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沧海》教案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2、 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育方面:1、 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2、 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教学要点:1、朗读,背诵全诗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的抱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的诗歌中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2、作者曹操简介:3、写作背景:4.?板书课题二、朗读诗歌:百度视频:然后自由诵读三、赏析诗歌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 注释:“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_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百度图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2)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3) 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学习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 注释:何:多么澹 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2) 译文: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海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3) 这几句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波涛汹涌,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草木,仍然是静态,再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宏伟气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些是实景3.?学习第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 注释:日月:太阳和月亮星汉:银河2) 译文: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3)写作手法:互文4)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4.?学习第七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注释:幸:庆幸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咏:歌吟咏志:即表达心志2) 译文: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四、整体感知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朗读提示:如果你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你该如何朗诵这首诗六.质疑1、 按板书小结2、 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七.板书设计:《观沧海》曹操借景抒情:?景:实景:海水 树木 草秋风洪波虚景:日月星汉?情:开阔胸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八.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百度视频】如何使用百度(演示视频)教学反思?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个人简介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
接下来就进行教学环节首先用录音诵读然后让同学们,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然后是赏析诗歌最后学生通过我的讲解,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总的来说,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2、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在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时间太少第 页 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