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论与辩证法)o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o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o(教材第27页)o世界观与方法论o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o 思考与讨论o哲学与人们关于世界人生问题的日常思考和感受,有何联系与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问题o哲学,是“爱智慧”o哲学,思考追问关于世界、人生的一般性、终极性问题o哲学的特点,是抽象性和思辨性o哲学史,即是一部问题史o 思考与讨论o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o哲学与神话、宗教信仰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o(教材第28页)o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o o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o o第一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世界是什么?what?】 o“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唯心主义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o第二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人怎样认识世界?How to know?】o凡是认为世界归根到底是可以认识的、可知的,称为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世界归根到底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的,则称为不可知论不可知论o 另有一些哲学的重要问题o如:关于世界的存在方式和状态的问题世界是怎样的?How?]o凡是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称为辩证法辩证法的观点;凡是认为世界归根到底是静止不变、彼此相互孤立的观点,称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o(教材第29页)o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o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o有神论与无神论的问题o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相关,历史上存在对立的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o 思考与讨论 如何处理好理论上反对批判无神论与现实中的宗教信仰自由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与意识、运动、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o 教学资料影片o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系列节目之o 《时空大冒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一、物质与意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o(教材第(教材第3030页)页)o1 1 旧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物质”概念理解的缺陷及其原概念理解的缺陷及其原因因 o由于科学和哲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都只是认识到自然界的物质性,而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2 2 列宁的列宁的“物质物质”定义定义o“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人通过感觉所感知通过感觉所感知的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o该论断:o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与二元论o②②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o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o④坚持了唯物史观,反对了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o(教材第30页)o意识,就其起源而言,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o意识,就其基础而言,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o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o意识,就其与物质的关系而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思考与讨论o人的精神世界、意识与人脑的关系?人的精神世界、意识与人脑的关系?o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与电脑而引发的思考?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与电脑而引发的思考?o个人意识的差别与共通性?个人意识的差别与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二、运动与静止o(教材第32页)o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o物质与运动是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o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o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o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o 讨论与举例讨论与举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三、时间与空间o(教材第(教材第3232、、3333页)页) o 讨论与举例讨论与举例o人们关于时间、空间问题人们关于时间、空间问题的思考与追问的思考与追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相关o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o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o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o时间空间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o 思考与举例思考与举例o 测量时间空间的方法?测量时间空间的方法?o 理解理解o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四、社会的物质性o(教材第33页)o马克思主义坚持了社会的物质性,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o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o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o 结论o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o(教材第34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o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o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o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o 科学实践观的提出,带来了哲学史的革命变革o 1 实践的涵义与特点o(教材第34页)o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2 实践的基本形式o(教材第35页)o物质生产劳动实践o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o科学实验o 理解与思考理解与思考o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生产与生活方式?o本专业所属的实践形式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o人类历史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实践方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学资料影片赏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3 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4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第37、38页)o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联系o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也只有通过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o 讨论与思考o 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及其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观念的转变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o “战天斗地”→→“科学发展观”o 举例说明o 以往的在现实中和认识上的错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o(1大炼钢铁、放卫星、除四害运动、改造北大荒、造田运动;o 2毛泽东诗词中表现的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毛主席诗词选o“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多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o ----《念奴娇 昆仑》1935o“…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1936o“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o ----《水调歌头 游泳》1956o“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送瘟神》1957o“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七律 到韶山》1959o“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o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1965o“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翻地覆o ----《念奴娇 鸟儿问答》196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5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表现o(教材第39页)o“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o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o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o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o 1 事物的普遍联系o(教材第40页)o “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o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o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o 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o 普遍联系观点在现实中的呈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著名的辩证法思想家o老子(李耳,孔子同时代);o赫拉克利特(前535-475年,Heraclitus);o黑格尔(1770-1831年,Hege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2 事物的永恒发展o(教材第41、42页)o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o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o (问: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o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新陈代谢”)o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追究会实现。
o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3 对立统一规律o(教材第42-45页)o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o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o矛盾的同一性o矛盾的斗争性o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o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o和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之理念o《中庸》:o“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o 举例:过分强调o斗争性的错误理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o矛盾的普遍性o矛盾的特殊性o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o该原理的的现实意义 o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辩论、讨论题Ⅰo1 因为人人平等,所以社会福利应当一视同仁(应向弱者倾斜)o2 家长打伤孩子,警察应当(不应当)干预o3 官员选举制有(不)利于社会稳定o4 能领导经济发展的政府,就是(未必是)好政府o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o (知礼节未必需仓廪实,知荣辱未必需衣食足)o6 “政权一定(不一定)要靠枪杆子取得。
o7 非洲某国政府处决一批不同政见者, 国际社会有权(无权)干预o8 只有经济较发达了,人民素质比较高了,才能搞民主o (民主不一定要等到经济较发达,人民素质较高才来搞)o9 因为农民素质差,所以没有能力行使民主权利 ( 无论农民素质如何,都有权利也有能力行使民主权利) (拟(拟6 6人一组,组内辩论)人一组,组内辩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思考讨论题Ⅱ 海难之后,茫茫大洋上的一艘小船上有30个幸存者离他们最近的救援也得在第5天才能到达船上的饮水食物最多可供20个人支持到第5天如果30人都呆在船上,他们全都将死去 面对这种情况,有在场者认为,决不能因为要保存20个人,就可以剥夺其他10人生存权大家即使都一起死去,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另外10人被推入大海牺牲掉 有人赞同牺牲掉10人而保存20人 但哪些人该被保留,哪些人该被牺牲?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应该提倡10人作为自愿者来为别人牺牲 有的人认为,身体最强壮者应该被保留,因为他们最有机会获救;有的人认为,妇女、老人、孩子要被保留,因为他们是弱者应该被保护;而有的人则认为他们应该列为被牺牲的对象; 有的人认为,应该按照学历、社会地位、综合能力等排名,决定前20名被保留人选;有的人认为,应该所有人都来投票,以选出可以被淘汰的10人。
但是,30人中有5名4岁到16岁的孩子,他们有无投票权?他们是由自己还是由谁代理投票,也存在争议 请问,为了20个人的生存,另外10人,是否可以被牺牲掉?如果可以,如何决定这10人的人选? 如果你是在场者,你将持何种意见?你自愿成为10人之一吗?如果不愿意,你如何证明自己应是20人之一? ((1 1 作为局外人各自思考;作为局外人各自思考; 2 2 作为局内人讨论:作为局内人讨论:6 6人一组,假定皆为在场者,人一组,假定皆为在场者, 自由讨论)自由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作业作业(A4纸打印,下周交上)o辩论、讨论题辩论、讨论题ⅠⅠo小组6人,合交1份作业o要求:按照顺序包括以下内容:o1 本组辩题o2 本组成员名单(每人之姓名、班级、学号)o3 本组各位成员发言情况(各组员关于自己的观点的阐述,和对他人观点的批评、评论)o4 本组讨论的综述(如辩论、讨论的最后结论、总体感受、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启发等)o(注:以上1、2、4由小组长撰写,3由各成员自行撰写交小组长汇总)o思考讨论题思考讨论题ⅡⅡo各人单独交的作业。
注明姓名、班级、学号o要求:给出问题的回答;说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4 质量互变规律o(教材第46页)o质、量、度o“度”的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o量变、质变o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o现实意义: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5 否定之否定规律o(教材第46、47页)o肯定、否定o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o事物辩证发展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一个周期o 现实意义:o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o o o 举例举例o 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例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6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o(教材第47-53页)o(一)唯物辩证法o 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o(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o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o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o(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o 辩证思维方法: ☆o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o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o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o 1 规律及其客观性o(教材第54页)o规律,指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o规律的基本特征:o 客观性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多样性o人类应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o(教材第55页)o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相同之处o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o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不同之处o 自然规律是盲目的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实现的o 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地重复出现,社会规律只是本质的内容重复出现,具体表现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3 意识的能动作用o(教材第56、57页)o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o主要表现在:o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o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o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o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o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思考与举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学资料影片赏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4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o(教材第50、51页)o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o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o 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o 2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o 3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社会历史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o(教材第59、60页)o中国的革命道路选择;中国社会道路的选择;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今日中国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