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信阳罗山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02KB
约1页
文档ID:546730107
信阳罗山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_第1页
1/1

信阳罗山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而被称为豫南皮影戏;东部潢川、固始、 淮滨、息县、商城5县语言接近中州语系,演唱、道白自成特点,称之为东路皮影; 西部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接近湖广语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称之为西路 皮影信阳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制作加工后,呈透明状,彩绘各种人物、动物 图像,由操纵杆操纵表演时,利用灯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显现在面帐上影 子的活动由演员操纵完成,边操纵边配音,有乐队伴奏信阳皮影最具代表的是罗山皮影,因其对光源、布景、曲目、影人作过挖掘整 理,而在豫南地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影人曾远销美国等国家,被誉为不可多 得的艺术品皮影戏,在信阳又称“皮摔”,全市各县(区)均有表演班社,传入本地到今已 有400余年,也是信阳流传最广的剧种之一信阳皮影的影人是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 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市),宽3尺(市)的 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杆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 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仅限于某种戏曲音乐, 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因此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 接近演出的群众。

信阳皮影使用的是豫南方言俚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953年和1957年,罗山 县和平桥区(原信阳县)代表信阳市(原信阳地区)赴省参加省民间文艺调演并获 奖1986年信阳地区皮影调演在罗山县举行,其中罗山陈光辉等九人创作演出的《八 仙闹海》、《访山东》由河南省电视台录制并播放期间信阳市(原信阳地区)文 化局整理的豫南皮影戏音乐全部编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1991年后,罗 山皮影艺人与台湾同行进行了交流,由于其“影人”制作精美,被认为是“美妙的工 艺品”因而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截止目前,全区计有“箱” 240担从 艺人员2000余人罗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纯华说,罗山县皮影戏的表演,与其他地方戏的表演大 不相同几百年来,沿袭至今,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 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 员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方纯华说,影子的拿法很有学 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皮影作为一种颇受广 大群众欢迎的艺术,就是因为它贴近生活,皮影戏班子多是农民,他们农闲时外出 演出,农忙时不误回家种田,十分方便。

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 形容的就是皮影独特的特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