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常见现象 常见虚词 常用方法,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了解常见的文言现象,掌握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常用方法常见现象:一词多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示不同意思的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例:道 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常见现象,,通假现象: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用字的一种现象 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八则》) “说”通“悦”,意思为愉快 2.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被”通“披”,意思为穿着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具”通“俱”,意思为全、都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乡”通“向”,意思为从前常见现象,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功能和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通常情况有以下四种:名词活用为动词,名次活用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当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了 例:1.有仙则名《陋室铭》) “名”解释为“出名” 2.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鼓”解释为“击鼓”常见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在谓语前面,却又不是主语,就有可能充当状语了 例:1.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山”解释为“沿着山路” 2.而相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日”解释为“一天天地” 3.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解释为“像狗一样”常见现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在名词或代词前面,往往活用为动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善”解释为“擅长”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二章》) “固”解释为“巩固” 3.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和“远”分别解释为“亲近”和“疏远”常见现象,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如果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时的动词或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1.止增笑耳《狼》) “笑”解释为“笑料” 2.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坚”和“锐”分别解释为“坚固的盔甲”和“锐利的武器”常见现象,使动用法,就是动词里含有一个“使”的概念 例:1.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劳”解释为“使…… 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苦”解释为“使…… 痛苦”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对于动词的宾语含有“认为…… 怎么样”的意思 例:1.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解释为“认为…… 美”常见现象,古今异义: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现象就叫古今异义古今异义主要有以下四中情形: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例: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解释为“第二次”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解释为“妻子儿女” 3.几欲先走《口技》) “走”解释为“跑” 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解释为“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常见现象,常见虚词: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其、于、乃、乎、焉等常见虚词,之:1.用作动词,解释为“往、去、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用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或作指示代词,解释为“这,这样的”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用作结构助词或音节助词,解释为“的”或不译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
《捕蛇者说》)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常见虚词,而:作为连词,而在句中可以表示承接、转折、并列和修饰关系 1.表承接关系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八则》) 2.表转折关系 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3.表并列关系 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4.表修饰关系 例: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常见虚词,以:1.用作介词可以解释为“凭、靠、根据、因为、用、拿、把”等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必以情《曹刿论战》)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常见虚词,2.用作连词相当于“而”,表示承接、并列或修饰关系 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用作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后果 例: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用作动词解释为“认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4.通假字,相当于“已”,解释为“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常见虚词,其:1.用作代词。
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解释为“他、她、它(们)” 例:其夫呓语 (《口技》) 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用作指示代词,解释为“这、那、其中的” 例: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视其缶《捕蛇者说》)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常见虚词,2.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或表示揣测语气 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常见虚词,于:1.引出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对象解释为“在、到、向、从、对于 ”等 例: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解释为“比”,有时可解释为“胜过” 例: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常见虚词,乃:1.解释为“于是,就”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2.解释为“才” 例: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解释为“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 4.解释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常见虚词,乎:1.语气词,表示疑问、反问、感叹、商量等语气 例: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2.相当于文言虚词“于” 例:今虽死乎此 《捕蛇者说》)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常见虚词,焉:1.解释为“哪里,怎么”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相当于“之” 例: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3.兼词,相当于“于之”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4.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常见虚词,常用方法:积累法、联想法、比较法、语境法、成语法等 积累法:运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识记的知识解答题目 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009年江苏扬州中考题) (1)王之蔽甚矣 (受蒙蔽)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指责),常用方法,联想法: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解答题目 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009年江苏无锡中考题) (1)嘉庆十有九年(有同“又”) (2)爨(cuān )无薪(柴火),常用方法,比较法:比较文言文词语意义、用法的不同解答题目。
例:“虽”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虽:虽然,表转折关系),常用方法,语境法:结合上下文来判定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解答题目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009年江苏盐城中考题) A.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予观夫巴陵胜状 驴不胜怒,蹄之 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常用方法,成语法: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解答题目 例:1.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走马观花 奔走相告 2.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赴汤蹈火 3.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狐假虎威,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