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轨道衡基础设计说明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KB
约3页
文档ID:36990843
轨道衡基础设计说明_第1页
1/3

轨道衡基础设计说明轨道衡基础设计说明(一)技术性能: 1.计量对象:符合铁路运营要求的四轴货车,轨距为 1435mm,轴距为 1575- 1900mm 2.最大量程:150 吨/节 3.计量车速:3-18 公里/时 4.允许通过速度:不大于 40 公里/时 5.称量方式:动态连续计量,不停车、不摘钩单台面转向架计量或双台面整车计 量,微机显示、打印记录、数据处理及远传 6.允许超载:50%F.S. 7.计量精度:优于国家领先的《JJG234-90 动态称量轨道衡检定规程》的允差规 定 8.机械台面自重:单台面约 8 吨 双台面约 16 吨 9.轨型部标:43kg/m 或 50kg/m 10.秤体台面轮廓尺寸:43kg/m 轨 3800×1905×615; 50kg/m 轨 3800×1905×627 (二)秤体载荷分布 1.垂直载荷(主载荷) 秤体设计是由两根主梁通过四只传感器,将列车垂直载荷传递到两块基础板上 (详见设备安装图和基础平面布置图)由于采用动态计量方式,所以秤体承受的 载荷为车轮对秤台的冲击动载荷 列车通过台面时对台面所产生的载荷(包括台面自重) P=P1+P2+P3+P4 其中: P1—台面额定载荷(约 150/2 吨) P2—台面允许超载量(150/4 吨) P3—对台面冲击振动载荷(约 10-15%P1,合 5-7.5 吨) P4—台面自重(约 8 吨) 总载荷 P 最大为 90.5 吨 2.水平载荷:(副载荷) 水平载荷分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设备总装图中可知纵向和横向载荷分别由固 定在基础板上互相对称的四组拉杆限位器所承担。

(1)纵向水平载荷按车轮刹车时轮缘与钢轨面产生的滑动摩擦力计算: G=µ×P 其中 µ-滑动摩擦系数 µ=0.15 p-台面承受的最大垂直载荷 P=90.5 吨 经计算得纵向最大水平力 G=13.575 吨 (2)横向水平载荷:(垂直于钢轨方向) 它主要由列车的蛇行,液面波动及振动所产生,一般根据经验估计为 5%P,约为 4.525 吨 (三)对线路及基础的要求: 根据动态计量的特殊要求,需要保证列车运行平稳,以改善并提高计量精度,故提 出下列要求:1. 对线路的要求(以下为理想条件) : (1)轨道衡的安装地点应选择在具有足够长度平直地段,要求衡器两端各有不小 于 30 米的直线路段上,坡度不大 2‰ (2)秤台两端平直线路中,应有不小于 25 米的整体道床 (3)整体道床与碴石路基的接合部位设过渡段,以克服由于两者之间沉降率不同 而出现的问题,过渡段长度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 4 米 (4)为减少车辆振动,秤体两端最好用 25 米长轨 (5)线路设计应考虑对轨道有良好的防爬措施 2. 对线路安装调整的要求: (1)秤体部份,轨距为 1435±1mm (2)整体道床部份,轨距为 1435±12mm 轨顶标高不允许有 2mm 的高差及 1mm/m 的 突变。

(3)过渡段部分,轨顶标高不得有±5mm 的高差及 2mm/m 的突变,过渡段以外的路 轨按铁路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调整 3.对秤体基础的承载力要求 车辆对秤体施加的全部重力基本上由四只称重传器均匀承担,所以每只传感器承 受的最大载荷 <25 吨,设计应按每只传感器承受 25 吨载荷计算,其秤体基础的 承载力,同时按土建工程设计规定有一定的安全系数 4.对基础的沉降量的要求: (1)主秤体基础的最终沉降量应不大于 10mm(指均匀沉降)倾斜变形量,横向与纵 向均应不大于 2mm (2)整体道床基础的最终沉降量应不大于 5mm(指全长均匀沉降)倾斜变形量横向 和纵向均应不大于 2mm 为防止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的龟裂,整体道床可分段施工,分段长度约为 2-3 根轨 枕为一段,具体参照按设计规定要求 (四)对控制室的基本要求 由于设备是电脑控制的计量设备,对于控制室的要求,应按计算机房的一般要求 进行设计,室内温度为 20C℃±10℃,相对湿度不大于 85%,密闭防尘,室内明亮, 视野辽阔现场周围空间磁场干扰较大时,应作相应的屏蔽处理,有可靠的接地 线,接地电阻应小于 4 欧姆,要避免腐蚀性气体对设备的侵蚀等。

(五)对排水的要求 秤体及道床应有良好的排水,不允许积水,对路基低,排水困难的现场,应设积水 坑,设计足够的排水能力和安全的系统 (六)秤体现场装调要求 1.在基础钢筋网扎好,经复测合格具备安装备件后才可进行秤体安装 (1)秤体吊装时,将设备地脚螺栓装在设备上,放入钢筋网,按照施工图和规定的 基础标高(即轨顶标高±0)以及纵横基准母线,对应调整秤体水平高度及纵横向 位置 (2)安装引线轨及轨垫板,使引线轨与秤体上的称量轨保持 8-14mm 的轨缝距离, 调整水平高度及纵横向母线位置,保证引线轨轨距为 1435±2mm (3)安装过渡器,使其横向间隙为 2-5mm,并保证活动自如 (4)秤体初调完毕经检查无误后,进行浇注,充分捣固,不得出现气孔,蜂窝等 2.根据总装图的要求,进行秤体的精调工作 (1)取下替代件(模拟传感器)换上传感器,调整传感器的位置,使上下受力点垂直于水平面 (2)确保水平度,纵横母线对位的情况下,调整纵向和横向限位器的拉杆(成组对 应调整)用 1‰水平尺检查拉杆,使水平误差不大于 0.5 格,用测力搬手调整纵向 拉杆,要求每根拉杆的紧固力大于 4 吨,然后调整横向拉杆,要求每根拉杆紧固力 大于 2 吨。

(3)精调过渡器,调整横向间隙为 2-5mm,确保活动自如 (4)将传感器外壳用导线引入接线盒的接地端 (5)用过载保护电源线连接秤体与基础板形成短路,以保证传感器及主机绝对安 全 (6)经检查确认无误后,即可进行机电联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