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新型铝系新型铝系 TRIP 钢的组织和性能分析钢的组织和性能分析 陈宇 武钢技术中心,武汉,430080 摘摘 要要:通过以铝部分代硅,对比分析了 0.10%C-0.5%Si-1.0%Al 钢和 0.16%C-0.5%Si-1.0%Al 钢的组织结构和拉伸性能特性 金相观察结果显示, 两种材料的金相组织存在明显差异, 与具有明显网状铁素体+数量较多的贝 氏体的 0.1%C 钢比,0.16%C 钢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铁素体呈均 匀等轴分布,马氏体数量适中,对应的抗拉强度也达到了 700MPa,屈服强 度只有 335MPa,相应的屈强比只有 0.48;同时,0.16%C 钢获得体积分数 为 2.9%的残余奥氏体,因此,随着抗拉强度由 635MPa 增加到 700MPa 时, 材料的延伸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由 23%小幅增加到 25% 关键词:关键词:热轧 TRIP 钢,铝代硅,碳,屈强比 1、前言、前言 与传统低合金高强度钢相比,相变诱导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 钢具有更好的强度和塑性等综合性能[1-5],而且无需添加铌钛等 微合金化元素就可以获得 600-800MPa 的强度和 20-30%的延伸率指标。
通常, TRIP 钢含有体积分数为 5-10%的残余奥氏体,在材料成型过程中,残余奥氏体 发生马氏体相变,吸收外界能量,缓解裂纹尖端应力、减缓裂纹扩展,从而提高 材料的塑性,可用于强度要求较高的汽车安全部件的冲压成型制造,提高汽车的 安全性能,减轻汽车的重量现行 TRIP 钢中大多添加 1.5%左右的硅来稳定残余 奥氏体,但这种相对高的硅含量容易在材料表面形成严重氧化硅,损害材料的表 面质量,不利于材料的冲压成型,也不利于材料的镀锌等保护处理铝元素与硅 元素的物理性质相近,都能起到净化铁素体、稳定残余奥氏体的作用,因此,本 研究根据“以铝代硅”原理,在材料中添加了 1.0%左右的铝含量,以部分代替 硅元素,同时保留 0.5%的硅含量,并选用了 0.1%C 和 1.5%C 两种碳含量,以便 优化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以铝代硅”理论和实践,得益于现代冶炼技术的进步, 因为,含铝高的钢水粘度高,流动性差,连铸生产过程中容易堵塞水口 2、试验条件、试验条件 材料的实物化学成分如表 1 所示表中设计了 A、B 两种材料的化学成分, A、B 钢的碳含量分别为 0.10%和 0.15%;其铝含量均设定为 1.0%,拟代替等量 的硅含量,同时,钢中继续保留 0.5%的硅含量,使铝硅总量仍保持在 1.5%的水 平。
151 表 1 材料的实物化学成分(wt%) 序号 C Si Mn Als P S Cu A 0.098 0.54 1.500.99 0.0060.0041 0.006 B 0.157 0.53 1.541.05 0.0090.0045 0.009 材料在 50kg 真空冶炼炉中进行熔炼,加热温度和处理时间为 1700℃30 分钟,在真空浇铸成直径为 200~260mm 钢锭后,在 800mm 的两辊可逆轧机上 开坯轧制成 30mm 厚的钢板,随后在 450mm 的轧机上轧成 4mm 厚的热轧薄板, 其中,最大轧制力为 180 吨,终轧温度为 880℃,冷却方式为水冷+空冷 材料的拉伸性能试验在 60 吨拉伸试验机上完成,材料的拉伸试样平行步宽 度为 20mm,标距为 50mm,材料的残余奥氏体百分数在 Rigaku D/Max-2500PC 型 X 射线衍射仪上测量,采用 Mo 靶辐射 3、试验结果、试验结果 3.1 金相组织和残余奥氏体金相组织和残余奥氏体 金相观察结果显示,材料 A 的金相组织为贝氏体+网状铁素体,材料 B 的组 织为铁素体+岛状马氏体,组织中均没有发现珠光体组织,这一结果与组织设计 相符合,因为珠光体的渗碳体消耗大量的碳原子,降低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终 轧后采用较快的冷却速度,可避免珠光体形成,因此,材料轧制后要求较快的冷 却速度另外,材料 A 的铁素体晶粒度为 12 级,B 的晶粒度为 12.5 级,两种晶 粒尺寸基本相当,这种细小的晶粒尺寸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不同放大 倍率下的金相组织观察结果如图 1(a)~(d)所示 材料中的残余奥氏体在 金相显微镜下无法分辨,可通过 X 射线衍射仪测试 a b 40μm40μm 152 图 1 材料 A、B 的金相组织 (a) 、 (c):材料 A; (b) 、 (d) :材料 B 采用 X 射线衍射对残余奥氏体的数量进行了测试,定量计算如公式(1)所 示[6],式中,Vc 表示碳化物体积分数,G 表示积分因子,Iα为(200)α和 (211) α的积分强度,Iγ为(200)γ、(220)γ和 (311)γ的积分强度 Vγ(%) = (1-Vc) / ( 1 + GIα/ Iγ) (1) 分析结果显示,材料的 A 的残余奥氏体的体积百分数仅为 0.6%,材料 B 的 数量为 2.9%,材料 B 的残余奥氏体数量明显高于材料 A 3.2 化学成分显微偏聚化学成分显微偏聚 利用电子探针对材料 B 的碳、硅、铝等元素进行了显微成分面分析,其测 试结果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的 4 张图片 SE、CKa、AlKa、SiKa 从左到右依次为材料 B 的二次电 子像、碳、铝、硅元素聚集程度,其中,从图 2-CKa 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细小亮 点颗粒聚集,显示了碳原子在材料 B 中存在明显的聚集,同时,从在图 2-AlKa 和 SiKa 可以看到明显的阴影浮凸线,显示了铝、硅原子在晶界处存在明显的负 偏析 图 2 电子探针的碳、铝、硅原子显微偏析测试结果 c d 10μm10μm 153 3.3 拉伸性能拉伸性能 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结果如表 2 所示,拉伸性能主要包括屈服强度、抗拉 强度和延伸率等指标从表中数据可知,与材料 A 相比,材料 B 的屈服强度低 了 85MPa,抗拉强度高出 65MPa,延伸率绝对值略微高出 2%,屈强比绝对值低 0.18,也就是说,材料 B 的强度、塑性和成型性能均优于材料 A,其原因与两种 材料的金相组织结构和残余奥氏体数量差异有关 表 2 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结果 试样 ReL(MPa)Rm(MPa)A50mm(%)ReL/Rm A 420 635 23 0.66 B 335 700 25 0.48 4、分析讨论、分析讨论 4.1 化学成分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化学成分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图 1 的金相组织观察结果显示,材料 A 和 B 设计的化学成分获得了 TRIP 钢所需的金相组织,即铁素体+贝氏体或马氏体,组织中不含珠光体。
由于珠光 体中渗碳体消耗了大量碳原子,钢中有效碳原子明显减少,因此,TRIP 钢中应 尽量避免珠光体对比图 1(a)~(b)中 A、B 两种材料的金相组织可以发现, 材料 A 的铁素体呈明显的网状分布,而材料 B 的铁素体呈均匀等轴态分布,这 一结果说明, 含 0.1%C 的 0.5%Si-1.0%Al 钢形成铁素体网状的敏感性较大, 且数 量比例偏低,含 0.15%C 的 0.5%Si-1.0%Al 钢可形成正常的等轴状铁素体,且数 量比例适中显然,网状铁素体在材料变形过程中易于萌生裂纹,不利于材料冲 压成型比较图 1(c)~(d)的金相组织可以看出,材料 A 中含有贝氏体组织, 且数量多于铁素体,而材料 B 中含有马氏体,且数量明显少于铁素体显然, 马氏体的强度高于贝氏体,相应地,材料 B 的抗拉强度也高于材料 A 从 3.2 节的 X 射线测试结果可知,材料 A 的残余奥氏体数量仅为 0.6%,其 相变诱导塑性效果显然不明显,而材料 B 的残余奥氏体的数量为 2.9%,在材料 的变形过程中,对材料的塑性可以起到一点作用残余奥氏体测试结果表明,以 铝部分代硅的 0.5%Si-1.0%Al 材料要想获得一定数量的残余奥氏体, 添加的碳含 量应该保持在 0.15%以上。
154 如图 2 的显微成分面分布测试结果所示,碳原子在组织中存在明显的聚集, 铝、硅原子在晶界处存在明显的负偏析,铝硅原子的这种负偏析与碳原子的聚集 显示了良好的对应关系, 这一现象与铝、 硅原子对铁素体具有的净化作用相符合, 这就是说,铝、硅原子将铁素体中的碳原子排斥到未转变的残余奥氏体中,促进 碳原子在残余奥氏体内的聚集,进而增加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4.2 组织结构对拉伸性能的影响组织结构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与材料 A 和 B 的组织结构和形态差异相对应, 材料 A 和 B 的拉伸性能也表 现出明显的差别如前所述,材料 A 的硬相组织为贝氏体,其对应的抗拉强度 也低于材料 B,后者的硬相组织为马氏体,但材料 A 中的贝氏体比例较高,甚 至超过了铁素体的比例,所以,其对应的抗拉强度也达到了 635MPa 的级别同 时,材料 B 中的马氏体比例也较高,约占组织比例的 20%以上,因此,材料 B 的抗拉强度达到了 700MPa 的水平此外,两种材料的铁素体晶粒度均达到了 12 级,也是材料 A、B 的抗拉强度超过 600MPa 的主要原因另外,材料 B 的 铁素体晶粒度为 12.5 级,略高于材料 A 的 12 级,这种晶粒尺寸的差异也对材料 的抗拉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从铁素体的数量和形态上看,材料 A 的铁素体呈明显的网状分布,相应数 量比例还低于贝氏体, 因此, 其对应的屈服强度也比材料 B 高, 达到了 420MPa, 而材料 B 的铁素体呈等轴状均匀分布,其数量也明显高于硬相组织马氏体,所 以相应的屈服强度也明显低于材料 A,只有 335MPa.这样,与材料 A 相比,材 料 B 的抗拉强度更低更高、屈服强度更低,最后的屈强比也更低,只有 0.48, 比材料 A 的 0.66 还要低 0.18显然,屈强比越低,材料的冲压成型性能越好 因此,材料 B 不仅强度高,而且冲压成型性能也好 从残余奥氏体的测试结果上,材料 A 的残余奥氏体数量只有 0.6%,在拉伸 过程中对塑性的贡献也很小,其延伸率为 23%而材料 B 的残余奥氏体数量也 不高,只有 2.9%,但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相变诱导塑性作用,与材料 A 相比, 随抗拉强度大幅增加,延伸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小幅增加,保持在 25%,这也 就是残余奥氏体在拉伸变形过程中转变成马氏体、有效吸收裂纹尖端的应力、延 缓裂纹扩展进而改善塑性的相变诱导塑性效应 155 5、结论、结论 (1)研制开发了新型以铝部分代硅的 0.15%C-0.5%Si-1.0%Al 热轧 TRIP 钢,材 料的组织由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成,残余奥氏体的体积百分数为 2.9%,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 700MPa,50mm 标距的延伸率保持在 25%,屈 强比只有 0.48。
( 2 ) 金 相 组 织 观 察 结 果 显 示 , 与 0.10%C-0.5%Si-1.0%Al 钢 相 比 , 0.16%C-0.5%Si-1.0%Al 钢的硬相组织为马氏体,材料的抗拉强度也达到了 700MPa;同时,组织中铁素体数量较多,屈服强度为 335MPa,相应的屈 强比只有 0.48,有利于材料的冲压成型 (3)残余奥氏体测试结果表明,以铝部分代硅的 0.16%C-0.5%Si-1.0%Al 钢中可 以获得体积分数为 2.9%的残余奥氏体,但是添加的碳含量应该保持在 0.15%以上,与 0.1%C-0.5%Si-1.0%Al 钢相比,随抗拉强度大幅增加,材料 延伸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由 23%小幅增加到 2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Patrick Van Hecke and Jan Penning, Ste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