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概述 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各 种技术、方法和手段,通过研究影响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相关因素,确定药品关键质量属性的过程质量研究的目的 是确定质量控制指标和可接受范围,为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和 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依据,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 可控性 基于中药多成份复杂体系的特点,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 应以临床价值和需求为导向,遵循中医药理论,坚持传承和 创新相结合,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新技术、新方法从 多角度研究分析药品的质量特征同时,质量研究还应体现 质量源于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对 药材/饮片、中间体(中间产物) 、制剂的药用物质及关键质 量属性在不同环节之间的量质传递研究,以及药用物质与辅 料、 药包材相互影响的研究, 不断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 本技术指导原则旨在为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内容将根据科学研究和中医药发展情况继续完善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 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复杂,在进行质量研究 2 时应尊重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采 用各种研究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研究,反映中 药整体质量。
(二)传统质量控制方法与现代质量研究方法并重 传统经验方法对中药的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 意义,同时鼓励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应 根据药物自身特点,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现代研究方 法分析药品的质量特征,研究质量特征的表征方法、关键质 量属性、质量评价方法和量质传递规律,有效地反映药品的 质量 (三)以药用物质基础为重要研究内容 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过程中,药用物质基础研究应以中 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指导,同时关注与安全性、有效性的 关联研究通过药用物质基础相关属性的研究为生产过程控 制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以保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为目标 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指标应能反映药品的安全、 有效、稳定、可控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的药用物质及 关键质量属性、量质传递规律以及药用物质与辅料、药包材 相互影响是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围绕安全性和有效性选 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指标,以客观地表征中药质量 特征,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五)贯穿药品全生命周期 中药质量研究不仅应体现在原辅料质量、生产工艺及设 备选择、过程控制与管理、制剂质量标准制定、风险控制与 评估等药品生产全过程,还应贯穿于药品全生命周期。
应加 强药品上市后质量研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构建符合中药 特点的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中药新药 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均一 三、主要内容 (一)药材/饮片 药材/饮片作为制剂源头,其质量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 应加强药材/饮片生产全过程质量研究与控制, 鼓励应用现代 信息技术建立药材/饮片的追溯体系 中药新药用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应参考其系统研究结 果,并结合具体品种的药材/饮片及其与中间体、制剂的相关 性研究结果,确定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指标及范围,以满足 中药新药的质量设计要求 应关注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贮藏过程中 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对药材安全 性的影响如处方中含有动物药味,应关注引入病原体的可 能性;同时,应关注动物药味中激素、抗菌素使用的问题, 以及一些药材感染产毒真菌而发生的真菌毒素污染等,必要 时建立专门的安全性控制方法;处方若含雄黄、朱砂等矿物 4 药时,还应建立合理的矿物纯度控制指标,并研究其可能在 人体溶出被吸收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价态对安全性的影响; 处方若含毒性药味,应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必要时制定 合理的限量或含量范围。
(二)中间体 中间体研究是中药新药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结 合制备工艺特点, 研究中间体 (如生药粉、 浓缩液、 浸膏等) 的质量,特别是直接用于药物制剂的中间体根据药品的不 同特点,研究其理化性质、化学成份、生物活性等以及与安 全性、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 1.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研究对于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后续的制剂研究 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化学成份复杂、有效成份不明确的中 药复方制剂,应关注中间体整体理化性质研究 对于液体和半固体,应根据后续制剂的需要和药用物质 组成研究情况, 从性状、 相对密度、 pH 值、 澄明度、 流动性、 总固体等质量信息中确定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质量属性 对于直接入药的生药粉,应重点关注其粒度、粒径分布 及混合均匀度等 对于浸膏粉,应对流动性、堆密度、溶解性、吸湿性等 进行研究,根据药物本身的性质和后续制剂的要求,确定其 关键质量属性 5 2.化学成份 中药的化学成份复杂多样,应根据中药新药的特点,进 行有重点的系统化学成份研究 2.1 复方制剂 复方制剂的质量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功能 主治、既往使用情况开展系统的化学成份研究 应重视处方药味化学成份文献研究,了解各种成份的化 学类别、结构、含量以及分析测定方法等。
重点关注与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化学成份,关注 处方中君药、贵细药、毒剧药或用量较大药味的化学成份 对确定的工艺所得的药用物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识 别关键质量属性 2.2 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提取 物及其制剂 由于此类提取物在制备过程中富集了与药效有关的化 学成份,应重点系统研究提取物的组成、化学成份含量等, 并通过单体成份含量、 大类成份含量及指纹/特征图谱等多种 方式予以充分表征 还应对提取物中其他成份的种类等进行研究,以保证提 取物药用物质基础的稳定均一 3.与安全性有关的因素 3.1 内源性毒性成份 6 处方中若含有毒性药味时,应结合毒理学研究结果分析 内源性毒性情况,同时还应关注含有与已发现的毒性成份化 学结构类似成份的药味,以及与已知毒性药味相同科属的药 味 对于含毒性成份明确的药味时,应建立毒性成份的限量 检查方法,明确安全限量或规定不得检出;若毒性成份又是 有效成份时,则应根据文献报道和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结果 制定毒性成份的含量范围(上下限) 对于含毒性明确但毒性成份尚不明确的药味时,应根据 中医药理论和临床传统使用方法,研究确定其安全剂量范围, 或开展毒性成份的确定性研究和药用物质毒理的深入研究, 加强质量控制。
3.2 外源性污染物 外源性污染物主要包括由药材/饮片中引入的农药残留 (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降解物) 、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真 菌毒素、二氧化硫等,还包括提取加工过程中引入的有机溶 剂残留、树脂残留等以及贮藏过程中(如适用)滋生的微生 物此外,还应关注可能来自设备及其组件的污染 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中间体中所含外源性污染物的情 况,对于可能由药材/饮片中引入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 素、真菌毒素的,应分析其在中间体中的保留情况,研究建 立必要的检查方法 7 若提取加工过程中有使用树脂及/或有机溶剂时, 应研究 分析其在中间体中的残留或富集情况,评估安全性风险,并 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法 4.生物活性 鼓励开展探索中药新药的生物活性测定研究建议结合 药理学或毒理学研究结果,建立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以作为常 规物理化学方法的替代或补充,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评价与 功能主治(适应症) 、安全性的关联性 (三)制剂 应根据中药新药特点,在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生产 过程以及稳定性等研究基础上,结合药用物质基础研究、安 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开展制剂质量研究,重点关注以下 方面: 1.剂型 剂型是影响中药新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药新药 一般基于临床使用需求,综合考虑药物处方组成、药用物 质的理化性质、不同剂型的载药量、临床用药剂量、患者 的顺应性等因素选择给药途径并确定剂型 中药新药应根据不同剂型特点和要求,研究建立相应 的质量控制项目以表征所选剂型的特点不同类型制剂一 般要求可参照中国药典制剂通则的规定设定关键控制 指标,如口服固体制剂的崩解时限、栓剂的融变时限等 8 2.制剂处方、成型工艺 制剂处方的确定应参考中间体的理化性质、化学成份和 生物活性的研究结果,还应结合剂型特点综合考虑中间体的 性质、所选辅料的作用及原辅料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成型工 艺过程对药用物质的影响和质量控制方法 应关注药用物质在制剂过程中受到溶剂、辅料以及各种 加工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有效成份、易挥发性成份、热敏性 成份、其他不稳定成份在干燥、灭菌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或 受热时间过长造成的成份损失等质量影响 应参考药用物质稳定性情况,确定制剂工艺关键控制点 和控制目标,以保证药品质量稳定 3.微生物控制 药材/饮片及其制剂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微生物污染 (包括 初级污染、次级污染) ,应结合处方药味、加工或工艺特点、 给药途径、药品特性等情况综合考虑,研究采取适当的微生 物控制措施或采用适当的去除微生物的方法(如热压处理、 瞬时高温等) 。
去除微生物的方法应经过验证, 并保证其对药 用物质基础无明显影响 对于制剂必须进行微生物检验,其微生物限度取决于剂 型和给药途径微生物限度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 规定 4.其他 9 对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提取物 新药,建议根据剂型的要求开展溶出度研究,建立相应的溶 出度检查方法;鼓励对其他类型创新药物根据自身的特点开 展相关研究对于在制剂中含量较少或在制剂处方中占比较 少的药用物质,应关注其含量均匀度,并进行相关研究及验 证 (四)质量研究的关联性 1.与安全性、有效性的关联性 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应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目的,选择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指标,表征中药 新药的质量特征 2.与工艺研究的关联性 不同制备工艺获得的药用物质及其性质不同,直接影响 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质量研究应贯穿于工艺研究及生产 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确保生产出质量一致的产品 3.与稳定性研究的关联性 稳定性研究也是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稳定性研究的考 察指标应能反映药品内在质量变化、反映质量研究的结果 质量研究应关注制剂中挥发性、热敏性、易氧化等不稳 定成份、有效成份的变化,特别应关注毒性成份的变化。
应 关注生药粉入药、 有发酵过程等污染风险较高的药材/饮片及 其制剂贮藏期间真菌毒素等污染的变化并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