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子“失语症”看抗日剧的质量 唐小辉(铜仁学院 外语系,贵州 铜仁 554300)【摘 要】1980-2012的三十余年,抗日剧的数量猛增但质量极低鬼子失语症成为绝大多数伪劣和不合格抗日剧的重要表征之一跨语言意识的缺乏、监管不力、高额利润的驱动等多种原因导致了鬼子失语症的蔓延伪劣和不合格抗日剧正威胁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关键词】鬼子失语症;质量;抗日剧自“九·一八”至“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军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用包括土枪、大刀、长矛和弓箭等原始武器在内的简陋装备在内,以鲜血乃至生命同装备、训练、火力、机动力均优于自己的会说流利日语的鬼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赢得胜利仅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 多万人,其中军队伤亡350 多万,包括牺牲的国军有133 万、共军有15 万, 而日军仅阵亡44万,中日军队死亡比例约3.36:1抗日英烈的鲜血没有白流,建国伊始,新中国第一部抗日电影《中华女儿》就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以冷云为代表的八位抗联女战士1982 年和1985,几乎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较早的两部抗日电视连续剧《海啸》《夜幕下的哈尔滨》上映。
2013 年3 月25 创业家网发布信息:统计数字表明,从1949 年到2004 年,我国拍摄的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应为影视)为150 多部,平均每年3 部左右,而2005 年完成并播出的就有20 多部,2012 更有70多部一、鬼子失语症:不合格或伪劣抗日剧的重要表征之一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及电视人与观众的自身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导致30 多年来的抗日剧质量严重偏低,合格剧作极少,精品更是寥若晨星当前的所有抗战电视剧,几乎无一例外,或多或少都具备了“烂片”的特点,过分追求商业化,只顾观众口味,单纯追求娱乐效果,对历史的严肃性不管不顾长此以往,国内广大观众对抗战史实的认知,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若参照电视剧里英雄的“光辉战绩”,真实历史的抗战英雄可能根本没法被评为“英雄”了抗战中的绝大多数战斗,更可能会被当作“没劲”、“丢人”一)当前抗日剧的三宗罪: 武侠化、偶像化和鬼子脸谱化2013 年2 月24 日《燕赵都市报》批评“抗日剧把悲剧变成闹剧,把一段悲痛的历史记忆变成搞笑的娱乐节目”并列出了当前抗日剧的三宗罪:第一宗罪则是抗日剧武侠化,始自2011 上映的投资近五千万的《抗日奇侠》,2013 年上映的《利箭行动》紧随其后;第二宗罪则是偶像化,单纯地制造帅酷神奇的人物,2012 年下半年《向着炮火前进》的吴奇隆抗日顶着飞机头耍酷,而《冷风暴》中的朱雨辰更像是在走秀,其衣服都是巴黎时装周的走秀款。
第三宗罪则是鬼子脸谱化年方26 演了200 多次日本兵“横漂”史中鹏总结经验:(鬼子的形象是)“越猥琐越好”鬼子脸谱化源自(20 世纪80 年代之前的)国产抗战题材影片,对于反面角色的处理则带有明显的戏剧化倾向多数影片中,侵略者的角色定位倾向于残忍、愚蠢、猥琐,而人物形象上则多见小胡子、圆框眼镜、秃头等有明显贬低或嘲弄性质的模式化脸谱2013 年2 月25 日《华商报》刊文:严肃的历史题材也避免不了去‘迎合低级趣味’在抗日剧创作上的武侠化、偶像化和鬼子脸谱化,不仅背离了真实的事实,甚至以穿越和夸张的手段,过度神化了英雄,丑化了鬼子打不死的英雄,杀不完的鬼子,在搞笑与惊诧之余,我们往往会疑惑于内容的真实,以及表达的本意2013 年02 月27 日凤凰娱乐综合也“直斥抗日剧三宗罪: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二)当前抗日剧的第四宗罪:鬼子失语症抗日剧除了以三宗罪外,还有一宗罪——鬼子失语症常常[来自www.lW]被人忽略鬼子失语症,它是不合格或伪劣抗日剧的重要表征之一,鬼子失语症源自20 世纪五十年代的抗日电影,如《铁道游击队》患失语症的鬼子岗村和小林失语”本是一个医学名词,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对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丧失。
鬼子失语症不同于医学上的失语症而是特指中国抗日剧中的鬼子不同程度地丧失了说其母语——日语的能力鬼子间能否正常地用日语交流或者鬼子是否患有失语症是判断鬼子的角色演得真与假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评判该剧合格与否的标准从优酷网播放的1980-2012 年间上映的抗日剧抽取225 部作为样品从鬼子语言的视角进行审查鉴别,其中合格剧作仅有91 部,只占全部样品的40%, 而不合格或伪劣剧作多达134 部,占样品总数的60%根据鬼子日语丧失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五类:即永久性失语症、偶发性失语症、间歇性失语症、突变性失语症和错位失语症永久性失语症是指在整部抗日剧中鬼子鬼子只会说几个はい(哈咿)、ばかやろう(八嘎牙路)、よし(吆西)之类的简单日语单词或个别句子,鬼子间主要用蹩脚或流利[来自www.LW5u.coM]的汉语交流,如,《》的鬼子只会はい和ばかやろう几个单词;再如《密战峨眉》,鬼子也只在最后一集中在船上说了几个日语句子;《裂变》播到第20 集时才冒出几句日语抽样中患永久性失语症的抗日剧有124 部偶发性失语症指鬼子间在剧中某一场景偶尔莫名其妙地说起了汉语,如,《独立纵队》第17 集鬼子井上遇见其旧战友时。
间歇性失语症指会讲日语的几个鬼子在不同剧集中间歇性地插入汉语对话或在同一剧集中的鬼子间的对话用汉语和日语交替进行,如在85 版的《夜幕下的哈尔滨》第9 集中,玉旨一郎的婶婶用汉语提醒王一民已走了,第10 集玉旨一郎和和玉旨雄一夫妻三人之间用汉语对话,第13 集中玉旨一郎叔侄间用汉语争吵;再如,《梦想光荣》第5 集中鬼子酒井和松田的对话频繁地交替使用日语和汉语《黑狐》、《节振国传奇》、《战火四千金》、《英雄使命》、《箭在弦上》《盗火线》也属此类突变性失语症指的是指在前面的剧集中会说日语的鬼子在后面的剧集中突然丧失了说日语的能力,如《口红》,日本女间谍北条千代子在第五集和当说客的日本妇女用日语吵架之后突然永久性地丧失了说日语的能力而只说汉语错位失语症是指在对话中一个鬼子只会用汉语回应说日语的另一个鬼子如在《大舞台》第11 集中,浅田大佐失意,生日晚餐酒后郁闷,自虐的变态心理发作,脱衣让美枝子鞭笞自己,浅田一直说汉语,而美枝子一直用日语回应在《节振国传奇》第20 集中, 近卫荣一直说汉语,而吉田则一直用日语回应,《战火四千金》第1 集也有类似情节二、鬼子失语症肆虐抗日剧的原因解析鬼子失语症肆虐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恶果。
抗日战争是以讲汉语为主的中华民族为了反抗以日语为母语的日本大和民族的侵略而进行的神圣的卫国战争一)抗日剧的制片人、导演和演员缺乏足够的跨语言意识大多数抗日剧的制片人和导演缺乏跨语言意识,无视语言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表征,无视鬼子间能用日语交流这一基本史实和常识,将中国的抗日战争篡改为以讲汉语为主的中国人和几乎只会讲汉语的日本人之间的战争,制造出大量不同程度地“失语”的假鬼子,导致整部剧作在艺术和历史方面双重失真,从而沦为不合格产品乃至伪劣产品首先,这类作品的绝大部分制片人和导演在挑选演扮演主要鬼子角色的演员时不严谨,注重外型条件以及走红程度而不考虑其日语能力,结果培养了一批“假鬼子专业户”,如不会日语的当红演员王奎荣多次扮演患永久性失语症的鬼子,分别在伪劣抗日剧《地道战》饰山田、《黑玫瑰》中饰日本军官松本、《刀尖上行走》饰腾村、《岛城风云》饰龟田大佐;冯远征也在几次扮演患失语症的鬼子,在伪劣剧《遍地英雄》中演北泽豪、在《对手》演山本康夫,冯远征坦言创作人物的主要目的是神似其次,抗日剧的制片人和导演推行汉语霸权,让会日语的中国演员和日籍演员扮演患失语症的假鬼子会日语的陆鹏在《松花江上》、《功勋》、《军刀》、《中天悬剑》被迫扮演患永久性失语症的鬼子军官,同样会日语的马卫军也在《裂变》、《中国兄弟连》、《滇西1944》、《锁定美军特使》、《枪神传奇》中被迫扮演患永久性失语症的鬼子;在2011 年上映的《新亮剑》中,有10 名日籍演员分别扮演10 名鬼子军官和1 名日籍华裔扮演日军军医,日籍演员阵容之强大,在中国抗日剧中史无前例,但除了第19 集中米冈宽纯扮演的宪兵队长在生日宴上冒了几句日语外,其他日籍演员被迫永久性失语,像在“汉语桥”一样大秀汉语。
《新亮剑》成了翻拍剧中最浓黑的一抹败笔再者,在汉语的大语境下,导演极不稳定的跨语言意识和鬼子扮演者“两个身体”(表演的演员和被表演的角色共用一个身体)的日汉双语困扰使偶发性失语症、间歇性失语症、突变性失语症和错位失语症时有发生,如,在《英雄使命》中邹娜扮演的柳生美子和李雨泽扮演的野村浩二两人在一起忘记了彼此鬼子身份时说汉语,记起了彼此鬼子身份时说日语,反复无常,而导演也常常忘记他们的鬼子身份,听任其大秀汉语二)主管部门监管不力为鬼子失语症提供了温床1990 年8 月15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要求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史,不得随意虚构,不得随意拔高或贬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97 年9 月1 日颁布施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只是从大方向规定电视台禁止制作、播放载有“危害国家的统一”、“危害国家的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内容的节目,而伪劣抗日剧正是打着全民族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的旗帜而泛滥成灾的《百团大战》、《东北抗联》、《》、《抗日名将左权》、《杨靖宇将军》、《彭雪枫》等重大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的抗日剧在军事方面忠于历史,但因在语言层面违背历史,将鬼子间的对白语言篡改为汉语而沦为不合格抗日剧。
一般的抗日剧更是随意篡改鬼子的语言,随意拔高中国军民的战斗力而极力地贬低鬼子的战斗力,削弱了抗战的艰巨性正是由于广电总局和各省广电局把关不严、监管不力,导致抗日武侠剧、抗日偶像剧等抗日神剧、雷剧伪劣剧顺利通过剧本立项审查或备案公示审查而获得电视剧拍摄资格、通过电视剧完成片审查获得发行许可证,最终流向各级电视台从1980 到2012 的30 多年,我国的电视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电视剧的产量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年均10 部左右猛增到2012 年年产506 部17703 集,平均每部35 集抗日剧也由1982 年的年产1 部增加到2012 年产70 多部但是,由于电视剧的准入门槛低,电视剧缺乏总量调控,导致电视剧总体质量低下,浪费严重2013 年06 月14 日, 著名导演郑晓龙上海电视节论坛上对去年中国电视剧年产17703 集这一数量进行炮轰根据郑导的推理,一年只有365 天,一天只有24 小时,每天播24 集,也要两年才播完这17703 集一半的剧集因为无法及时播出而浪费了80 亿,郑晓龙建议,应该提高拍摄电视剧的准入门槛,数量减少一半,把浪费的80 亿元钱用到另一半去,这就能让中国电视剧拍得更好。
三)高额利润和电视剧评价机构成为鬼子失语症的催化剂让观众过足看打鬼子的瘾以提高收视率来赚取高额利润成为抗日剧制片方、编导、演员和各级电视台的俗套思路,国家影视形态长期以来对红色文化持鼓励态度,广电总局和各省级广电局对抗日剧经常重题材轻质量、一路绿灯抗日剧正“统治”着中国观众的荧屏在2012 年全国200 多部卫星频道黄金档电视剧中,抗战剧及谍战剧就超过70 部在抽查的48 部抗日剧中(包括《向着炮火前进》在内),患鬼子失语症的有33 部,占全部样品的69%.“ 因“手撕鬼子”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2011 年上映)却在多地成为收视冠军,第二轮播出一集200 万,利润翻倍;热门抗战剧利润率普遍达到200% ;《向着炮火前进》播出后,吴奇隆的身价涨到50 万一集《抗日奇侠》、《向着炮火前进》虽然背负抗日剧武侠化、偶像化、鬼子失语症等多宗罪,不仅丝毫不影响两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