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哈尼族“蘑菇房”变迁中的传承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KB
约4页
文档ID:310536351
哈尼族“蘑菇房”变迁中的传承_第1页
1/4

哈尼族“蘑菇房”变迁中的传承=“news_bd”>     一、蘑菇房建筑形制: 从传统变为现代  蘑菇房是元阳哈尼族文化最鲜明的外部特征之一, 不但适应于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而且其独特的建筑外形与周边稻作梯田相映成趣,贴切地反映出哈尼族对所处自然环境的认知和选择蘑菇房一般具有以下固定模式:  第一,下畜上人即底层养牲口、放农具、堆柴火,二层住人,三层阁楼存放谷物,这种功能安排,与梯田农业生产及当地多雾潮湿的气候相适应  第二,木构土墙传统蘑菇房里的梁、柱、楼板、楼梯和隔墙等,都用木材制作作为围护体系的墙,主要是生土材料土墙最怕雨淋或渗水,所以墙基用石头砌筑  第三,四坡草顶元阳中高山区雨水较多,年降雨量超过1 000 毫米,平顶不利于排放雨水,所以用四坡顶,正脊较短,坡度较陡,近似锥体盖着四坡茅草顶的房子外形酷似蘑菇,故美其名曰蘑菇房  第四,火塘中心哀牢山终年云雾缭绕,冬季潮湿寒冷火塘不仅起着照明、烘干、驱寒、煮饭的功用,也是哈尼族传统家居生活的中心一般在火塘前方靠后墙一角筑灶; 在火塘南面靠前墙放置一张床,供家中老人卧寝,俗称老人床; 其他靠墙处以木板隔出空间当卧室哈尼族火塘具有神圣意义,火塘终年不熄,象征家庭命脉绵延不绝。

  第五,中柱中柱是建房时竖起的第一根柱子,实际上起到给住宅定位及承重的作用,对哈尼族而言,中柱具有神圣意义第六,神龛箐口村家家户户供有祭祀祖先的神龛,哈尼族称之为阿波扎古或阿波多,意思是老祖宗,请喝酒神龛分大、小,通常设于第二层的墙上大神龛设在太阳落山的方向,用于祭献自家正常去世的祖先;小神龛设在太阳升起的方向,用于祭献自家非正常死亡的先人  然而,在短短10 余年间,由于外出打工的普遍,经济收入的增加,观念认识的改变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箐口村蘑菇房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一是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彻底颠覆,从过去的木构土墙变为钢混结构二是曾经作为家庭中心的火塘不复存在,天冷时不再烤火,或改用火盆烤火,甚至开始使用电取暖器三是内部生活空间格局的巨大改变  蘑菇房被砖混楼取代,缘于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有其自身因素  首先,与其居住性能有关传统蘑菇房存在如下缺点: 第一,卫生问题突出由于人畜共居,一层随处可见猪屎牛粪,充斥着难闻的气味第二,层高低矮,居住空间狭小第三,光线昏暗一般一层不开窗,二层开两个小窗洞第四,容易着火蘑菇房的木架草顶容易着火,加之哈尼村寨的住宅建造密集,一家着火常殃及邻里,使损失更加严重。

  其次,与其建材因素相关在单纯的农业社会,建造蘑菇房便于就地取材进入现代社会,蘑菇房建造材料的获取面临新问题蘑菇房木料耗用量大,在人口膨胀、分家分户日益增多、建房需求普遍、人地关系紧张的当今哈尼族社会,对木材的大量索取必然危及到森林生态环境,况且国家对木材砍伐有严格限制另外,砌墙所需土基量大,制作麻烦, 使用年限没有砖长久,且砖容易买到还有,比起砖混房,蘑菇房耐久性有限,修缮方面的麻烦事更多民居是人们依托当地资源条件做出的选择,既然外在物质资源已经改变,蘑菇房的变迁实属必然  二、文化自觉: 传统延续与变异的内在基础  箐口村民居纵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现代蘑菇房身上,还是可以找到来自传统的元素在民居的物质文化部分,现代蘑菇房借鉴和保留了蘑菇房建筑形制的某些形式和风格一是把外墙刷成土黄色,虽然用的是涂料,但效果看上去和蘑菇房土基外墙所糊泥巴的色彩很接近,且防水保护作用更强二是在水泥平顶上加盖四坡草顶,使整栋房子看起来依然形似蘑菇在民居的精神文化层面,现代蘑菇房移植了蘑菇房的神龛和中柱但这一传承并非全盘照搬,同样存在重大变异,融入了村民的理解和创新,反映出他们在物质条件改变、外来文化影响之下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调适和发明、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传统的神龛,形式为或在墙上开凿一个长方形小洞,或采用竹篾编制,然后固定在墙上; 神龛的位置设于家庭的公共空间,小神龛一般在二层楼梯口的墙上,大神龛在二层西北角的墙上现代蘑菇房里的神龛,除上述两种传统形式外,有些人家以铝合金、钢筋作为支架,将竹篾编的神龛固定于其上,使神龛的稳固性、承重力加强; 有些人家直接采用铝合金制作的架子;神龛的摆放空间更为灵活,如果客厅方位受限,有些人家干脆把大神龛设置在卧室这种私密空间的墙上  在蘑菇房里,起主要承重作用的是柱子柱子数量由房子大小决定,小的蘑菇房通常为9 根柱子,一般以12 根柱子者居多,大的蘑菇房多达16 根柱子居中的那棵柱子是整栋房子里最大的,号称中柱,须最先树立在哈尼族看来,中柱不仅起承重、定位的建筑学作用,而且与整个家庭的人丁、牲畜、庄稼休戚相关如今,民居建筑形制彻底改变,在现代钢筋砖混楼里,已经没有中柱,不再需要立中柱的建筑程序,但在哈尼族的精神世界里,必须有中柱,故而他们幻化出一颗中柱——一根碗口粗的木头,象征性地立于大神龛旁的墙角  以前建房,当墙基打到约两米高时,要择吉日举行立中柱祭祀仪式中柱一般于属龙日辰时树立,把三片海贝镶嵌进中柱底部将其立起,每片海贝分别象征人丁、六畜、五谷,寓意中柱踩着昌盛的子孙、兴旺的六畜、丰收的五谷立起来,从此能够顶住风风雨雨。

建筑形制的变迁影响到相关宗教祭祀活动的调整现代蘑菇房里的中柱符号,是人们应对改变的建筑形式做出的发明和创造,立中柱彻底演变为象征仪式,与建筑程序已无丝毫关系,所以,这一仪式举行的时间跟着改变过去, 立中柱和贺新房是两个不同的仪式,前者于房屋建造期间举行,后者于房屋竣工搬新家时举办如今,在现代蘑菇房里,两个仪式合体,立中柱、祭中柱与扫屋、扫地基、立神龛、祭祖等宗教祭祀活动合并于同一天举办,统称贺新房  三、政府主导: 旅游触发的外部变迁动力  箐口村哈尼族蘑菇房的变迁,与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经济的举措密切关联,与政府主导有密切的关系  20 世纪90 年代末、21 世纪初,钢混结构房屋在箐口村开始出现屋顶通常为石棉瓦,线条僵硬呆板,外墙无装修,裸露的红砖墙面坚硬扎眼,这一切与自然朴实的梯田、山林环境格格不入,丧失了传统民居的民族地域特色当地人普遍认为,用土基、木头、茅草建盖的蘑菇房代表着贫穷与落后,只有住上钢筋砖混房才算富裕、有本事新式房屋成为村民羡慕和追求的目标像中国无数传统村落的命运一样,哈尼族传统民居最终将被来自外界、无差异性的钢混房屋取代,这是当时的箐口村发出的信号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学者和人类学者的研究、摄影家的作品、中外背包旅游者的纷至沓来、媒体的传播,藏在深山的哈尼梯田蜚声海内外,箐口村这一哀牢山上的普通哈尼族寨子声名远播,旅游开发价值渐渐显露。

在此背景之下,政府适时介入,扭转了传统民居形态变迁的方向  2000 年,红河州着手筹备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箐口村被元阳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哈尼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村,加入旅游开发大潮随后几年,由于申遗工作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箐口村被逐步打造为展示哈尼文化的窗口与品牌但是, 蘑菇房不断减少,覆盖着石棉瓦顶的砖混房越来越多为控制这一趋势,住建部门请专家根据当地民居特色设计出一批房屋方案,引导村民建房行为为更好地保持村落传统风貌,吸引旅游者,政府鼓励村民拆除石棉瓦顶,恢复蘑菇房顶,给予每平方米茅草顶45 元补助  四、固守还是改变: 矛盾的选择  村民内心深处对祖祖辈辈居住的蘑菇房怀有难舍之情蘑菇房为土木结构,冬暖夏凉辛勤劳作一天后,全家老小围火而坐,环火而眠,取暖、议事、闲谈、喝酒、会客,其乐融融哀牢山潮湿多雾,火塘的存在及烤火的习惯,帮人们祛除寒毒,不受风湿等疾病困扰蘑菇房承载着哈尼族的生产生活智慧,寄托着他们太多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感情但是,对更好物质生活的向往,还是让他们最终抛弃蘑菇房,建造代表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现代蘑菇房  对于新建民居是否要搭盖茅草顶,村民有不同看法有些村民出于防火考虑,认为不盖茅草顶更好。

有些村民认为,有必要搭盖茅草顶,一是因为茅草顶是哈尼民居的特色和标志; 二是因为茅草顶通风、透气,将粮食、柴火保存在茅草顶下的阁楼里,不易发霉,储存时间更长在蘑菇房取舍问题上,政府处于两难境地从保护传统村落及民族文化、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而言,政府希望保持蘑菇房及其营造的原生态传统村落景观但从改善民生、促进民族社会全面进步的职责来讲,政府不得不面对蘑菇房空间利用率低、光线昏暗、卫生条件差等现实问题在两难之下,政府采取两手策略: 既以人为本,以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为目标,又竭力兼顾对蘑菇房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一方面,对于无法再居住的危房,村民申请,报经村委会、乡( 镇) 政府、县委美丽家园办公室审批,经工作组现场实地评估,符合拆除条件的,允许拆除,按政府的统一规划实施重建,给予资金补助另一方面,对于完整安全、可以居住的蘑菇房实施挂牌保护,禁止村民私自拆除在实际工作中,为保留民族传统建筑特色,政府提出房外要有民族风格,房内要有现代元素的原则,并借鉴传统民居特点设计出一批房屋样本,从而生产出现代蘑菇房村民对政府行为褒贬不一符合政府拆除重建条件且获补助款者,积极支持不符合拆除重建条件,但有能力建新房者,意见颇大。

早些年建起砖混房,但未赶上补贴政策者有微词一些村民认为,不管个人利益怎样,通过国家多年的投入建设,村寨总体环境得到了实质性提升,这对全体村民都是有好处的大多数游客不认可箐口村的现代蘑菇房,认为这已不是民族传统民居虽然一些游客觉得蘑菇房消失了很可惜,但认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方式是村民的权利,不能因为迎合游客而委屈村民基本不会有游客愿意住原生态的蘑菇房,明亮、干净、有卫生间和24 小时热水的房间,是其基本需求  五、被发明的传统: 关于现代蘑菇房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来认识蘑菇房变迁中的传承霍布斯鲍姆等著《传统的发明》一书指出:那些表面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 被发明的传统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在历史学家所关注的任何时代和地域中,都可能看到这种意义上的传统的发明也就是说,传统可以被不断发明和重新创造,流传至今的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来自过去,它可能在历史上的每一个当代因各种原由而发生与时俱进的改变传统文化是特定社会和自然条件的产物,特定环境是传统文化生成和保持的土壤因此,当这种环境丧失或改变以后,传统文化也必然难于生存或保持原样。

  哈维兰在《文化人类学》中认为,发明、传播、文化丧失、涵化构成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伍兹在《文化变迁》中指出文化变迁是人们出于不断满足新环境需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所导致的渐变、发明、发现、传播等途径哈尼族民居从木构土墙的传统蘑菇房演变为钢混结构的现代蘑菇房,虽然发生了巨大变迁,但并非蘑菇房传统文化的完全丧失,蘑菇房建筑形态和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中某些有价值的部分,仍然以变异的形式在现代蘑菇房中得以传承现代蘑菇房是蘑菇房变迁中的传承,亦即为霍布斯鲍姆所言之被发明的传统  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生活需要,民族民居始终在发展变化,但怎样变迁? 与当时当地的具体际遇相关,其中,文化自觉至关重要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指明了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中的文化共生之道在文化变迁中,往往是物质文化先改变,然后引起精神文化的变化蘑菇房建筑形制为物质文化,中柱和神龛蕴含着神圣的信仰崇拜,代表着民居的精神文化。

蘑菇房建筑形制的改变是村民受社会思潮、政府导向的影响做出的选择; 现代蘑菇房内对神龛和中柱的挪移、创新和万物有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