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文注音方法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5.27KB
约11页
文档ID:47425452
古文注音方法_第1页
1/11

古文注音方法古文注音方法第 1-1 篇回帖, 共 1 篇 上一页下一页仙虫儿 在 2009年 8 月 20 日 12:59 说 ,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另据考证,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 “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 “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 “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 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 《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 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 ,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 ,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 =======================================================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古人因为没有拼音文字,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反切原理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 ,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与拼音主要有3 点不同:①拼音是用一个或几个音素符号来表示声母、韵母的实际音值,而反切所用的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不存在, 以元音开头的汉字也是少数所以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不能不带韵母,代表韵母的反切下字又常常带有声母这样,代表声母和韵母的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的成分,在拼合的时候, 必须去掉多余的成分——上字的韵母、 下字的声母 进一步细说反切的原则应该是这样:反切上字只取它的声母,不计较它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 ,不计较它的声母。

②理想的拼音字中的一个声母或一个韵母,只能用固定的一个或一组字母表示,绝不允许随意更动; 反切上下字的选用则是灵活的, 选用与被切字声母、 韵母相同的任何字做反切上下字,都不会改变被切字的实际读音例如, “孤,古胡切”假如上字不用“古” ,而用“过” 、 “姑” 、 “公”等字,下字不用“胡” ,而用“乎” 、“吴” 、 “都”等字,被切字的读音都不会变这是因为前者声母都是[k],后者韵母都是从原则上说,同一类声母或韵母,各用一个字表示就可以了 假如规定只用一个字来表示,那么就无法给这个字自身注音,因此同一类声母或韵母至少得用两个字,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远不止两个《广韵》同类声母的上字最多有17 个,同类韵母的下字也基本类似③现代汉语拼音除了有双拼法之外,还有三拼法、四拼法从书写形式上看,一个音节可以用1~4 个音素字母表示;而反切只能用双拼,只容许用两个字即使是零声母字,也必须有反切上字例如在普通话里,“爱,乌代切” ,被切字“爱”ai 是零声母如果是拼音,声母就可以不必表示了 反切注音法 ,则必须用一个“乌”字代表零声母来做反切上字 即使是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整个字做反切下字。

例如, “劝,去愿切被切字“劝”的韵母是ü an, 包含 3 个音素反切注音法只用一个与 “劝”韵母相同的“愿”字做反切下字反切刚刚产生的时候是容易学习和掌握的当时一般人不仅可以通过反切认字,制^造** 切来注音,而且还能用反切来打哑谜、说隐语后来反切变得难懂了,甚至有些读书人也往往不懂这是因为语音不断发展变化,用当代音去读古人造的反切,自然不免隔膜今音与反切不合举例从中古到现代, 汉语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正是近现代人使用中古反切感到不方便的根本原因 语音变化对反切原则的影响很大,但大体上有规律可循下面试举几条①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被切字的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下字是平声,被切字也读平声但今音平声分阴阳,被切字如果是平声,读阴平还是读阳平,则由上字决定这是因为中古平声不分阴阳, 今音的阴阳是由中古的清浊变来的中古清声母字归阴,浊声母字归阳例如: “刊、苦寒切下字“寒”是阳平字,但被切字“刊”读阴平 ,这是因为上字“苦”是中古清声母字又如:“坛,徒干切下字“干”是阴平字,但被切字“坛”读阳平,这是因为上字“徒”是中古浊声母字②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二是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声母相同但有一类反切按今音读,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送气和不送气不一致。

这是因为中古全浊声母今天普通话里已变成送气和不送气两类清声母,平声送气,仄(上去入)声不送气当上字是全浊声母时 ,下字是平声 ,被切字今音为送气清声母;下字是仄声,被切字今音为不送气清声母 例如: “权,巨员切 ”上字“巨”今读不送气声母,被切字“权”今读送气声母,这是因为下字“员”是中古平声字, 而上字“巨”又属中古浊声母 又如: “度,徒故切 ”上字“徒”今读送气声母,被切字“度”今读不送气声母,这是因为下字“故”是仄声字,而上字“徒”又属中古浊声母③中古的某些反切,按今音读,被切字声母是[慯]、[慯 ]、[嶃]、而反切上字声母是 [k]、[k‘]、[x]或[堭]、[堭‘ ]、[s]被切字的声母与反切上字的声母不一致这是因为中古 [k]、[k‘]、[x]和[堭]、[堭‘ ]、[s]两组声母 ,各有一部分字变成今音 [慯、慯 ]、[嶃]分化的条件在于有无、[y]介音(或主元音 ,下同) 凡是不带、[y]介音的洪音字 ,原声母保持不变 ;凡是带、 [y]介音的细音字,声母变成[慯]、[慯 ]、[嶃]例如:绛古巷切[慯 iɑ嬜 ] ←—[ku]+[嶃 iɑ嬜 ] 悭苦闲切[慯 iεn]←— [k‘u]+[嶃 iεn] 孝呼教切[嶃 iau] ←—[xu]+ [慯 iɑ u] 酱子亮切[慯 iɑ嬜] ←— [堭徲 ]+[liɑ嬜[[Image:yywzbk72-01.jpg] 青仓经切[慯 ‘i 嬜]←— [堭‘ ɑ嬜 ]+[慯 i 嬜] 啸苏吊切[嶃 iɑ u]←— [su]+[tiɑ u]上述 6 例,被切字今读[慯][慯‘][嶃],反切上字今读 [k][k‘][x][堭][堭‘ ][s]。

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情况,例如:归举韦切[kuei]←—[慯 y]+[wei] 匡去王切[kuɑ嬜 ]←— [慯 y]+[wɑ嬜 ] 毁许委切[xuei]←—[嶃 y]+[wei] 钻借官切[堭 uan]←—[慯 ie]+[kuan] 窜七乱切[堭‘ uan]←—[慯‘ i]+[luan] 赛先代切[sai]←—[嶃 iεn]+[tai] 类似的变化规律还有一二十条,但仍不能包括全部例外第一个字(反切上字) 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 韵母例如:酒子酉切子声母为精母,酉韵母为有韵,故酒精声酉韵因为唐朝的发音和现代的不一样,所以不能用普通话把当时的反切发音出来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对反切术语本身的不同理解大致说来可分为3 种:①模棱两可的解释宋代丁度等编撰的《礼部韵略》(1037)中说: “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这种说法似乎认为“反”是指反切上下字与被切字声韵相合,“切”是指反切上下字的拼合过程宋元之际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297)说: “一音展转谓之反, 一韵展转相摩谓之切,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 ” 这话好像在说反切上字叫反, 反切下字叫切。

但并不明确②“反” 、 “切”同义,都是拼合的意思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说: “反切之名, 自南北朝以上皆谓之反, 孙愐《唐韵》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 ,, 唐玄度《九经字样·序》云:‘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其卷内之字, ‘盖’字下云公害翻, 代反以翻, ‘ ’字下云平表纽,代反以纽是则反也,翻也,纽也,一也顾炎武认为反就是 切,“切” 就是“反” , 也有作“翻”和“纽”的但他提出的南北朝以上称反、唐代以后称切的看法并不精密孙炎《尔雅音义》保存下来的反切确实作反,但隋唐以前也有称切的北齐颜之推 (531~?)《颜氏家训·音辞》说 :“徐仙民 (344~397)《毛诗音》反骤为在遘, 《左传音》切椽为徒缘” ,河北切攻字为古琮 颜氏“反”、 “切”并用③从分析 切韵 两个字入手 ,认为反切上字叫 切 ,反切下字叫“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序》批评前人说:“支脂鱼虞 ,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 ”这是说“支脂”反切下字误为同类,“鱼虞”反切下字误为同类 ,陆氏称“韵” ; 先仙 反切上字本不同类, “尤侯”反切上字本不同类(曾运乾说 ), 陆氏称“切”宋代沈括(1029~1093)《梦溪笔谈》卷十五说:“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

”金代韩道昭《五音集韵·序》说: “夫《切韵》者,盖以上切下韵,合而翻之,因为号以为名 ”沈、韩两家阐述得尤为清楚各种说法不合,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反切的起源关于反切产生的时代,历代学者的认识很不一致主要有以下3 种看法①认为反切是三国魏孙炎创造的 其根据是《颜氏家训· 音辞》中的话: “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仔细玩味颜氏的话, 只说孙炎“创《尔雅音义》”一书,全用反切注音,并未说孙炎首创反切之法看来是人们可能片面理解了颜氏的话②认为从产生汉字的时候就产生了反切 清代刘熙载 (1813~1881) 《说文双声·序》说:“切音,, 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叠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叠韵、双声之名 ,然河可为叠韵 ,江工为双声 ,是其实也 与此相近的看法还有合音说宋代沈括、郑樵,明清之际顾炎武也都持有这种看法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说:“按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即已有之宋沈括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 如不可为叵, 何不谓盍 ,, 郑樵谓慢声为二, 急声为一,慢声为者焉,急声为旃,慢声为者与,急声为诸,,, ,是也。

愚尝考之经传,盖不止此如《诗·墙有茨》传,茨,蒺藜也,蒺藜正切茨字 ,, 形声字也好,合音字也好,既不是反切的开始 ,也不等于反切这两者与反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反切是对一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并且对反切上下字做了规定; 而形声字大量产生的时代(周、秦) ,还不可能对汉字作音理上的分析;合音字是急读、缓读问题 所以它们属于无意识的或偶然的,这与反切以注音为宗旨有着本质的区别③认为反切产生于后汉服虔、应劭时代章炳麟、吴承仕(1884~1939)等力主此说章炳麟认为:“服、应训说《汉书》 ,其反语已著于篇,明其造端汉末,非叔然创意为之且王子雍与孙叔然,说经相攻如仇雠,然子雍亦用反语,其不始叔然可知也转引自黄侃《声韵略说》的转述)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说 :“寻颜师古注《汉书》 ,引服虔、应劭反语 ,不下十数事服虔、应劭皆卒于建安中,与郑玄同时是汉末已行反语,大体与颜氏所述相符至谓创自叔然,殆非实情这些看法比较合乎情理首先, 《汉书》注中保存着服虔、 应劭的反切, 这是事实; 其次,王肃、孙炎两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截然相反,王肃一直攻诘孙炎的老师郑玄,如果反切是孙炎创造的,王肃也用反切,就等于授人以柄,自己甘拜下风 ,这是不可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