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原文及翻译4篇 【xx热点资讯】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4篇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1) 诫子书 两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⑵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⑷养德:培养品德⑸澹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⑺才:才干⑻广才:增长才干⑼成:达成,成就⑽慆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⒃穷庐:破房子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2) 诫子书概况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 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书》和《又诫子书》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志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也,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着重强调修身和为学都要静的道理诸葛亮所说的“静”,实际是一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精神境界,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才能“致远”,才能对万事万物都有透彻的理解;而一旦时机到来,又可以静中寓动,以静求动,动静相辅而相成,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即所谓“接世”。
与“静”相反的是“躁”,“躁”既有碍修身,也不能治学,而且容易转化为“淫慢”,终至事业无成 诸葛亮《又诫子书》: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合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设酒宴客,是为了合乎礼节,表达感情,从而使身心舒适,以恢复人的本性而礼节尽到,客人退席,这便是最大的和谐与快乐了倘若主人的情意未尽,客人也还没有到疲倦的程度可以继续饮酒至醉,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诫外甥书 朝代:魏晋 作者:诸葛亮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译文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注释①存,怀有,怀着②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③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④揭然,高举的样子⑤恻然,恳切的样子⑥细碎,琐碎的杂念⑦嫌吝,怨恨耻辱⑧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⑨济,成功,实现⑩强毅,坚强果断⑪窜伏,逃避,藏匿⑫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赏析 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本篇《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本文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呢?围绕着“志向”诸葛亮从正反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这几句话说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让人奋发向上,坏的榜样则能把人拖入深渊孔子也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会为一个人源源不断的注入正能量绝情欲”顾名思义,断绝情欲情,可以指爱情、友情或亲情种种,考虑到作者写此信的对象—外甥庞涣正值年少方刚,这里的“情”应当指爱情,或男女之欲。
因此,“绝情欲”应当理解为不要沉湎于爱欲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爱情》中说:“古往今来,伟人奇才罕有沉湎于爱情而不能自拔者又说“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这和“绝情欲”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弃凝滞”则是说,人生在世,总会为一些繁杂琐事所困扰,而这些无关痛痒的琐事或者烦恼往往可以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因此,做到“志存高远”,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人生的境界就会提升,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不为琐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弃凝滞”做到以上三点,自然而然,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即使身处逆境,高远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有了上面的立志的方法,那么这里就谈到实现志向的措施了:要做到“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随遇而安,要抛出心中无关的杂念,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要做到心胸开阔,豁达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广阔的胸怀,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那么,即使他暂时得不到提拔,才华不被别人所了解认可,也不会妨碍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作者又从反面进行了论述。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就是说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意志,那么这样的人生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儿女情长所束缚,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尽一生! 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余字,但却有很深的内涵做为年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沦为平庸下流诸葛亮的这封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曾教育子女说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些非同寻常人物的观点都凝聚了他们毕生的人生经验在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