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别里科夫的又一个套子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 觉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同时在小说中也刻 画了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富有朝气的华连卡姐弟形象 这两类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众生相的一个缩 影而文中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情节的出现又近乎荒诞和 不可能,但它毕竟又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推动情节的 发展与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先来看一下恋爱的可能性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恋爱风波" 这一情节的出现文中已做了充分的铺垫,情节发展可谓是水 到渠成,是有其合理性的华连卡之所以会和别里科夫恋爱, 一是因为她“已经不算年轻,年纪有三十多岁上下";二是 因为“她和弟弟那儿生活得不大快活,他们只会成天价吵啊 骂的";三是因为“她简直不能说是姑娘,而是蜜饯水果, 活泼极了,谈笑风生,老是唱俄罗斯的抒情歌曲",这让四 十多岁的老男人别里科夫动了情,“她把我们大家,连别里 科夫也在内,都迷住了"四是因为包括校长夫人在内的众 人的极力撮合,使别里科夫昏了头另外,取决于当时妇女 的婚姻观,“我们的小姐们大多数都不管跟谁结婚,只要能 嫁出去就算"。
于是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恋爱就发生了二、这一情节的设置除了为小说增添幽默讽刺的喜剧效 果之外,还有其它的深层次的作用首先,说明别里科夫也想试图走出套子别里科夫毕竟 不是一个极端反、十恶不赦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和 “统治者”,他只是一个沙皇专制制度的“拥护者”和“卫 道士"他把别人装进套子的同时,也把自己装进了套子里 而不能自拔,他自身也是受害者和牺牲品他整天提心吊胆, 六神不安,怕人告密,怕闹出什么乱子,连一张漫画都把他 吓得六神无主,唯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在这样的 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当他嗅到了新鲜的空气时,他自身是应 该有改变现状的要求的就某些方面而言,他还是可以被改 变的、改变的,是社会大环境使然因此,当他“忽然看见 一个新的阿佛洛狄忒从浪花中钻出来”的时候,就被迷住了, 也暂时忘却诸多的禁忌,他主动“挨着她坐下,露出甜滋滋 的笑容,说:'小俄罗斯语言的柔和清脆使人联想到古希腊 语言在众人的怂恿下,他终于有了要挣脱“套子"的尝 试,居然要结婚了但是这种挣脱是相当困难的,一件小事 (骑自行车事件),就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让他感到他 和生趣盎然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其次,透过“恋爱风波",我们看到了别里科夫另外一 个“套子”。
别里科夫有形形色色的套子,包括衣住行、个 性化语言、顽固守旧思想等方面的作者通过“恋爱风波" 这一情节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更好地认识套中人的形象 对于四十多岁还没成家的别里科夫来说,不是他从内心深处 不想去恋爱、结婚,恋爱结婚实在应该是人生一大乐事,可 他迟迟不敢去向他所爱的人求婚,竟是因为害怕结婚会闹出 什么乱子来,怕承担“将来的义务和责任",“结婚的决定对 他起了像害病一样的影响他变得更瘦更白,好像越发深地 缩进他的套子里去了"后来果然是因为怕承担责任而去找 柯瓦连科谈话谈话的结果是婚事完了,性命也完了通过 这件事,我们可以感觉到,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太厚重 了,已经不能让他再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或许可以这样 说,恋爱是他人性的根本要求,恋爱失败是他阶级性产生的 必然结果再次,借助于“恋爱风波”,使新旧思想短兵相接,近 距离接触十九世纪末期的俄国,沙皇极端反的专制统治和 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交锋在 小说中,作者并没有通过波澜壮阔的社会事件来反映这段社 会生活,而是通过两个小人物的恋爱来对这场斗争进行了解 读恋爱风波",拉近了两种思想的距离,让两种思想做“亲 密接触",接触后又自然碰撞出火花。
借助于这个事件,可 以看出:一、新思想试图冲破旧思想的牢笼,而旧思想又想 用自己的固有套子来约束、弹压新思想,因此新、旧两种思 想难于共存共生,它们的矛盾难以调和;二、通过接触,我 们看到了新事物、新思想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战胜(一笑一 推),也看到了旧思想的外强中干和不堪一击(一滚一死)此外,由此我们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当时社会的现 状学校里的人极力撮合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姻并非因为 他们关心他,那不过是给烦闷无聊的生活寻找点调味剂罢 了,“校长太太啦,学监太太啦,我们中学里的所有太太们, 都活跃起来,甚至变得好看多了,仿佛忽然发现了生活的目 标似的"促狭鬼的“漫画事件",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别 里科夫“恋爱"的态度,因循守旧的别里科夫,却要和具有 开朗活泼的新女性恋爱结婚,令人感到“古怪"和不可思议, 人们便以漫画形式来嘲讽这件事的滑稽可笑作为新思想代 言人的弟弟柯瓦连科,从一开始就反对这门婚事,而且最后 又是他和别里科夫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透过“恋爱风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制度、一种思 想是怎样把人变成鬼的由此观之,改变一个制约社会发展 的制度,改变一个人因循守旧的思想,都是很必要的事。
《语文知识》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