土知识,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学习和认真的分析比较才能认识其特点,明白其效用要把握自己所不了解的异民族的本土知识,对任何人、任何民族来说都必然是一个发掘和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整理和学习的过程正因为这样的发掘和整理具有很大的难度,因而在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中,总是有意和无意地忽视甚至歪曲各民族本土知识的存在,以至于不仅普通民众,就是专家学者都往往重视普同性知识而贬低本土知识固然,这是一个由历史习惯所导致的误解,然而到了今天,这种误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严重地障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全人类关注本土知识,发掘、传承、利用和推广本土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本书的推出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本土知识的内涵极为丰富,要全面认识任何一种本土知识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长期以来,这种认识异民族本土知识系统的工作都是由民族学家去完成,学校教育和公众传媒仅是从民族学家那里获得相应的介绍和转述,并把这些内容作为一般性的知识积累起来,很少考虑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全人类共通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生态恶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国际冲突问题等等不容回避的事实在于,上述各项威胁,不仅与普同性知识有关,还与各民族的本土知识直接关联,甚至是由普同性知识与本土知识不相兼容而酿成的祸患这就向全人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人类不仅要学习和了解普同性知识,还得认识和了解各民族的本土知识,长期以来忽视甚至歪曲各民族本土知识的作法,已经到了非抛弃不可的时候了人类社会的这种新要求,可以从联合国的众多决议和议案中得到反映,如《环境公约》、 《保护非物质文化公约》 ,评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行动等等这些公约和行动都隐含着对本土知识的认同和关注,都是意在推动本土知识的实践运用本教程的推出本身就是对全人类这一呼声的一种积极回应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只好将问题限定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知识这一方面教材的名称也相应地称为《本土生态知识教2程》 需要声明的是,这样的限定纯粹是人为分割的结果,决不能误解为本土知识中仅有生态知识而没有其它内容,而只能理解为其它内容应当由另外的教程去完成,不在本教程讨论的范围之内。
本土生态知识是指,在特定地区由相关民族在世代的经验积累中,建构起来的一个本土知识方面这方面的知识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该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相关联,担负着引导该民族成员在正确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精心维护所处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无论在任何地方展开生态建设,除了要认识和了解普同性知识中对生态问题的一般性认识外,更关键、更直接的还在于了解本土生态知识的作法不认识相关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肯定无法正确地引导相关地区的生态建设,本教程的使命正在于向社会各界揭示本土生态知识的价值、探寻发掘利用本土生态知识的规范,服务于中国西部十个省区的生态建设不管是什么样的本土生态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完整的资料储备体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引导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的信息系统以至于在相关的社会成员中,无论是日常的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礼仪、技术技能,甚至是观念形态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能曲折地反映出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来我们只需要认真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实情,都可以从中感受和领悟到当地本土生态知识的存在,并可以通过整理,将他们的主要特点和内涵揭示给其他人去年,我们在湖南、贵州、广西、重庆等地所作的田野调研工作就是出于这一需要。
通过调研工作,当地乡民、行政官员和我们都对相关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大家都意识到相关地区本土生态知识的存在,并进而意识到生态建设需要我们大家共同采取行动,去发掘、整理、利用、推广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安全也才能获得充分的保障本土生态知识的发掘涉及面很广,生产中的技术技能、日常生活中应对环境变迁的各种技巧和能力对周围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应对自然风险的各种手段都足以反映本土生态知识的具体内容因而,本土生态知识是一个总的泛称,发掘和整理本土生态知识时,则需要记录和描述技术操作的细节,使用的工具和装备,人与人之间如何配合,能取得什么样成效等等二、本土生态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习惯性偏见的左右,人们虽然从民族学家的论著中不断地接触到、了解到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但总是认为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甚至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这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牵连性,生态灾变造成的危害并不局限于有限的地区和有限的人群,而往往会波及到其他地区和其他人群,甚至是完全无辜的人群。
沙尘暴发端于我国西部内陆,甚至是国外的沙漠地带,这与生活在华北平原的人并无关联,但华北平原的人们却不能回避这种从天而降的危害同样的道理,长江上游的水土资源失控虽然与长江下游的居民毫不关联,但洪涝威胁同样会驾临长江下游居民的头上这些无情的事实迫使我们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生态问题本来就没有边界,它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要根治上述生态挑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仅仅依赖普同性知识肯定不能根治频繁发生的生态灾变这就意味着,除了普同性知识外,我们还必须发掘和利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才能找到根治生态灾变的有效对策然而要让世人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还需要作大量的工作不少人从习惯性的观念出发,总是误以为只要有普同性的科学知识,就可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甚至改造自然,使自然屈从于我们的需要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缺乏现实根据这里仅从如下四个主要方面揭示本土生态知识的不可替代价值首先,当代的普同性知识尽管逻辑严密,资料储备丰富,对事物的观察也极为精确,3但是当代普同性知识着手建构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基本上是从十八世纪以来才按统一的标准收集资料逐步建构起来的因而在当代普同性知识中,十八世纪以后的资料尽管十分完备和周详,但十八世纪以前的资料却处于空白状况。
然而,人类面对的任何生态问题都是长期历史积淀的后果,甚至是超长期的自然与人类社会互动运行的结果不了解、不掌握漫长历史岁月的实情,当前的生态建设就无法作好有幸的是,来自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尽管观察的精度和资料积累的系统性远远赶不上现代科学技术,但却储存了大量历史上的生态资料这样的资料以及经验、技术和技能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是找不到的,如果不借鉴这样的历史资料,相关地区的生态建设肯定做不好其次,生态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为了积累资料,必须投入巨额的经费、人力和物力举例说,要获得每个点的气象资料,都需要在每个点建立气象台作长期的观察然而要在各地普遍建立气象台,所需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难以承受的负担时下,在我国西部的广大地区,气象台仅在县政府所在地才有,而这样收集起来的气象资料,根本无法反映全县广大地区的气象实情除了气象资料外,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料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然而,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中,却储备着大量有用的资料信息,有的可以填补科研机构资料积累的空白,有的可以佐证科研机构积累的资料,有的可以纠正科研资料的偏颇发掘、利用本土生态知识不仅可以省时、省力、省事,还可以校正科学数据的偏颇。
因而,要搞好广大地区的生态建设,光靠普同性生态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同时兼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面对的生态挑战涉及的范围太广,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太大,这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担的投资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只能投资有限的科研机构如果不通过本土生态知识调动广大的普通民众参与,绝对完成不了我国生态建设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不少科学工作者都意识到,在作资料收集时,都需要更多地向普通乡民学习,希望他们提供资料收集的线索由此亦可见本土生态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忽视本土生态知识是十足的偏见再次,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地之间的差异极大,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各有其特性,无一不需要动用特殊的技术和技能遗憾的是,在普同性知识系统中,通用性的技术技能储备虽然极为丰富,但针对特定地区生态问题的特种技术和技能却缺乏必要的储备强行使用这些技术技能,去处理具体的生态问题,虽然可以勉强凑合,但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没有注意到本土生态知识储备着这样的技术和技能,更没有想到要发掘和利用这样的技术技能,因而生态建设行动往往是事倍功半相反的,如果全面发掘和利用各地本土生态知识中的特种技术和技能,即使国家的投资少一点,而收到的成效却可能大的多。
事实上,自然环境中各地的生态系统都极其复杂,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经过了艰辛地探索,发现和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特种技术和技能,这样的特种技术和技能往往都储备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中这样的特种技术和技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不是发展的负担它们都属于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它们是普同性知识绝对替代不了的财富只有配合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作好这些特种技术和技能的发掘和利用,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才能作的更好最后,本土生态知识也像普同性知识一样,不仅对物质世界可以发挥作用,对人类社会也可以发挥作用,都可以起到组织人、动员人、协调人的作用因而,动用普同性知识可以组织和协调大范围内的生态建设,但却不一定能协调好小范围的、特定地区的生态建设这是因为普同性知识为了使其适用面更加广阔,不得不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特别是特定人群的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就总体而言,虽然不会造成重大的障碍,但对特定区域而言,其负面作用却不容低估为了抵消这样的负面作用,只能仰仗于相关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因为在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中,经验、资料、技术和技能与相关民族文化具有同4质性的结构,因而能更好地反映该地区成员的情绪和尚好用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去影响当地的生态建设,成效将会更大,效果也十分稳定和可靠。
综上所述,普同性知识固然重要,但与之并存的各民族本土知识同样不容忽视,他们在我国西部的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正是我们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发掘、利用,并推广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的全部动因,也是大家要坐到一起来交流、商讨的终极目的可以将上述内容简化为如下五个要点:1、通过本土生态知识可以获得古代的生态资料2、抵御自然风险的技术技能主要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