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一场血流成河的分家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要跟大伙儿聊的是一个历史名词,叫印巴分治,指的是1947 年 8 月 14 号和 8 月 15 号这两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分头独立,建立自己的国家那按说这是第三世界人民掌握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独立了,好事吧?英国人作为一个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他们夹着尾巴逃走了,好事吧?本来应该是欢天喜地,但是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就在这段时间前后,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按照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大概是 50 万人死于非命,1000 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成为难民一般来说,我们都有这么个印象:一次大屠杀都会冤有头,债有主,总得有人对它负责吧!南京大屠杀死了 30 万人,日本军国主义负责;二战的时候,犹太人被屠杀,纳粹党和希特勒对它负责可是历史上就真的有这样的咄咄怪事,你何曾听说过有人,有哪个政党对这 50 万冤魂负过责任呢?在印巴分治期间发生的这场大屠杀,有谁被钉上过历史的耻辱柱,有谁被押上过战犯的审判台呢?没有好奇怪吧?对,可是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此一件,事实上,直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我们还看见过这样的惨剧。
到 90 年代的时候,我们《罗辑思维》绝大多数观众都已经出生了,几乎就是近在眼前比如说 1994 年,在非洲的卢旺达,两个世代为邻居的民族,一个叫胡图族,一个叫图西族,互相之间在两个月期间砍杀,死了 100 万人你能想象那种血流成河的样子吗?就在 1998 年,这个时间就更近,印尼的一些当地的土著砍杀华人,两三天的功夫杀了 1000 多人,而且这个数字也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一个严重缩水的数字,5000 家华人商店被洗劫掉,你不觉得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奇怪吗?为什么没人对它负责啊,因为它不是有组织的呀,它就是民间自然发生的你想象那个场景,昨天还是把酒言欢的邻居,昨天还是到你商店里来打酱油的老主顾,今天就端着枪,提着刀,带着人,冲到你家里,不由分说就杀,把你的妻子和女儿强奸,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它可不是一个发生在局部的事情,因为如果发生在局部,不会死这么多人,它一定是整个城市,乃至是整个地区都陷入了这样的疯狂,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今天我们在讲印巴分治的时候,可不是在讲什么国际政治史上的一个小八卦,一个政治事件,我们想探求的是,那些普通人,那些平民,那些世代本来是友好相处的邻居和朋友们,为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凶残到这个地步呢?这是我们今天节目想探寻的一个答案。
那要说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回到 1947 年的 8 月,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印度的政治格局到底是什么样子因为当时的印度还不是一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包括我们今天的什么孟加拉,这都是一块,都叫印度,都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它怎么就走到那个地步呢?这就得说到印度这个地方,印度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宗教品种最丰富的一个地区,什么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袄教、还有基督教和佛教,你在这个地方都能找到而且他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叫后来者居上,这个上字呢,既指的是地图上的上下,就是南和北,也指的是政治权力上的上下后来者权力就大,那为啥呢?这跟印度的地理结构相关你看印度整个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大的倒三角形,深深地插入在印度洋的中心,它的左边、右边全是大海,北边是一道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它和亚洲的本部隔开整个这个地方和外界的通道,就剩下今天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那些山口所以,进入到南亚次大陆的那些新来的部落、宗教、势力往往都是从北向南发展,而且是武力征服的结果你看今天我们讲的两大宗教之间的冲突,印度教就处于南部,北方就是伊斯兰教的天下伊斯兰教传教到印度当然很早了,但最终立定脚跟是 1526 年,以莫卧儿帝国建成为标志。
莫卧儿帝国是印度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帝国,虽然它也从来没有统一过整个南亚次大陆,但是已经是最强大的了它的上层就是伊斯兰教徒,它新来的嘛,而且武力强横但是这种强横它也不能赢家通吃,它形成了一种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微妙的平衡这个平衡是怎么形成的?首先,你人少,虽然你是统治阶级,因为你要传教,对于南亚次大陆的人民来说,人人都有宗教,我凭什么信你的呢?所以传教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即使到了今天,整个南亚次大陆上,印度教徒的数量也是伊斯兰教徒数量的大概三倍,所以它人数首先少第二呢,就是它原先的那些教徒的文化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这为啥呢?我们在学世界历史的时候都知道,印度教徒有一个种姓制度,越到上层,就越是那些什么刹帝利、婆罗门越到下层就越是那些吠舍、首陀罗,甚至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大家想一想,伊斯兰教有一个教义,就是只要入了教,大家都是穆斯林,穆斯林的意思就是兄弟,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这种教义,对于印度教的那些下层的种姓就非常有吸引力,往往是经济上、文化上比较差的人,加入了伊斯兰教所以你看,一方面是掌权的,但是人少,而且经济实力比较差一方面呢,虽然人多,但是不掌权,虽然也比较富有,也比较有文化所以在历史上,这两族之间形成了一种大致的平衡。
那你说两种宗教之间有没有矛盾和冲突呢,当然有嘛,只不过那个时候的人,都从属于小共同体,什么村庄,宗族,他没有我们今天大民族、大国家的概念,所以即使有冲突、仇杀,甚至是死人,他也不是那种大屠杀,他的水平比较低在日常场景下,双方仅仅是互相排斥,互相瞧不起,给你找到点恶心,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比如说后来巴基斯坦建国的国父真纳,这个人后面我们会反复提到他他就讲过一句话,说印度教徒表面上跟我们好着呢,社交场合还能握个手,可是等我们穆斯林一转脸,他就跑去洗手,你说这是不是气死人呢?那穆斯林怎么报复呢?你印度教徒不是奉牛为神吗,那好,我们吃牛肉啊,你不能拦着我吃饭吧,当着你面,杀一头牛给你们看一看,气死你那印度教徒怎么反报复呢?你们穆斯林不是每天要祷告吗,需要安静地和真主交流啊,对不起,我跑到清真寺门口吹拉弹唱,拉个胡琴,吹个笛子,制造噪音恶心你所以你看,当时的冲突还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那通过什么机制演化成后来的势不两立,甚至要拔刀相见呢?这笔账就要记在英国人的头上了,当然并不是说英国人故意让他们仇杀,是英国人作为殖民者从 1600 年来到印度之后,通过几百年,给印度这片原来安静的土地上带来了很多新东西,比如说大炮巨舰,因为他要征服,需要武力;比如说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因为人们来就是要挣钱的嘛;还有,就是现代化的政治,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现代化的精英阶层。
你可以想象一下,英国人来了之后,他有很高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所以对当地的那些世家大族来说,这是很有魅力的,所以大家都纷纷把自己的年轻子弟送到英国留学,像甘地、尼赫鲁、前面提到的真纳,这些人都是当年留学过英国的等他们回到印度之后,满脑子都是现代化的政治思想,尤其从英国人手里又学会了现代化的政治博弈手段和权术斗争技巧而这帮人呢,英国人又特别欢迎,你可想而知,英国人人数少嘛,当它要统治如汪洋大海一般的印度人口的时候,他当然希望上层精英能够参与一回,帮忙一把了尤其是这些留学过英国的人,那当然更欢迎了所以在 1885 年,就成立了国大党国大党今天在印度政坛当中,已经不是一家独大,一家通吃了,可是在 1885 年的时候,那可是所有上层精英,尤其是留学过英国这些精英的大本营问题就来了,现代化的政治一旦玩不好,就会产生一个后果,就是族群分裂,为啥?因为政治有一个总问题,就是到底谁当权,谁是老大,到底谁听谁的?这个玩意儿虽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利禄之徒,但是这个总问题只要它在,它就会影响精英的那些细枝末节的行为,在每一个决策关头的时候,都会让他的行为要发生一点点偏转所以你看,1921年的时候,国大党就分裂了。
谁呢?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真纳,作为一个穆斯林的首领,他脱离了国大党虽然他跟国大党之间的矛盾好像是动员群众的方式上,真纳主要讲,我们要按宪政,搞议会的博弈而甘地呢,这帮讲我们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去动员民众双方是政治路线不一样,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精英之间的权力斗争的产物至少不能排除这个因素所以你看,真纳一旦出了国大党之后,马上就成为穆斯林的首领穆斯林联盟马上把他选为主席,很快又给了他终身主席的称号,最后甚至给了他“伟大领袖终身主席真纳”这样的称号所以你看,两个对立,按照原来的民间宗教对立,就分成清晰的两派而这两派之间的矛盾是怎么加深的呢?我们稍微推演一下就能明白:国大党,他一直认为,我就代表整个印度,我们是一个民族,不要搞什么宗教纷争他们表面上这样讲,但是这个讲法是很难落地的为啥?因为他要动员民众,很多民众又没有什么文化,你要动员他,就难免用到宗教手段,可是印度教是最大的宗教,所以你能脱离宗教,不谈宗教吗?不可能你一旦讲到印度教的教义,穆斯林看着就不爽,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政治派别,所以就诞生了穆斯林联盟而穆斯林联盟它想代表整个印度,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人数比较少,所以他就一个冲动,就是我们能不能够干脆分成两个国家呢?这样的一个逻辑,它的线索一旦启动之后实际上是不可逆的,所以从国大党成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我们就可以看到,双方越行越远,矛盾越来越深化的一个过程。
1931 年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一个名词,就是今天的这个国名叫巴基斯坦,很多国名原来都是地名,对吧,但是巴基斯坦这个国名可不是,它是一个生造出来的词汇是 1931 年,有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一个印度留学生,叫乔杜里,他也是一个穆斯林,他提出来,说我们能不能把那些穆斯林人口占优势的那些地区,干脆把它拼成一个新的空间,用各个省、各个邦的第一个字母,从中给它拼出一个新的单词来你比如说巴基斯坦,Pakistan,第一个字 P,就是旁遮普邦,第二个字母A,就是所谓北部的边境省,第三个字母 K,就是今天的克什米尔,等等,巴基斯坦整个这个词就是这么拼出来的它是一个人造的国家,它不是一个原有的地名分裂源于对权力的欲望你看,这个矛盾就开始渐渐地演化成,一个国家要不要分裂的问题了当然了,并不是说那些精英要处心积虑地分割这个国家,因为谁都懂,即使是一桩普通的婚姻,到了实在过不下去的地步,双方要签字离婚的时候,也是撕心裂肺的痛啊,更何况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呢?但问题在于,政治这个东西它像一个磁场,权力斗争这个东西它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发生过一件事情,甘地,甘地大家知道,他是比较超脱的,而且他坚决地反对印度分裂,他无法忍受,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说:印度分裂,除非我死。
所以他有一次就劝说尼赫鲁,尼赫鲁跟他什么关系?尼赫鲁认甘地为他的老师,他们之间的关系简直就是亲如父子后来我们知道印度的那个最大的政治家——甘地家族,不是甘地的后人,是尼赫鲁的后人但即使是这样的关系,甘地又何尝能让尼赫鲁在权力面前退让半分呢?有一次甘地就跟尼赫鲁商量,说这样,人家真纳不就是要权力吗,咱们保持印度统一,咱们把建国之后独立之后那个总理大位让给真纳算了,咱国大党退后一步尼赫鲁当时就不干了,说这个不行,我这奋斗半辈子就为了当这个总理所以你看,双方表面上争的是什么宗教、民族大义,但是翻开底牌一看,其实就是权力纷争在这样的纷争面前,以甘地那样的德高望重,都不能让双方退步半分所以话说到这儿,你就应该明白了,印巴分治,这个国家的分裂,它是双方精英一旦按照现代政治逻辑走下去的,几乎是必然的一个结果当然你可能会问,那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可能有转机呢?因为以前很多次节目我们都讲过,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最后发生了伟大的妥协为什么这个妥协在印度没有发生呢?确实,历史给过印度好几次不分裂的机会第一次机会出现在 1946 年,那个时候大家知道,1945 年二战结束,二战结束之后英国就怂了嘛,因为已经国家打成那个样子,再也没有能力让印度留在大英帝国内部了。
所以英国人当时已经基本倾向于考虑让印度自治,或者干脆就独立但是最后一票事情得干得漂亮,所以印度在 1946 年就迎来了英国派来的一个叫内阁使团,其实就是跟当时印度的各派精英,我们来商量一个善后方案,一个建国的方案,就是各派,你们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