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我对 “去小学化”的几点认识 我对 “去小学化”的几点熟悉 作为一名从小学转岗而来的幼儿教师,既采纳了小学“应试教导”与“素质教导’的双重洗礼,又在幼儿园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学习着,成长着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将小学与幼儿园的教导形式、目标等举行比较,在反思与比较中,我对幼儿园教导“去小学化”有如下熟悉: 一、“去小学化”并不是不教或不让幼儿学小学学识 刚成为幼教战线的一员时,恰逢教导部下发“遏止和校正幼儿园教导小学化倾向”的通知,对幼教理论理念一无所知的我,想当然地将“小学化”去得彻彻底底——认为幼儿园的孩子是不成以认字的,不成以学加减法的,只要与小学学识相关的,教师一律不提及,最好黑板上不展现一个汉字……当我深入学习了《纲要》《指南》,当我的女儿逐渐长大入园了,我才明白:不是不教,是要提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嬉戏活动中,产生对语言文字符号的兴趣,产生对数学和科学常识的探究欲望……而不是像从前那样走极端,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机械记忆,让孩子成为记忆汉字和运算加减法的“机器人”假设孩子天生对汉字,对加减法感兴趣,他自己主动探索,莫非为了去小学化,我们还要硬生生扼杀其学习的兴趣吗? 二、“去小学化”就是要摒弃小学化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工作的十几年里,我们习惯了满堂灌,学生只是我们忠实的听众而已尽管也体验了轰轰烈烈的教导改革,模仿了“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模式,但在期末统考锱铢必较的指挥棒下,教研教改也只是绣花枕头——好看不好用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是不允许也不成能展现“满堂灌”的不允许是由于《指南》《纲要》对教师的教导理念和教导方式做出了明确规定;不成能是由于可怜的孩子们是不成能做老师“坐得住、听得进”的忠实听众的因此,各种的各种强迫我们变更小学的教导方式,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导环境,合理安置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得志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导和强化训练所以,在幼儿园里,我们总是疲于各种教学打定,不能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走进课堂 三、“去小学化”并不是要纵容孩子的无拘无束 大量教师认为《纲要》《指南》明确指出要崇敬孩子的个体差异,呵护孩子的认知兴趣和想象力等,因此活动中对幼儿各种搞怪的动作和语言,千奇百怪的坐姿,肆意地抢嘴插话等放任自流幼儿园教导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进展奠定良好素质根基为目标,要重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
这让我想到贺静老师前几天交流学习体会时借鉴名师的话说过:幼儿需要自由,但没有法则的自由就是混乱假设在幼儿期不校正孩子所谓的“自由”和 “混乱”,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势必影响其后继学习因此,我个人觉得,不能由于孩子小,便放任他们的各种“自由”,妄想再大一点逐渐校正,理应从小班起,就立下法则,引导他们遵守活动常规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