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各地车牌编号蒙 A:呼和浩特市 ·蒙 B:包头市 ·蒙 C:乌海市 ·蒙 D:赤峰市 ·蒙 E:呼伦贝尔市 ·蒙 F:兴安盟 ·蒙 G:通辽市 ·蒙 H:锡林郭勒盟 ·蒙 J:乌兰察布盟 ·蒙 K:鄂尔多斯市 ·蒙 L:巴彦淖尔盟 ·蒙 M:阿拉善盟呼和浩特 A,系蒙古语,呼和意思为蓝色,浩特意思为城市,蓝青通用,故合译为青城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公元前 306年赵武灵王在呼和浩特地区设云中郡公元前 206年汉朝沿用前制,仍称云中郡,“昭君出塞,汉匈和亲”就发生在汉朝到北魏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称敕勒川隋唐时期称此地区为白道川,先后设置云中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公元 10世纪初,辽国在此置丰州宋政和四年(1115 年)金国建立后,仍称此为丰州到了元朝,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明嘉靖年间(1522~1566 年),阿勒坦汗率蒙古族土默特部落在此驻牧,因此又名土默特川明隆庆六年(1572 年)阿勒坦汗开始兴建呼和浩特,到万历三年(1575 年)建成,明朝“赐”名为归化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到乾隆四年(1739 年)新建了一座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
民国 2年(1913 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并将绥远、归化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民国 17年(1929 年)改绥远特别行政区为绥远省,省会设在归绥县民国 26年(1937 年)归绥沦陷,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县改称厚和特别市民国 34年(1945 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厚和特别市改称归绥市1949 年绥远省和平解放,1950年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 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时,取消归绥市,更名为呼和浩特市并定其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包头 B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思为有鹿的地方包头地区在 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休生养息最早的政区是赵武灵王在此设置的九原郡到明朝初年,包头地区成了蒙古族土默特部落的游牧之地清朝推行移民政策,包头地区开始出现大批农业村落和牧民居点乾隆初,东河地区形成 70多户、350 多人的村落,名为包头村嘉庆十四年(1809 年)包头由村改镇,设巡检同治十年(1871 年)包头筑城民国 15年(1926 年)置县民国 26年(1937 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包头县,改为特别市,次年改为普通市民国 34年(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县、市并存,市长兼任县长1950年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4 年包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1984 年被国务院定为较大城市乌海 C市政府驻地乌海市海渤湾区在新中国成立前,乌海地区从未单独设置过政权建制,而是以黄河为界,两岸分属于历史上各朝代的不同部落1958 年,包兰铁路(包头——兰州)通车,在此建乌达火车站乌达系蒙古语,意思为柳树1961 年,建立乌达市,隶属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是年,建立海勃湾市,隶属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海勃湾,是由“海若布刀亥”演变而来,意为“雄师之湾”1976 年,乌达市与海勃湾市合并,取前两市之首字“乌”、“海”,成立了直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的乌海市该市共有三区,分别是乌达区、海渤湾区和海南区赤峰 D市的前身是昭乌达盟昭乌达系蒙古语,其汉音全称为:扎滚乌达音朝格拉干,意思为百柳,是以历史上部落会盟地址而命名的赤峰,在清代设置昭乌达盟建制清乾隆七年(1742 年)设乌兰哈达巡检司,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设乌兰哈达厅乌兰哈达,蒙古语,意为红色山峰,是以坐落在当地英金河岸的红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市也因此得名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民国 35年(1946 年)建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民国 36年(1947 年)改为昭乌达盟行政公署,1949 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69 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 年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 年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赤峰市呼伦贝尔 E最早得名于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系蒙古语“哈溜”的音转,意为水獭,贝尔也系蒙古语,意思为雄性水獭,呼伦湖与贝尔湖是一对姊妹湖,历史上均盛产水獭清康熙、雍正年间,呼伦贝尔盟以大兴安岭为界被划为东、西两个行政区,岭西称呼伦贝尔,岭东称布特哈[1][1],分别设总管和副都统衙门管辖民国时期,岭西地区曾于 1912~1920 年实行地方自治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民国 34年(1945 年)日本投降,翌年 3月,东蒙自治政府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政府,6 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民国 36年(1947 年)5 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民国 35年(1946 年),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民国 37年(1948 年)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改称呼伦贝尔盟政府1949年,呼伦贝尔盟与纳文慕仁盟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盟府设在海拉尔市海拉尔区,因有海拉尔河从区境流过而得名海拉尔系蒙古语“哈利亚尔”的音转,意思为野韭菜,因河两岸“野韭菜丛生”而得名。
1954年 4月,呼纳盟与兴安盟合并,统称呼伦贝尔盟1969 年划入黑龙江省建制,1979 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0 年恢复兴安盟建制,同时恢复 1954年 4月前的呼纳盟行政区划,名称叫做呼伦贝尔盟1988 年 1月 18日,国务院批准呼伦贝尔盟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2001 年 10月 10日,经国务院批准,呼伦贝尔盟撤盟建市 兴安 F原是满语,意为丘陵,因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而得名兴安盟盟府所在地乌兰浩特市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汉语意思为红色城市因内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而得名东北沦陷时期,民国 21年(1932 年)伪满政府在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市)成立兴安省,是年 6月在兴安省下设兴安东、南、北 3个分省,民国 22年(1933 年)增设兴安西分省民国 23年(1934 年)撤销兴安省,4 个分省升格为省民国 32年(1943 年)10 月又设兴安总省,统辖兴安东、西、南、北 4省民国 35年(1946 年)1 月,兴安盟政府随东蒙自治政府在王爷庙街(在今乌兰浩特市)成立,后东蒙自治政府撤销,兴安盟政府亦随之撤销民国 36年(1947 年)5 月 1 日,内蒙自治政府在王爷庙街成立,内蒙古成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同年 5月 25日,撤销兴安省政府,兴安盟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11 月 28日,王爷庙街改名为乌兰浩特市民国 37年(1948 年)10 月,成立兴安盟人民政府1954 年,兴安盟与呼纳盟合并,统称呼伦贝尔盟1969 年原行政区划分别划归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建制1979 年 8月复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0 年恢复兴安盟建制通辽 G市首府所在地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尔沁,系蒙古语,意为带弓箭的卫队通辽市的前身为哲里木明,哲里木,系蒙古语,意为马鞍吊带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通辽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民国 21年(1932 年)3月,为伪满洲国统属民国 22年(1933 年)4 月,为伪满洲国兴安省所辖民国 23年(1934 年),属伪兴安南分省,为兴安总省所辖民国 34年(1945年)8 月,日本侵略者投降,伪满洲国解体同年 8月 31日,国民党政府明令东北 3省划为 9省 2市,通辽划属辽北省管辖民国 35年(1946 年)1 月,科尔沁区及开鲁一带解放4 月,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塔拉成立哲里木省政府是年 6月,省政府迁到科尔沁区,撤销省级建制,改称哲里木盟政府,归辽吉省(后改为辽北省)辖哲里木盟之称,是由于历史上部落会盟而得名。
民国36年(1947 年)5 月,通辽全境解放民国 38年(1949 年)4 月 1日,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3 年 4月,撤销呼纳、兴安、哲里木盟,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1954 年 5月,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恢复原哲里木盟建制1958 年,哲里木盟政府改称哲里木盟行政公署,1969 年划归吉林省管辖,1979 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改称通辽市(地级市)锡林郭勒 H,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锡林郭勒盟府所在地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锡林浩特,亦是蒙古语,意思为丘陵地带的城市清代崇德、顺治、康熙年间锡林郭勒河一带的各旗,常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楚古拉干系蒙古语,意为集会,遂命名为锡林郭勒盟清嘉庆年间,迁会盟之址于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民国35年(1946 年),成立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民国 36年(1947 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 J,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口乌兰察布市府所在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乌兰察布系蒙古语,意为红色山口红山口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在大青山(阴山山脉)脚下清朝天聪 6年(1633 年),有 6个部落首次会盟于此,乌兰察布盟因此得名。
集宁始建制于元朝,名为集宁路,是预兆“集市安宁”而得名民国 12年(1923 年),改名为集宁县,1949 年改称集宁市1950 年成立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初驻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后几经迁移,行政区划亦多次变更1958 年改名为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是年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销,其所辖旗县市全部划归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并将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更名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驻地迁至集宁市鄂尔多斯 K”为蒙古语,意为“宫帐守卫” 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 “鄂尔多斯” 是蒙古语的音译 其中 “鄂尔多” 译成汉语是“宫帐”的意思 “斯”则表示为复数 是“多”的意思 所以 “鄂尔多斯”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多宫殿”或者“宫帐众多的地方” 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夏、商、周时期,鄂尔多斯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地区,辽代置东胜州清顺治年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自为一盟,以首次会盟于王爱召而名伊克昭盟伊克,系蒙古语,意为大;昭即召,亦系蒙古语,即庙的意思,合并后的意思是大庙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置东胜理事通判厅民国 2年(1913 年),绥远改成特别行政区,东胜随之改为县1949 年,成立伊克昭盟自治政务委员会,是年,盟改政府,属绥远省。
1954年,伊克昭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 年东胜撤县改市2001 年伊克昭盟撤盟建市,更名为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 L系蒙古语,意思为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市政府所在地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临河,地处黄河岸边,临近黄河,故名民国 14年(1925 年),置临河设治局,民国 18年(1929 年),升为临河县;1984年升为县级市巴彦淖尔系蒙古语,巴彦的意思是富饶,淖尔意思为湖泊,合译为富饶的湖泊夏、商、周时期,巴彦淖尔地区有北方少数民族在此游牧西汉时期,曾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在西部河套地区屯田戍边,分属五原郡、朔方郡清朝实行盟旗制,分属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阿拉善厄鲁特旗民国 28年(1939 年),傅作义部由山西进入河套,成立绥远临时省府解放后,1950 年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1954 年,绥远省撤销,陕坝专员公署改为河套行政区一级政权,归内蒙古自治区1956 年,成立巴彦淖尔盟人民政府,驻地巴彦浩特市(今阿拉善盟境内),辖阿拉善旗、磴口县、额济纳旗、巴彦浩特市1958 年,将乌兰察布盟所辖乌拉特 3 旗(前旗、中旗、后旗)、河套行政区和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驻地磴口县。
1970年,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由磴口县移驻临河县2004 年,巴彦淖尔盟撤盟建市,更名为巴彦淖尔市阿拉善 M,是贺兰山的蒙古语音转阿拉善盟府所在地阿拉善左旗秦朝以前,就有少数民族部落游牧于此西夏国建立以后,阿拉善为其属地明朝末年,由青海移来的霍硕特部落定居于此清朝实行盟旗制,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编阿拉善霍硕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