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建构”的理论和证据 【英文标题】The 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ltur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Evidence 【作者简介】侯玉波,张梦,北京大学 心理学系,北京市 100871 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后半期心理学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传统的文化心理学研究以“特质方法”为基础,证明了不同文化下人们在自我概念、认知过程、动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动态建构理论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出发,把文化的影响看成是内隐的过程,认为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人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内隐文化理论来发挥作用的,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内隐文化理论不同,导致了人们在认知、情绪、动机及行为上的差异 【关 键 词】文化心理学特质方法社会认知动态建构理论 对文化的关注是20世纪后半期心理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从6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就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化的影响问题罗素、许琅光、韦伯、Nisbett[1]和彭凯平[2]等人关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论述,成为20世纪后半期文化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DeVos与Hippler[3]1969年最早提出文化心理学的名称至今,文化心理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依赖与独立型自我构念、整体与分析性思维方式等均使用“特质方法”探察文化间的差异这种方法虽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推动了文化心理学的发展,但由于其仅仅局限于文化间差异的比较,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在过去的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西方心理学的种种理论是否适用于欧美文化之外的世界产生了怀疑:文化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Hong等人[4]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出发提出的文化的动态建构理论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动态建构理论的思路 动态建构理论借鉴了G. Kelly[5]个人建构心理学思想的观点,Kelly强调个体对自我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建构,这种主观建构是一种内隐理论,它引导着人们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及理解过程Hong等人将“内隐理论”引入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文化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人们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内隐文化理论来发挥作用的,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内隐文化理论有不同的内容,导致了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认知、情绪、动机及行为的差异 动态建构理论强调内隐文化机制的动态性,认为文化的影响不是稳定不变的,也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是一致的。
当特定的文化情境进入人们的思维时,激活了人们的内隐文化加工机制,用于解释当前的刺激情境或引导个人行为时,文化的影响才发挥作用该理论强调的是文化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而不仅仅是文化差异这使得文化心理学不仅要探讨不同文化团体之间成员社会认知的差异,同时也要探讨社会认知对文化影响的调节效应[6] Hong认为文化心理学应像人格心理学那样将情境因素作为变量加以研究如果人格的表现具有情境特异性,那么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应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现不同的特点,以往将文化内部的行为变异视为一种测量误差是不合适的如果特定情境中人格的表达受到知识激活等社会认知原则的制约,那么社会认知分析同样也应该适用于文化对行为影响的研究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分析,文化并不是以一种僵化的方式来决定行为,其对行为的效应也不是统一不变的当行为情境发生变化,文化对行为的效应可能会加强、削弱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发挥作用[7][6][8]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情境变量的作用了,而且很多实证研究也为这种动态建构的观点提供了支持比如在探讨东西方文化下个体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分析性差异时,这种文化差异仅仅出现在当文化的知识范式得到彰显时。
这种“彰显”效应说明尽管东亚人也能够使用分析性的、自我中心的推理方式,但在特定的情境下,在东亚人的知识范式的重要性或可应用性得到彰显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使用所处文化推崇的思维方式[9]Choi等人对归因风格的文化差异研究也发现,东亚被试在一般情境下也与北美被试一样做特质的归因但是,当情境因素彰显时,相比北美被试而言,东亚的被试更易于调整自己的归因方式,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而非个体,从而更不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10]这些都证明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受到情境因素影响的,因此,文化动态建构理论在解释文化效应的情境特异性上更有优势 二、动态建构理论的作用机制 文化的动态建构理论有两个前提:首先,文化是以由具有情境特异性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一种松散网络的形式内化的,而不是以整齐划一、高度整合的形式影响人们心理的;其次,每个个体可以习得多样的文化意义系统,即使这些文化意义系统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4][8]动态建构理论认为,文化差异是用文化团体成员所共享的意义系统的差异来定义的个体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之中,既定的文化意义系统就是该文化团体成员所共有的并且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内隐理论这种文化意义系统包括文化理论、价值观和信念等。
对该文化团体的成员而言,就是一种长期的、可接近性强的文化理论这种文化理论为人们理解自我、了解所处的状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认知心理捷径,尤其是当人们可用的心理资源有限时[8]因此当人们缺乏认知资源时,文化差异更容易体现比如Knowles等人发现,当要求被试完成一个二级心理任务时,即心理资源受到限制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典型的有文化差异的归因方式:即中国被试更多地做出外在型归因,而西方的被试更多地做出特质性归因而当心理资源不受限制时,这种文化差异消失了[11]内隐理论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影响与这一构念的可接近性、可用性以及适用性有关 某一个文化构念的可接近性越高,则意味着该内隐理论越可能进入个体思维的前沿,从而引导人们解读世界的方式在文化熏陶下,人们内隐文化理论的可接近程度不断得到提升同时,近期使用或接触到的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也能激活这些内隐的文化理论文化启动的研究范式就是通过呈现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图片或文字来激活被试的内隐文化理论,以提高其可接近程度[4] 可用性是指个体是否拥有某种文化内隐理论,有些内隐理论只存在于特定的文化当中,不属于该文化团体的成员就不具备该文化理论Whorf发现欧洲人习惯把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但这种时间的理论对美国土著居民是相当陌生的,他们就不具有这种文化内隐理论[6]。
随着国际人口流动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有越来越多的人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熏陶,习得东西方不同质的文化理论,成为双文化甚至多元文化的个体对他们而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论可能同时存在于其头脑当中,而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何种文化理论,则受到各种文化理论的可接近程度的影响因此,文化内隐理论的可接近性与可用性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使用双文化被试的文化启动实验也证明了这种观点[4][12][13]当使用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启动刺激时,被试更多地使用符合中同文化特点的内隐理论,而当呈现的启动刺激是与美国文化有关时,被试表现出与典型的西方被试类似的认知及行为反应这种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文化内隐理论的现象被称为框架转变 适用性是指已储存构念的特征与情境中所注意到的刺激特点之间的匹配程度[12]这种情境的适用性受到一系列情境变量的影响[8]首先是社会交往对象的文化知识体系,如果社会互动的双方都是来自相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共享的文化知识就是适用的;其次是社会互动情境的性质,如人们与内外团体成员或者上下级之间的互动规范是截然不同的:在不同的互动情境中采取适当的文化规范;最后是一般行为的适用性大量的研究证实了文化动态建构的观点,并显示出情境因素的强大力量。
三、动态建构理论的证据 许多研究支持动态建构理论对文化影响机制的分析: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研究中,Briley和Wyer[14]采用文化启动实验,通过控制情境中的启动刺激,观察到文化价值观会随之改变当情境启动激活了被试自身所处文化的相关概念,或文化中典型的自我取向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差异就会变大在其中的一个实验中,以文化中典型的图像为启动刺激呈现给被试,然后完成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量表当启动刺激反映的是自身所处的典型文化时,被试报告更多地反映了自身文化价值观的内容例如与美国被试相比,香港被试在中国文化的启动条件下更看重成功,而不是超越他人另一个研究通过启动个体自我的不同方面私人自我和集体自我,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该研究表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并不是一个两分的概念,东西方的被试可能同时拥有两种价值取向究竟遵循何种价值规范则要视具体情境而定,即该价值规范是否适用于该情境、是否处在最易提取以及最可接近的位置上? Gardner等人[15]以欧裔美国人为被试,分别启动独立型自我构念和依赖型自我构念发现启动条件与被试自我概念中的价值观产生交互作用用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作被试并启动不同的自我构念时,也发现了类似的交互作用。
被试甚至表现出与以前结论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美国被试在依赖型的启动条件下,自我报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高于在独立型启动条件下香港被试报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事实上,人们在这些价值观和规范取向上的表现,更多地说明了人们是在特定情境中使用特定的规则,因此不能通过使用简单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量表来衡量[14] 在自我研究方面,以往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下个体对自我的描述有着显著差异,也有许多研究发现,这种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Cousins[16]在研究中要求美国和日本被试做TST测验,当任务中没有出现特定的角色背景时,美国被试有更多的特质性的自我描述;而任务限定了被试的社会角色时,日本被试给出更多特质性描述,这表明文化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是依情境而变化的Trafimow等[17]认为启动自我的某个特定方面(私人自我、公共自我、团体自我),就能增加对该方面自我的信息提取 文化对自我的影响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文化背景可以影响自我概念中的私人自我和团体自我相对的可接近程度东方文化强调团体的重要性,所以团体自我的可接近程度更高,而西方文化关注个人,所以私人自我的可接近程度高二是文化背景可以影响自我概念中这两方面信息被提取的数量。
三是文化背景可以影响与特定自我概念相联系的自我认知 Rhee等人[18]探讨了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下文化认同对自我描述的影响,发现欧裔美国人的自我描述更抽象,报告更多有关自主性的内容;而韩国人的自我描述则更具体,报告更多社会性的内容对东方文化认同较高的亚裔美国人自我描述更接近韩国人的模式,对东方文化认同较低的亚裔美国人的自我描述则更接近欧裔美国人的模式这表明个体的文化认同会调节文化对自我认知的作用:个体越认同某种文化,则越有可能使用该文化的内隐理论来引导自身的认知及对世界的解读因此,某种文化团体的成员并非是无一例外地、完全一致地受到文化力量的塑造 Hong等人[12]用文化启动范式研究文化认同与自我概念中的团体责任和个人权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选用TST测验及其变式,以“我”、“我们”、“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美国人”、“我们作为中国人美国人”,分别作为私人自我、团体自我、中国文化认同、美国文化认同的启动条件结果发现,香港大学生被试和美国大学生被试一样,在私人自我启动条件下,自我描述中提到的团体责任的数量显著低于团体自我的启动条件;在文化认同的启动条件下,香港大学生被试提到的团体责任的数量显著高于美国大学生被试,而自我描述中的个体权力则正好相反。
实验验证了文化动态建构理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自我构念在亚洲和北美文化中是同时存在的,在特定情境下,相对更容易接近的自我构念将决定个体有意识的自我认知 而对认知过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