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合作学习应用论文3篇 英语口语合作学习应用论文3篇预读: 第一篇:高校英语口语合作学习应用合作学习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和信息互动.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而课堂教育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育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彼此通过承担一定的责任、形成积极的互赖,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它具有促进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促进他们面对面交流,增强个人与小组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社会交往技能等特点.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数量的增加,社会各界对交际英语的需求日益增长、使用场合日益增多、范围日益扩大.一、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源于美国的一种教育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策略.美国学者约翰逊和卡尔史密斯介绍了高校教师如何利用合作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学习科学地利用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机之间的互动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世界教育方法中的主流方法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时代相适应的合作观和竞争观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满足教学要求,从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者们也开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及策略,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模式,如合作———自主等模式,一些教师尝试着将其有效地应用到英语教育中,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二、英语口语教育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可行性(一)英语口语教育的现状为了追求高考分数,中国英语教育在初、初中阶段师生对口语能力的重视不够,使得高校英语课堂的口语教育进展不够顺畅,以致即使学生词汇量很大、语法不错,但表达能力还是很薄弱,出现了所谓的“哑巴英语”现象,这实在是英语教育的悲哀.《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校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口语教育已成为重点.(二)合作学习模式的实用性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未引起高度重视,师生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是否通过考试关系到学生将来是否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课程改革在学习方法方面主要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应成为英语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以研究和利用课堂教育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学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育理论和策略.近年来,随着我国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不断增加对英语教育手段和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其满足将来人才市场的需求.(三)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如汇报、讨论、课件制作等,学生个体在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下有了更多的说英语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的水平.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投入、开心,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与策略有助于改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交流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的高校英语课堂的实现必须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打破传统英语课堂的束缚,实现向开放、多维英语课堂的过渡,创建“重在参与的魅力课堂”,有利于创建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学生陶醉于语言的表达而不是被动地去做.高校英语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及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自强意识和能力的增强.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还要把新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就目前而言,课程改革注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创新,力求和新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二是改革课堂教育基本模式,这应该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三、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一)合作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研究合作学习和口语教育理论及策略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英语口语教育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深刻地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科学地将其应用到英语教育中,进一步完善教育方法,从而营造充满魅力的课堂气氛,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总结出一种适合英语口语课堂教育的极为有效的合作学习教育模式.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配合,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老师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必然会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指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一方式符合高校英语教育的目标的要求,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小组,分工协作.基本上四个学生组成一组,由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及性格特点分配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从而发挥其所长,避免只有口语好的学生才有表现机会的局面,让成功感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原动力.2.任务形式多样,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讨论、辩论、采访、英语电影片段配音、英语短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资料搜集、问题解决和语言表达等能力都有所提高.比如工作面试场景,学生需要预先准备面试官可能提出的问题,同时知道如何介绍自己、面试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及对工作的期望值等,这些可以对学生将来就业面试提供有益的经验.3.强调自主,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是所有教育的重点,借助于合作的平台学生可以加强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因为个人及团队之间都有比较,所以荣誉感等因素会使学生增强自相互学习的意识.同时,根据具体表现,教师给学生及学生之间给出客观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从而发自内心地、认真地准备每一项任务,并从中积累经验.4.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价值观、习俗也存在着差异,学生重视总结英语文化知识,尤其是英语中的习俗、禁忌语、委婉语等,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避免将来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和冲突.例如,不要问外国人关于工资、婚姻状况、东西价格等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个人隐私,而中国人却理解为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再如,中国人是过去时间取向的国家,重视传统,尊重老者,常常称呼长者“老奶奶”“老大爷”,而英语国家的人认为“老了”暗示“无用了”,所以特别不喜欢被以“old……”称呼.5.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配合,同时还要成为课堂上的成功导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潜力.例如,在英语短剧表演中,根据学生的口语水平及个性特点安排角色,使其发挥各自的潜力,老师扮演着裁判和观众的角色.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把语言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交际实践中,引导学生从相互依赖逐步走向自我独立,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追求个性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和融入将来的工作中.通过研究希望总结合作学习的特点、功能及手段,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为有效的口语教育提供指导.四、结论根据原创论文数据资料统计,本文结论如下英语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育能否协调好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教育的教育模式克服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它在赋予课堂教育更大活力的同时,也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小组学习的形式为学生相互评估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看到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互相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共同进步.合作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尤其是那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自信大胆地用英语表达.分工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跨文化知识的储备有助于学生将来在跨文化交际场合知道如何得体地应对,尤其那些将来想要出国深造或去中外合资企业工作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可操作原则,有所重点地介绍文化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英语不只是掌握语言,还要高度重视文化知识.总之,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口语教育的效果,是一种符合目前教学要求、又能高效地实现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方法.英语教师应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使之日趋完善. 第二篇:合作学习网络视频会话英语口语影响一、引言20世纪,我国的英语教育历经磨难、步履维艰.文革期间,中初中英语课几乎被彻底取缔,高校英语课程也所剩无几,致使整个社会差不多成了“英语盲”.直到文革后,英语教育才逐步在各级教育中得以恢复.经过三十多年的演变,英语教育从“难进校门”发展成一个“大众行为”.2006年美国的一位州长在访华后感叹:当他乘坐的飞机在北京机场降落后不久便意识到这个国家学英语的人比美国说英语的人还多.出人意料的是,如此大规模、大投入地学英语,国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仍是块“软肋”.据某英语机构不久前发布的《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地区英语熟练度非常低,在亚洲的1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这种投入与效果不成正比的现象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外语教育的重新定位与思考.专家认为中国的英语学习在语言交际方面始终是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国的英语教育大多以应试为目的,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因为英语听说在各类考试中所占比例很低,甚至完全不考,所以自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虽然英语是中初中乃至高校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我国的英语教育实质上一直是“外语教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EFL(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而非“二语教学”,即ESL(Englishasasec-ondlanguage).“外语教学”和“二语教学”的一个关键区别就在于:外语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或严重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从词典中学词汇、课本中学句式、语法中学规律.这种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英语教育方式无法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表达需求,大大阻碍了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形成,也严重违背了语言的工具性功能.随着中国式英语教育问题的日益突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个人、团体都积极想方设法,探索种种途径以改善这种状况.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走出去,请进来”.去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学习无疑是英语学习最有效的途径,但其高额的费用使绝大多数机构和个人“闻而止步”.一些教育机构(主要是高职院校)退而求其次,请外教进入英语课堂.这一举措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接触地道英语的机会,对提高英语输入输出量、改善英语学习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遗憾的是,由于外教人数有限,加之聘请外教的费用相对较高,对我国经济落后的地区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教学资源.即使在有能力聘用外教的学校,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我国的各级学校大多为大班授课,一个外教要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