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用步行器【什么是步行器】步行器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助步行走工具,由金属杆围成三面,底下 有四个脚支撑它能提供前、左、右三个方向的稳定和保护,更能保持平衡,比 拐杖和手杖更加稳固腿脚受伤、下肢手术后早期行走,使用拐杖较为吃力的患 者可以选用另外,行走不稳、腿脚无力的老年人也适合使用步行器为什么要使用步行器】为什么使用步行器,通常有以下这些原因: -帮助行走,缓解疼痛;-帮助保持平衡;-肌肉无力时帮助支撑身体;-帮助减少患腿负重;-使用双拐较为吃力;-帮助恢复正常行走步态步行器的种类及选择】常见的步行器有适合室内使用,也有适合室外的;有轻质金属制成方便 提举和也有较重但带轮子方便推行的从结构上常可分为:无轮、两轮和四轮 这几种步行器都能提供较好的稳定和支撑如果患腿无法负重,可以选择无轮的步行器它的优点是支持牢固,不 易滑动,但行走速度相对较慢适合术后早期训练如果需要患腿部分负重,两轮步行器比较适合没有轮子的两只脚可以 防止步行器滚动滑走,带轮子的脚方便推行使用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能够维持正常行走步态如果不需要完全依靠步行器来维持步态,可以负重行走,四轮的步行器 较为适合它的优点在于行走效率较高,速度快。
但是行走要求高,一般仅用来 稍稍维持平衡,适当借力保护适合老年人步行外出,不适合术后病人早期使用 四轮步行器通常带有手刹,方便在坡面上行走步行器扶手选择:要以防滑为原则,保证扶手抓握松软舒适,防止手部 磨损如果手部抓握有困难,宜更换宽厚、适合手形的扶手也可以自行裹以毛 巾等织物,增厚增加舒适度步行器附件选择:有些步行器上面增加了一些附件,比如托板可以 放置物品、挂钓挂袋可以方便携带物品;也有设置坐位、篮子之类的,方便出行 时休息和摆放东西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来选择但是凡事要把握分寸,步行器的 目的是助步行走,不能当作手推车适当携带少量物品可以,放置物不要过多过 重,否则可能影响步行器平稳性,容易摔倒,反而得不偿失调整步行器到最佳位置】•行走前先穿好鞋;•身体站直站稳,双目视前;•将步行器置于面前,人站框中,左右两边包围保护;•两手握住步行器的扶手;•将步行器高度调整为:双臂自然下垂时,双肘可以稍弯屈,手柄恰在手腕 高度(如图)手柄在合适的位置,行走时可以降低肩背部负重受力,减少劳损【使用步行器活动】可以选择以下列举的患腿负重方式:不负重(Non-weightbearing, NWB:即患腿不受力,也就是保持你的患腿 离开地面;轻负重(Toe-weightbearing, TWB ):可以用脚趾点地来维持平衡;部分负重(Partial-weightbearing, PWB:可以将身体部分体重分担到患 腿上;可忍耐负重(Weightbearing as tolerated, WBA):将大部分体重甚至所有重量负担到患脚,能忍耐即可;全负重(Full-weightbearing, FWB ):完全负重,只要不痛。
行走:1. 步行器置于面前,站立框中,左右两边包围;2. 双手持扶手向前移动步行器约一步距离将步行器四个脚放置地上摆稳;3. 双手支撑握住扶手,患腿向前摆动,重心前移;4. 稳定后移动正常腿向前一步,可适当落在患腿前方;5. 重复这些步骤,向前行走(移动:步行器-> 患腿-> 正常腿)注意:步行器前移时,要保持背部挺直;不要站离步行器太靠后,要站在中间的 框内;如果使用步行器不是因为腿脚损伤, 而是维持平衡,可以在保护框内按正 常步态行走二、坐下/起身站立:1. 移步到待坐椅子前,扶住步行器,背对椅子;2. 后移正常腿,使腿后方碰到椅子;3. 患腿略滑向前伸;4. 双手向后扶住椅子扶手,重心后移;5. 慢慢弯曲正常腿,降低身体坐到椅子上;6. 反过来做可以起身站立注意:不要坐在不稳固或者过低的椅子上!三、 使用步行器上下台阶:1.2.3.4.5.、、亠注意:仃走到台阶边,尽可能靠近;站稳后,双手扶住扶手移动步行器上一格台阶;先移动患腿上一格台阶(不负重),正常腿在后支撑;再移动正常腿向上一格台阶;下台阶时,先移动步行器下一格再移动患腿向下,最后正常腿下来 如果患腿有石膏或者支具固定伸直位,可先上正常腿。
可以用步行器上下一两格台阶,但是不要上下楼梯,楼梯较窄容易 造成步行器支撑不稳而摔倒安全贴示】-行走前检查步行器的脚底衬垫是否老化磨损,发现问题须及时更换检查步行器的四个脚是否同样高度,能否放平稳行走时不要穿拖鞋,尽量穿着有牢固保护的鞋子行走时不要把步行器放得太靠前, 否则容易摔倒一般为你自己正常行走—步的距离•上坐和起身时不要倚靠压在步行器上,否则容易使步行器翻倒•避免在湿滑的路面上行走如果不可避免,请放慢步伐•地面上如有地毯、电线之类的东西容易拌倒摔跤,应避免在这些东西上行 走行走路线上如有请取走各种步行辅助器的测量和应用生成 2008-06-26 18:35:55京东中美医院步行辅助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手杖式的,大多不能立在地上,它们包括手杖、 前臂拐、槽拐和腋拐;另一类是步行架式的,可单独立于地面,分有轮和无轮两种1)手杖:其形状和类型如图图中 I,n%长度不可调式;川,w, V为可调式I为Fischer型手杖;n为标准型或弯勾型手杖; III为Bennett型手杖;W为鹅颈型手杖; V为标准型可调手杖①手杖长度的测定:为合理用力和起良好支撑作用, 手杖应有合适的长度其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站直无困难的患者,让患者站直,体重平均分布于两腿上,眼 视前方,肩臂松弛,治疗师检查确认患者无前、后、右、左倾以及穿的鞋亦是普通高度的情 况下,将不可调的 Fischer型手杖的套头去除,翻过来 (足朝上,把手朝地),将把手放地板 上,垂直地靠于患者身侧, 在与患者前臂尺骨茎突水平平齐处于手杖上作一记号, 锯去多余的长度,套回套头即可。
如为可调节的手杖,不必翻过来,就地按上标准调节即可另 一是站直有困难的患者, 可用仰卧位测定此时让患者呈直线地仰卧, 双手放身旁,测量自尺骨茎突到踵的距离,然后增加 2.5cm,这就是手杖应有的高度加 2.5cm是留出穿鞋时鞋后部的高度测量正确时,患者持杖站立时肘应轻屈 30度左石,这样行走时伸肘下推手杖才能支起他的体重②注意点:用手杖时患者腕和握的强度必须能承担其体重 如不能,应选用后述的有托槽的杖,改由水平放置的前臂来支重用手杖时应教患者走时眼视前方而不是看 着地面,而且要鼓励他用正常的踵先着地和用趾撑离地的步态 ③可能用手杖的情况有如下几种:肌无力时用来补充,如在脊髓灰质炎或下肢神经损伤时;用来缓解疼痛,如在骨性关 节炎或下肢骨折后;在平衡受损时用来加宽步行的基底, 如在颅外伤或多发性硬化时; 用来保护软弱的骨或受损的关节, 如在骨质疏松或半月板切除后; 用来代偿畸形,如有脊柱侧弯或肢体变短时;用作探路器,如在偏盲或全盲时; 用于社会上的考虑, 如用来提醒别人注意自己是走路慢和不稳者,以免受到伤害2)四足手杖:由于有四足而更稳定,有三足的三足手杖也可应用,但稳定性稍差①四足手杖的测量:与(单足)可调式手杖相同。
②注意点:手杖把手的开口侧应向后,应把 四足在地面上构成的矩形的乎侧 (而不是斜的两侧)靠近患者身旁其余类似于手杖但要注 意四足手杖在走路时不要太靠近患者, 以免在利用它负重时靠在杖上去求得平衡; 也不要离得太远,以免杖着地负重时向内倾倒③可能用四足手杖的情况有下列几种: 用于一下肢或一侧身体无力而需要比单足手杖大的支持的时候, 如偏瘫患者,但有些争议,一些人认为让偏瘫侧使用这种手杖会增高此侧的肌张力因而不主张用; 而另一些人认为肌张力的增高只是轻微的,和不用它时患者不能独立活动的困境相比, 用的优点胜于不足,因此应用时应据情况和经验选择双侧截肢的年青人, 此时需提供一对四足手杖, 年青的脑瘫或脊柱裂患者亦需^<3)肘拐:这种辅助器常成对使用,有可包绕前臂的前臂套 I,这样在应用时就可以支持和加强腕①肘拐的测量:方法与测可调节手杖者相同 前臂套不要太紧以免使拐难于移动;也不要太松,以免失去支托力套应保持在肘与腕距离的中点稍上方,因太低时支撑 力不足;若太高会妨碍肘的活动和碰擦尺神经而引起碰伤, 以后会引起环指和小指的感觉丧失或刺痛②注意点:与手杖相似但因此拐使用时较笨拙,患者需要练习穿、脱和用它走 路,重要的是患者整个上肢应有良好的力量, 以便用此拐时可支持更多的体重。
③可能用肘拐的情况:此拐向下肢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因此当患者力量和平衡严重受累时可以应用 具体情况有以下几方面 下肢双侧无力或不协调: 如脊髓损伤后或在某些脊柱裂病例中; 单侧下肢无力且不允许该侧受伤肢体负重时: 如踝骨折或半月板切除的早期; 累及全身的双侧严重无力或不协调,或双上肢无使用手杖的足够力量的情况: 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颅外伤后4)前臂或托槽拐:使用时患者从图左方将手在托槽川上方穿过,握住把手 (V),前臂即水平地支托在托槽上,此时的承重点即由腕及手改为前臂, 其情况如图①前臂拐的测量:让患者站直,肩、臂松弛,目视正前方,体重平均地分配到两足上,测量自地板到鹰嘴 突的距离若在卧位测定,则测鹰嘴到踵底的距离再加 2. 5cm,两种测法得出的长度均相应于从托槽垫的表面到套头的距离 调节手柄时要使托槽前沿到手柄之间有足够的距离, 以免压住腕,特别是尺骨茎突;同时要注意托槽也不能太向后,以免压住尺神经②注意点: 拐不能放于离身体前方太远处, 否则会引起直立位的不平衡 重要的是当尝试在无监护下行走之前要确认患者已有充分的平衡和协调, 因为拐是系紧于前臂上的, 有危险时不能迅速抛弃,会妨碍手的防护性伸出。
③可能应用前臂拐的情况: 常用于下肢单侧或双侧无力而上肢的腕、手又不能负重的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上、下肢均有损伤等前臂拐使用时的情形5)腋拐:是一种人们熟悉的拐,但腋垫的作用常被误解负重点仍是扶在把手上的腕和手,腋垫抵住胸壁不是为了负重而是为了帮助稳定肩部 ①腋拐的测量:把手的测量与手杖相同,腋垫顶部与腋窝的距离应有 5cm或三横指,太高时有压及臂丛的危险;若腋垫太低则不能抵住侧胸壁,不仅失去稳定肩的作用,而且使走路时姿势不良②注意点:重 要的是要使患者认识到是通过把手负重而不是靠腋垫, 否则有伤及臂丛的危险,腋垫应抵在侧胸壁上,通过加强肩和上肢得到更多的支持,正常拐与躯干侧面应成 15度的角度③可能用腋拐的情况:单侧下肢无力而不能部分或完全负重的情况, 如胫腓骨骨折,或骨折后因骨不连而植骨后;下肢双侧功能不全、不能用左、 右腿交替地迈步的情况, 如双髋用石膏固定或用其他方法制动时6)轻型助行架:是助行架的最简单的型式,又称讲坛架有用绞链连结的,因而可以左或右侧先向前移动,然后右或左侧再前移的交互式助行架 ①轻型助行架的测量:与测量手杖高度的方法相同 ②注意点:重要的是确保患者迈步腿不要迈得太靠近助行架, 否则有向后倾跌的危险。
当患者总是不能注意这一点时, 可在助行架两条后腿上与患者膝同高处系上一条有颜色的带子或橡皮条 (不要系得更低,否则会绊倒视力不好或迈步高的人 )以防 上之同样,步行时,不要把架放得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