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特产之扬州篇江苏特产之扬州篇牛皮糖:牛皮糖:牛皮糖号称 “扬州一绝“,是扬州特产,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早在清朝乾、嘉年间就以面市扬州,后因战争频繁而失传于世该厂科技人员和制糖技师决心要让失 传已久的牛皮糖重见天日,对前人的制糖工艺进 行挖掘整理,通过千百次的尝试,终于 使传统产品得以重新问世,并使其在保持原有特色的 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口感达到了弹 性、韧性、 柔软性三性为一体的最佳状态目前已有多种 口味面世甜度低、色泽明、 香甜味美、口味 适中、老少皆宜牛皮糖号称扬州特产,目前有核桃味;桂花味;花生味;松子味;提子味;金桔味;草莓味;香橙味和哈密瓜味,新的口味更加独特,柔软适中,老少皆宜目前牛皮糖有绿叶牌牛皮糖;五一牌牛皮糖;雾中花牌牛皮糖和薛记牛皮糖,其中以绿叶牛皮糖为首富富春春茶茶社社::坐落于古城扬州得胜桥的富春茶社,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百年老店,始创 于 1885 年百余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经营,逐步形成了花、茶、点、 菜结合,色、香、味、形俱佳,闲、静、雅、适取胜的特色, 被公认为淮扬菜点的正宗代表扬州人宴请宾客的常用方式,就是去富春 吃茶古城的过往客人都以品尝富春 菜点为莫大享受。
富春茶有特色,富春茶名为 “魁龙珠“,它是用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加上富春自家种植的珠兰配制而成用扬子江水泡沏,汇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于一堂,浓郁醇厚,茶色清澈,香气诱人,难怪使中外嘉宾流连忘返富春茶社的淮扬细点,经过几代人的不断继承和创新,已成为扬州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悠久,制作精细,造型讲究,馅心多样,风味佳美闻名于世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誉为 “天下一品“,千层油糕与悲翠烧卖堪称 “扬州双绝“上述名点曾荣获全国“金鼎“奖和被中国烹饪认定为 “中华名小吃 “近年来,茶社将传统点心产业化,推出“富春“牌速冻点心,确保了品质,提升了形象,深得消费者青睐富春茶社制作的淮扬菜肴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注重本味,讲究火工,清鲜平和,浓醇兼备富春狮子头圆润膏黄,咸鲜隽永;拆烩鲢鱼头肉质腴嫩,汤汁鲜美;大煮干丝刀工精细,绵软入味;肴肉透明晶莹,红润酥香;清炒虾仁洁白如玉,鲜嫩爽口……2000 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富春的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大煮干丝为中国名菜近年来,富春成功推出了 “春晖宴“、“夏沁宴“、“秋瑞宴“、“冬颐宴“四季淮扬宴席,声誉倍增富春菜点之所以名闻遐迩,是因为他们有一支过硬的厨师队伍,淮扬名师严长山、张广庆、朱万宝、杨玉林、董德安、徐永珍、陈春松等相继在富春主厨和不断创业。
1980 年起,富春茶社加强了技术输出,向国内外输送了几十名厨师,有的在五星级酒店,有的在驻外使馆,大大弘扬了淮扬美食文化如今的富春茶社正在生机勃勃,企业两个效益名列扬州餐饮业前茅,是国家特级酒家、中华餐饮名店 “富春“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企业多年来荣 “江苏省文明单位“的称号正如许多宾客所云: “不到富春就不能算来过扬州 “扬扬州州酱酱菜菜::扬州酱菜是宴席上的 调味佳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佐餐的美味,具有鲜、甜、脆、嫩的四大特点,名扬四海,畅销国内外主主要要品品种种::有乳黄瓜、宝塔菜、萝卜头、嫩生姜、甜酱瓜、香心菜、什锦菜、宫廷龙 须等数十个规格品种历历史史::扬州酱菜历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间,即被列入宫廷早晚御膳的小菜清宣统三 年(1911 年),曾荣获国际博览会奖章 1903 年,获西湖博览会金质奖 1931 年,获北平全国铁路沿线物品展览会一等奖 1979 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主主要要品品牌牌::扬州三和、四美酱菜历史悠久,工艺独特,菜有光泽,卤汁澄清,口味咸甜适中,食后余鲜绕舌高邮双黄鸭蛋:高邮双黄鸭蛋:900 多年以前,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就曾以鸭蛋馈赠其师友 --时任徐州太守的苏东坡。
300 多年前,大文学家 袁枚到过高邮,品尝过高邮鸭蛋,印象 极佳,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腌蛋“条留下了记载:“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 细而油多,高 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 用;不可存黄去白, 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鸭蛋加工工厂也起步较早,清光绪 三十一年(1905)高邮第一家蛋品企业裕源蛋厂问世1909 年高邮双黄鸭蛋参加南洋 劝业会陈赛,获得国际名产声誉,次年便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高邮鸭产蛋多,蛋头大,蛋黄比例大,龙以善产双黄蛋而驰名中外其蛋质可用蛋白“鲜、细、嫩 “,蛋黄“红、沙、油 “概括,汪曾祺 《故乡食物》中曾有绘形绘神的记述:“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起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 '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 “河沟港汊,湖泊荡滩,无处不在的优质水面资源,是高邮鸭天然的饲养场水面浮游的、水下栖身的各种小动物,为高邮鸭提供了最可口的“活食“这也为近年来发展生态养鸭、开发绿色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近年来,已经开发出红太阳、三湖、秦邮等一批获得知名和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标志的优质品牌高邮人不仅培育了高邮鸭和双黄蛋这一世间精品,而且创造了丰富的鸭文化五十年代,高邮民歌手夏国珍一曲高邮民歌 《数鸭蛋》,以其诙谐、轻快的旋律,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声震京都,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誉高邮鸭是高邮人的名片未识高邮人,先知高邮蛋 “高邮鸭和双黄蛋作为高邮的形象大使,自古就是进贡朝廷和馈赠亲友的名优土特产扬扬州州玉玉器器::扬州是我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古籍 《书经 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 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 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解放后在扬州境内发现和清理的百余座汉墓中,出土玉器数以百计,达数十个品种唐代扬州琢玉,在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 “雕栏玉户“唐僖宗时,盐铁史高骈在扬州建有 “御楼“,用金玉制作蟠龙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高骈还将多年搜刮的扬州玉器珠宝数万件献给朝廷唐代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
清乾隆时,扬州琢玉进入全盛时期,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 10 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 “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 》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 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僵前 列,工艺雕刻精美绝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 享有盛誉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 6 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 70 年代初琢制的 《白玉宝塔炉 》,在全国玉器评比中一鸣惊人, 1981 年在东京、名古屋专柜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高度赞赏 1986 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 》,主塔七级八面,高 105 厘米、宽 32 厘米,以 8 根玉链、440 圈链条从四方连接四塔,构成群体,是古往今来玉塔中的一件罕见之佳作;同年琢制完成的 《聚珍图》碧玉山,通高 120 厘米、宽 90 厘米,重达 1000多公斤,以著名石刻为题材,集乐山大佛、大足石佛、龙门大佛和云冈石佛于一体,构成深邃幽秘的福地仙境展出时,引起轰动,首都新闻界纷纷发布消息,并给予高度评价,香港报纸称这件碧玉山 “是继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型玉器 《大禹治水图 》之后二百年来仅见的玉器珍品,它充分反映了中国玉石雕刻技艺的新水平“。
1989 年运用薄胎工艺琢成的青玉 《百寿如意》,1990 年运用“山子雕“工艺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国图 》,均荣获国家金杯上述 5 件玉器,经国家评定为珍品,现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内扬扬州州漆漆器器::扬州漆器生产历史悠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饮誉海内隋唐时期,扬州漆器工艺格外精致,金属镶嵌产品日益增多明清两代为扬州漆器的兴盛时期,除了彩绘和雕漆外,平磨螺钿、骨石镶嵌、百宝镶嵌等新工艺亦有所展传统的扬州漆器,是在精致髹漆的基础上,选用翡翠、玛瑙、珊瑚、碧玉、白玉、象牙、紫檀、云母、夜光螺及金银等八百种名贵材料制作而成漆器装饰纹样大量摹刻“扬州八怪“等名人书画,更提高了扬州漆器的艺术欣赏价值 漆器是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 年),三十六年(1771 年)、五十四年( 1789 年)两淮盐政 “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皇朝所贡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品种器物大至御案、宝座、床榻、柜桌、香几、屏风,小至各种箱、扇、盒、碗、碟、器皿,应有尽有其内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红木、黄杨等名贵木材 鸦片战争以后,扬州漆器业渐趋萧条,点螺、漆砂砚、檀梨螺钿硬嵌等名贵漆器相继失传。
同治至光绪年间,漆器生产稍有回升主要漆器产品有雕漆、螺钿、周制、刻漆、勾刀等小件有柬盒、花盆、插牌、文房用具等浅刻盛行一时,品种有帽筒、笔筒、砚盒等深刻挂屏常以 “扬州八怪“书画为题材,洒螺钿屑铺地或用水色晕染,薰烟做旧,产品基本内销 解放后扬州漆器逐步发展 1953 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筹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向梁福盛、梁德福、钱仲纯、孙铸臣等各原作坊买得浅刻、平磨螺钿盘盒和平磨螺钿、骨石镶嵌、雕漆、雕漆嵌玉漆器屏风、漆柜及其它工艺美术品,送江苏省首界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出从此扬州漆器工艺又重放异彩 .“梁福盛仿古漆玩 ”又是仿古,又是漆玩,这些充满了怀味和闲适情调的字眼,被用金字镌刻在 “梁福盛”的招牌上,从清同治七年 (1868)到民国三十七年 (1948),总共存在了 80 年80 岁,大抵是一个长寿者的年龄 关于梁福盛,在我的记忆中,只是偶尔听老辈人在谈到旧时扬州的老店时,会提到它据说在扬州的一些园林中,也还有它家的漆器,可是除非漆器上特别用文字标明,否则一般游客不可能知道博物馆里应当有它的藏品,但在成千上万的藏品中,注意到它的也只是极少数有心人。
现在的扬州青年大多数听说过扬州漆器,却从未听说过扬州曾有过一家荣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的梁福盛漆号民间的历史,倘无人记录,是太容易被遗忘了 对于梁福盛的了解,长期以来我仅限于民国十四年(1925)修撰的《江都县读志 》郑六中的一段话: “漆器自卢葵生后,为扬州特产,销行甚广其仿制最善者近为梁福盛郡城各肆岁销银币约三万,而梁福盛居其半焉!”除此之外,我对于梁福盛几乎一无所知 及读友人张燕女士所著《扬州漆器史 》,见她将扬州漆器自汉代至今的流变过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而书中有关于梁福盛的专节我这才了解梁福盛的一切种种,并愈益感觉到抢救和研究民间艺术及其历史的迫切 原来,梁福盛漆号的店面就座在辕门桥北段,也即我常常经过的国庆路上它有一座仿古雕花的门楼,有两进坐西朝东的铺面店堂檐梁至柜台之间,有一块乌亮的黑漆大招牌,用厚螺钿拼槟榔纹嵌成 “梁福盛”三个亮闪闪的斗大阳文沿梁悬挂金字横匾一面,上面镌刻着 “梁福盛仿古漆玩 ”七个大字左右是一副刻漆楹联: “福我家邦艺通中外;盛兴基业名振东西 ”,恰好将“福盛”二字嵌于联首店面在辕门桥街上,作坊则在店后,即今参府街大升平巷内 梁福盛的创业人叫梁友善,他是在晚清时扬州市面风雨飘摇的季节创下这份产业的。
当时的扬州,盐务早已衰败,百 业一片凋零,梁友善偏偏选择了漆器 这一似乎无关乎国 计民生的行当,并 且公然以“仿古”和“漆玩”来招揽顾客事实证明,梁友善的策划是非常成功的对于扬州这样一座古城来 说,还有什么比追思往昔和摩挲文物, 更能迎合人们的心理需要呢 ?还有什么比鉴赏挂屏和把玩砚盒,更能消磨世纪末的那些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