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设计师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于1922年参与组建了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底回国1927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底代表中央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等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他率先提出要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国营企业的重大改革--自主经营权、自主调控市场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意义为尽快加快经济发展,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目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党和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