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整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

in****us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33.61KB
约41页
文档ID:188887033
整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_第1页
1/41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一、意象概念的历史 1周易系辞上传: “子曰: 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 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 言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相诸形 容,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 第一,这段文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言”不能完全清楚地表达 “意” , 而“言” 所不能尽的 “意”却可以通过 “象”完全地表达出来但这里所说的的 “象” 指的是“卦象”,即“易象” 第二,它是圣人对宇宙万物仔细观察的产物它不仅描摹物象的外观,还象征其内在的本质 “象”不是自然物象, 而是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形容、象征, 甚至于变形 ,“象” , 本身具有了 作为主观创造的特点 第三,“象”本身并非目的, “立象”是为了表达“意”古人创造“易象”的目的在于用 它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及其易理(“道” )的看法, 即“圣人立象以尽意” 它反映出儒家的观点,认为圣人创制的表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都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的,强 调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第四,这里所说的“象”是指卦象,它虽然既指向客观实在又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它只是预 卜吉凶之用的宗教巫术形式,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不能和艺术形象画等号。

不过, 这种提法 尽管没有把“意”和“象”直接组合到一起,但提出了“言、象、意”三个意象理论的基本 要素以易传阐释为基础, 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意象”范畴在哲学规定中的“表意”性 至今仍被人们看作是意象理论的发端如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 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 , 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 得意而忘言 ; 象者所以存意 , 得意而忘象 认为“夫象者, 出意也”“尽意莫如象” 人们首先接触的是 “言” ,其次“窥” 见的是“象”, 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第五,这种理论和中国古人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2 王充的 “礼贵意象” 说这是古代 典籍当中第一次将意和象结合起来 使用 论衡乱龙篇: “天子射熊,诸侯 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 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 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候,礼 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土龙亦夫熊糜、 布候之类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画布上画上熊、麋、虎、豹等兽类的像, 以供天子、诸侯、卿、大夫们射猎,以此来表示他们能够降服猛兽,象征他们的勇猛。

这里 古人将君臣上下礼仪之“意”,寓于兽象之中,“象” 以“意”为贵,作者在这里,以象表意, 象是意的外化这里的“象”就是画有熊、糜、虎、豹、鹿、豕之象的画像,是寄予了一定 象征意义的意中之象,意象在这里就是表意的象征物象这里的“象”表达了人的某种意念 和思想,是 “ 意 ” 与“ 象” 的统一,因此它具有某些艺术特征,从而获得了一定的审美意义但 乱龙篇 中的 “ 意象 ” 还不是专门从美学角度提出来的,因而仍带有认识论的含义王充还 提出了 “ 立意于象 ” 的取象原则:“ 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入 庙,主心事之, 虽知木主非亲, 亦当尽敬, 有所主事 土龙与木主同, 虽知非真, 示当感动, 立意于象 ” 这里的 “ 象 ” 仍然是有象征的含义,是立木想象为祖先象征他归纳出的“ 立意于 象” 的取象原则实际上就是对周易“立象以尽意”的继承和发展 3 刘勰的“意象”说 刘勰最早在美学领域运用“意象” , 文心雕龙神思: “然后使玄解之 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 象而运斤”玄:指深奥难懂的事物 或道理宰:主宰,这里指作家的心 灵 玄解之宰 ” 指深通事物奥秘者。

声律:指作品的音节安排音节本来 只是写作的技巧之一,这里用以代表 一切写作技巧墨:绳墨 墨” 与下 句“ 斤” 相对,和文选 琴赋中的“ 离 子督墨,匠石奋斤 ” 用法同独照:独 到的理解另一种解释为:照独,独 即道;照独,就是对道的观照 “ 独照 之匠” 指有独特感受者 窥:视意象: 意中之象,指构思过程中客观事物在 作者头脑中构成的形象独照,即 “意”指的是客体化的主体情思, “象”指的是主体化了的客体物象, “意象”即是“意”与“象”这彼此 生发的两个方面的相融和契合,是艺 术构思活动中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 交融合一的艺术表象这样才能使懂 得深奥道理的心灵,探索写作技巧来 定绳墨;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 匠,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 样意思是在艺术的构思活动中,外 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时是结合在一 起的诗人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 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中孕育而 成审美意象刘勰创造性地发挥了周 易和老庄关于象的学说 , 首次从艺术 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审 美范畴 , 相当深入地思考了意象与艺 术的想象、情感、语言表现之间的微 妙关系刘勰在这里所提出的 “意象”, 是作家对生活材料经过兴感酝酿和 想象构思的结果 , 是主观与客观 , “意”与“象”浑然一体, 具 有创造性的艺术体,这是符合艺术思维特殊规律的。

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古典审美意象 理论的真正开端审美意象理论的创立是文心雕龙的一大贡献 4 唐代意象理论 唐代理论家也大量使用“ 意象 ” 一词如张怀瓘法书要录:“ 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 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寰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 于飞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 忽着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 殊可畏也 数百年内, 方拟独步其间, 自评若斯, 仆未审如何也 ” 指象外寄托 王昌龄 诗 格 :“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曰生思 (唐 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王昌龄所谓 “ 未契意象 ” ,这意象就是指意和象、主观和客观两个 方面因此才有一个契合与否的问题司空图诗品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 欲出,造化已奇 ”其所谓“意象”比较费解,但既然说“ 意象欲出 ” ,可见是尚未显现成形 的,也即意念之中的形象这意象虽有真迹可寻,却又缥缈恍惚,难以捕捉当它即将呈现 出来的时候, 连造化也感到非常惊奇意谓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也是指尚未进入作品的意中 之象。

5 宋元明清意象理论 至于用 “ 意象 ” 指称主客观相统一、并且能够令人产生丰富联想的艺术形象,常见于宋明以后 的著作,如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评析谢玄晖的诗句“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时所说的 “ 意象殊窘 ” 中的意象,则是指显现在艺术品中的意象胡应麟诗薮中有“ 古诗之妙,专 求意象 ”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评论“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为 “ 但恨其意 象太著耳 ” 这些文学理论家用“ 意象 ” 评诗,把它作为诗的审美特征再如明王廷相与郭价 夫学士论诗书 :“ 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着,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 难以求实是也 ”“言征实而寡余味,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 之” 王廷相明确地将审美意象界定为诗的灵魂强调了抒情诗中意象的重要性,揭示意象 的特点, 表明了诗歌意象是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与外在物象紧密融合的产物,是感觉或情思 的具象表现意象乃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内在本体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意象 大小远近,皆令逼真 ”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 峻,元气不无斫削耳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

刘熙载 艺概 书概: “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约之,不出神、能、逸、妙四品而已 文学艺 术追求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意象,而是最能体现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叶燮在原 诗中谈到 “ 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 诗人能述之; 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 也 ”这种“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叶燮又称为“至理”、 “至事” ,应是作者追求的 意象的至境 6 今人意象的概念 敏泽的 “意象” 概念他在中国古典意象论 (文艺研究 1983 年第 4 期)中指出: “诗 中的意象应该是借助于具体外物,运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一种作者的情思,而非那物象本 身意谓托物见情 胡雪冈的 “ 意象 ” 概念他在试论意象(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七辑)中指出:“ 意象 是心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 意谓以情附物 袁行霈的 “ 意象 ” 概念他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中指出:“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 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乃是包容前两说的见解 童庆炳的“意象”概念他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指出:“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 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 型。

所谓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三、意象的哲学基础 叶朗认为 ,由于片面追求物质文明,人类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 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二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失衡而中国的儒家思想则对解决这三个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其中“天人合一”观念强 调人与自然应建立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恢复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天人合一”之“天”指的 是外部世界 ,在审美层面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外部世界的交融,这种交融不同于主体与客 体两个独立实体之间在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就是合而为一的关系, 是超越了主体客体二分模式的“天人合一”境界,超越了主客分离所达到的更高一级的“天 人合一” ,应该说是一种“忘我”或“物我两忘”之境所以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 正如叶朗所说 :“意象” 是情与景的统一,不是情与景的相加,意象是既不同于 “情” ,也不同于 “景”的一个新的质意象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情,也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景所以意象说,既不 同于再现说 ,也不同于表现说人与世界要统一,统一在什么地方,如何统一 ?庞朴通过对中国 传统思想的考释发现,在二分的“道”“器”之间有一个“象” 。

他说 :“象之为物 ,不在形之上 , 亦不在形之下它可以是道或意的具象,也可以是物的抽象 ” “象”介于形而上的” “道”和 形而下的“器”之间,是一架沟通形上形下的桥梁,如果把“道”理解为一种主观的精神性的 东西 ,把“器”理解为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那么 ,“象” 就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 之间的桥梁 哲学家在探讨世界的本质时,他们给出的答案不是物质就是精神,也就是说 ,不是 “器”就是“道”,他们往往忽略了“道” “器”之间还有一个活生生的“象”,“象”界于道 和器两端的中间 “象”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具有最高的价值,是“道”“器”不断聚拢 的目标 ,共同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目标庞朴在发掘中国思想中的“象”的意 义时指出 : “道象器或意象物的图式,是诗歌的形象思维法的灵魂其实也是艺术创 造的灵魂在“意象”理论中,这种主客沟通,物我交融的思想表述越来越明确,如王夫之就用 “情中景”、 “景中情”、情景“妙合无垠”作为意象的特征这种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意 象” ,才是美学意义的美审美境界就是这种“道”“器”不分的“象”的境界,这种境界用意 象来表示最为合适。

四、意象的特征 1 意象本身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所谓多义性, 指的是象下之意的不确定性意象不是概念, 不是对某种事物或观念的直接说明, 而是运用联想律借某种象去象征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观 念意识的由于形象的丰富性、多方面性和主体经验、主观联想、想象的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