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美软实力比较 阎学通 徐进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50.61KB
约6页
文档ID:46709097
中美软实力比较 阎学通 徐进_第1页
1/6

中美软实力比较阎学通 徐进[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一个关于软实力的定量衡量方法,并据此衡量了中美两国的软实力,结果表明,中国软实力总体上处于美国的1 /3上下软实力由国际吸引力、 国际动员力和国内动员力三项要素构成中国与美国在国际吸引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国际普遍度低于美国;在国际动员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国的盟友数量太少,但中国的国内动员力则强于美国短期内,中国难以在国际吸引力上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但通过政策调整则能较大幅度缩小在国际动员力上与美国的差距以国力要素平衡发展为原则,以公平正义为政策指针,以增强政府内外动员力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社会诚信和国际战略信誉为工作切入点,中国将能在3 - 5年内显著缩小与美国的软实力差距[关键词]软实力 定量衡量 中美 战略[作者介绍]阎学通,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安全问题研究;徐进,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国际安全问题研究近两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以及政府建设“ 和谐世界 ” 政策的提出,国内学界关于软实力的讨论不断深化,但与以往的综合国力研究成果相比,软实力研究中明显缺乏定量研究成果。

由于缺乏对软实力的定量衡量,因此有关中美软实力比较的研究难以深入鉴此,本文尝试提出一个衡量软实力的方法,并以此衡量中美两国的软实力差距,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最后提出关于增强中国软实力的战略思想中国既有软实力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中国学者已经从多种角度对软实力进行了研究据总结, 2007年以前中国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可归为四类:“soft power” 的汉译问题、 软实力的由来与发展、 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软实力理论的缺陷其中关于软实力基本内涵的讨论最多,学者们在软实力的定义、 来源、 分类、 特性、 作用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①2007年软实力问题依然是研究热点,诸多国际关系专业杂志和报刊都登载了讨论软实力的文章②2007年的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最主要的是软实力的内涵问题,即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其次是关于增强中国软实力途径的讨论,其中强调政治要素为主和强调文化要素为主的两派观点不一虽然中国学界对于软实力的研究热情不减,但研究明显停留在软实力性质的讨论上,关于软实力42《 现代国际关系 》 2008年第1期①②刘庆、 王利涛:“ 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论 坛 》, 2007年第3期,第38 - 43页。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年第7期刊发了郑永年和张弛的 “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我国软力量的观察 ” 、 门洪华的“ 中国 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 ” 、 方长平的“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 示 ” 、 王京滨的“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 — —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 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该刊第9期发表了龚铁鹰的“ 论软权力的维 度 ” 《 国际观察 》2007年第2期刊登了门洪华的“ 中国软实力评估 报告 ” 、 苏长和的“ 中国的软权力 — — — 以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关系为 例 ” 、 陈玉刚的“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软实力的构建 ” 、 郭树勇的 “ 新国际关系与中国软实力外交 ”;《当代世界 》2007年第3期刊登 了国林霞的“ 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 ”;《 国际评论 》2007年10月号刊 登了郭震远、 邝梅的“ 软实力: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 ” 、 时殷弘的 “ 中国的‘ 软权力 ’ 与和平崛起 ”;《环球时报 》5月22日刊登了阎学 通的“ 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 ”,随后刊发了十多篇针对该文的讨 论文章, 8月2日以阎学通的“ 文化资源需要政治运用 ” 作为讨论的 总结。

程度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有人认为,软实力是一个不可量化的概念,因此软实力的程度研究是不可能的如有的学者称:“ 软实力很难用某个或数个指标进行量化,也就很难衡量其数量上的大小 ” 这是因为“ 软实力的效果更具有不确定性,不同国家的国民会根据他们对某特定国家所拥有的信息形成其主观印象,然后他们才能判断和决定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 ”①有的学者虽然采取了实证方法分析中国的软实力,如王京滨的《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 — —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但由于他以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依据比较中日软实力,也就是以人的主观感觉作为国家实力的判断标准,因此缺少客观性具体讲,日本大学生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反映全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更不能说明中国软实力弱于日本巴基斯坦学生对伊朗的印象比对美国好,但这不能证明美国软实力弱于伊朗也有学者认为软实力的定量研究是必要的,但找不到定量衡量总体软实力的方法有学者说:“ 研究我国的软实力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 ”,但他承认“ 源于定量分析的难度,目前的软实力研究均采用定性方法 ” 还有人意识到研究软实力需要考虑程度问题,但却没有提出如何进行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案。

②有的学者认为,软硬实力不可截然分开,同一种力量,有时表现为软,有时表现为硬,因此要对软硬力量进行动态分析,包括力量软硬程度的横向和纵向变化,以及相对性等③遗憾的是这些学者虽然意识到软实力研究需要定量分析,但他们在研究中国软实力时仍只做了定性描述由于缺乏对软实力的定量研究,因此对中国与他国软实力的比较研究也是停留在主观感觉上而不是客观分析上有的学者对中美两国软实力进行了哲学性的比较分析,如讨论了两国软实力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独立性和相关性、 政府主体性和非政府主体性、 因果性和构成性,等等,④但这种分析并不能使我们知道中美两国软实力的差距有多大,甚至不能知道不同性质的软实力何者效力大例如,有人将中美两国软实力分成政府主体性和非政府主体性两类,这种区分并不能证明哪类主体性软实力的强或弱冷战后,日本的软实力也是非政府主体性的,但其软实力并不比中国强大事实上,即使不对中美软实力做这种性质上的比较,非专业人士也知道美国的软实力强于中国再如,有的研究列出了中国软实力的多项构成要素(文化、 观念、 发展模式、国际制度、 国际形象、 国际组织中的定位排序) ,却没有提供衡量和比较这些要素的方法例如,这项研究提出了在国际组织工作中的地位排序和“ 发展模式 ” 是软实力要素,并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⑤然而序数是不能用来进行程度衡量的,发展模式这一概念也不能使我们知道中美两国何者的发展模式吸引力更大可见,只讨论软实力构成要素是无法判断中美两国软实力差距的由于缺乏定量衡量,无法比较中国与他国软实力要素的强项和弱项,因此许多学者提出的增强中国软实力的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性⑥例如,有学者认为“ 软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流 ”,于是提出“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继续秉持外资引进政策 ”,“ 积极推进企业‘ 走出去 ’ 战略和发扬光大民族文化 ” 这三项能促进人际交流的战略,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⑦这类建议没有明确的针对性1978 - 199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但其软实力并无明显提高进入21世纪后,日本在上述三个方面都不亚于中国,但其软实力却不如中国,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量远远超过学日语的冷战期间,苏联在政治开放、 企业国际化和保持民族文化方52《 现代国际关系 》 2008年第1期①②③④⑤⑥ ⑦王京滨:“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 — —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年第7期,第30 页 门洪华:“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国际观察 》, 2007 年第2期,第21页。

郑永年、 张弛:“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我国软力量的 观察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年第7期,第8 - 11页 方长平:“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世界经济 与政治 》, 2007年第7期,第22 - 25页 门洪华:“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国际观察 》, 2007 年第3期,第38页不过,在“ 国际制度 ” 要素中,门洪华倒是给出 一个效果衡量结果他说中国在I MF中的投票权排第八位,在世界 银行中的投票权排第五位这就使我们可以衡量中国在“ 国际制 度 ” 要素上的软实力 我们并不否认有些建议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王京滨:“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 — —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年第7期,第35 页面都不如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这些西方发达国家,但其软实力至少不比它们弱,也许还要强些这表明不做定量衡量,就无法观察国家开放程度和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国家软实力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此外,缺少定量分析的基础还导致提高软实力的政策建议缺乏有效性有学者提出,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一种手段。

①制度的吸引力的确是软实力的一个指标,但在目前国际形势下,社会主义仍处于低潮,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对世界上多少国家产生吸引力是该项政策确立的前提我们并不否认中国制度的吸引力,但问题是,在国际环境和中国制度两者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制度国际吸引力上升的根据是什么?一些学者建议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使之成为国际主流文化,从而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这种想法很好,但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是社会发展长期自然积累的结果,国家政策对提高文化国际吸引力的作用微乎其微软实力要素及对中美软实力的衡量自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 · 奈提出“ 软实力 ” 这个概念以来,国际关系学界对于软实力的讨论十分热烈,但学者们并未能就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达成一致②奈将软实力定义为“ 当一个国家使得其它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 ”,继而认为这种权力由文化吸引力、 意识形态(或曰政治价值观)和国际制度所构成③但据此难以通过操作化来衡量比较两国软实力差距为了对软实力进行定量比较,我们将软实力定义为“ 一国国际吸引力、 国际动员力和政府国内动员力的总和 ” ④(参见图1)国际吸引力是指一国吸引别国自愿效仿和追随的魅力国际吸引力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家模式的吸引力;二是文化吸引力。

国家模式的成功会使一国在国际上树立一种样板效应,吸引别国自愿效仿该国的国家制度,自动向该国政策靠拢文化吸引力有两个来源:一是该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上的同质性,它会使文化同质国家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关系,使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容易站到一起;二是该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即这种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广度,这能使异族的人了解、 同情和接受其文化观念国际动员力是指一国为了使别国接受本国的建议和要求而对别国运用非强制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它主要来自于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友好关系和所拥有的国际规则制定权一国拥有较多的战略友好关系,该国在国际事务中就容易争取到较多国家的支持;掌握较大国际规则制定权,则有较大机会促使他国接受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策立场国内动员力是指一国使用非强制性手段所能动员起来的国内政治支持当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策立场得不到本国民众的广泛支持时,其政策主张就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因此一国政府能否动员起国内的政治支持,直接关系到其软实力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政府的动员能力可分为对社会上层的动员力和对社会下层的动员力两个方面图1软实力的构成要素62《 现代国际关系 》 2008年第1期①②③ ④张战、 李海君:“ 国际政治中的我国软实力三要素 ”,《我国 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2003年第4期,第46 - 47页。

奈关于软实力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篇文章和专著当中: Jo2 seph S . Nye, Jr . ,“Soft Power,”Foreign Policy,Issue 80, Fall 1990, pp. 153 - 171 (此文已由门洪华译为中文,参见约瑟夫 · 奈著,门洪 华编:《硬权力与软权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97 - 111 页)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