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 重量基准分布 以每一粒径间隔内的颗粒总重量占全部颗粒的总重量£nd3的比例表征粒度分布的方法:列表法,作图法、矩值法和函数法其中函数法是最精确的粒度描述方法(即用概率理论或者近似函数的经验法莱寻找数学函数)5. 形状因子:为形状表征量,无量纲常数,有形状指数和形状系数形状指数是指颗粒几何参数的无量纲组合它与形状系数相比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形状系数:颗粒的表面积、体积、比表面积等几何参数与某种规定粒径dp的相应次方的比例关系6. 常用粒度测量方法及其他优缺点:1) 筛分析法(一般>40um),其中最细的是400目,孔径为38um;优点:统计量大、代表性强;便宜;重量分布缺点:粒度下限为38 um;人为因素影响大;重复性差;非规则形状粒子误差;速度慢2) 显微镜法:采用定向径方法测量光学显微镜0.25——250 um;电子显微镜 0.001——5 U m;优点:可直接观察粒子形状;可直接观察粒子团聚;光学显微镜便宜;缺点:代表性差;重复性差;要测量投影面积直径;速度慢;3) 光衍射法粒度测试:根据小颗粒衍射角大,大颗粒衍射角小来测量,同时某一衍射角的光强度与相应粒度的颗粒多少关4) 激光衍射0.05—500 um; X光小角衍射0.002—0.1 u m;所用方法即为投射电子显微镜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优点:可观察粒径小,图像富有立体感,较真实,易于识别,可观察微区,一般同时进行成分分 析。
缺点:造价昂贵,试样制备要求严格,真空度要求严格5) 原子力显微镜(AFM):x,y方向分辨率可达到2nm,垂直方向分辨率课达到小于0.1nm.优点:AFM具有操作客易、样品准备简单、操作环境不受限制、分辨率高等优点缺点:与SEM相比,成像范围太小,速度慢,受探头的影响太大6) 光散射法和消光法光散射法原理:利用颗粒对激光的散射角度随颗粒粒度而改变的原理测定粒度分布消光法原理:通过测定经粉体散射和吸收后光强度在入射方向上衰减确定粒度符合朗勃比尔定律优点:适用于气溶胶和液体分散系、非接触测定、精确给出粒度分布曲线和平均粒度、测定速度快;电传感法粒度测试:当一个小颗粒通过小孔时所产生的电感应,即电压脉冲与颗粒的体积成正比;7) 水利分析法一沉降法(用于小于0.1mm物料粒度组成的测定)测量原理:在具有一定粘度的粉末悬浊液内,大小不等的颗粒自由沉降时,其速度是不同的,颗粒越大沉降速 度越快大小不同的颗粒从同意起点高度同时沉降,经过一定距离(时间)后,几颗将粉末按粒度差别分开重力沉降:10-300 u m;离心沉降:0.01-10 um优点:测量重量分布;代表性强;经典理论 不同厂家仪器结果对比性好;价格比激光衍射法便宜;缺点:检测速度慢(尤其对小粒子);重复性差;对非球型粒子误差大;不适用于混合物料(即粒子比重必须一致才能较准确);动态范围窄8) 气体吸附法原理:使气体分子吸附于微粒表面,测定吸附量,换算粉体比表面积,求出粒度。
常见粒度分析方法:7:粒度测定方法的选定(还要进一步看书P34)根据数据的应用场合选择;根据粉体的粒度范围选择;根据粉体的存在形式选择;根据测定精度的要求选择; 根据样品量选择;.根据粒度测定所需时间选择;根据设备投资和分析费选择:8. 粉体填充结构:是指粉体层内部颗粒在空间中的排列状态一般而言,粉体层的排列状态是不均匀的要注意到 填充状态的两个极端,即最疏与最密填充状态原因是:形状不规则,存在空隙注意:粉尘的体积与其他固体物质的体积不同!粉尘的体积包括:尘粒的颗粒体积、粉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颗粒外开口体积、颗粒内闭孔和附面膜体积等五部分9. 描述粉体填充结构的参数(主要掌握前三个)容积密度:Pb,亦称视密度:单位填充体积的粉体质量,即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粉体的质量表观密度)填充率:W,颗粒体积占粉体填充体积的比例如右图空隙率:&空隙体积占粉体填充体积的比例 "援三寸耳W二在#二*二二3 .-.口E=1-W=1-Pb/Pp 口配位数:某一个颗粒接触的颗粒个数配位数分布:粉体层中各个颗粒有着不同的配位数,用分布来表示具有某一配位数的颗粒比率时,该分布称为配位数 . .分布空隙率分布:以距观察颗粒中心任一半径的微小球壳空隙体积比率对距离表示的分布。
接触点角度分布:将与观察颗粒相接的第一层颗粒的接触点位置,以任意设定的坐标角度表示的分布10. 等径球(均一球)的颗粒的规则填充相邻的四个球视为基本层的最小组成单位,则有正方形和单斜方形两种排列方式掌握立方体填充(立方最疏填充)和菱面体填充(六方最密填充)立方体填充:配位数为6;菱面体填充:配位数12.11. 均一球形颗粒的实际填充(不规则填充)实际填充时,由于受到球之间的碰撞、回弹、摩擦、容器壁面等影响,而成为不规则填充均一球形颗粒群的随机填充结构(贝尔纳实验)统计分析结论是:(1) 空隙率比较大时,配位数分布接近正态分布;(2) 随着空隙率减小,趋近于最密填充状态的配位数实验结论:高配位数的疏接触点多,填充疏松,空隙率大;(P39.)低配位数的密接触电多,填充紧密,空隙率小12. 非等径球形颗粒的填充较大球形颗粒中加入一定数量的较小球形颗粒,空隙率可以降低;若进一步加入更小的球形颗粒,空隙率进一步降 低1) 空隙率随着小颗粒的混入比增加而减小2) 填入颗粒的粒径越小,空隙率也越低总结即是:小颗粒粒径越小,配位数越大,空隙率越小,填充率越大13. 影响颗粒填充的因素:1) 壁效应:当粉体填入容器时,填充结构受容器壁面的影响,在容器壁面附近形成特殊的填充结构,成为壁效应。
2) 局部填充结构:空隙率分布、填充数密度分布、接触点分布3) 粉体的含水量:潮湿粉体易于团聚,导致内部保持松散结构,致使填充率降低含水量较低时候,容积密度略有降低,影响不大;随着含水量继续增大,形成大团粒,导致容积密度迅速降低;含水量继续增大,由于颗粒发生相对滑动而使填充率增大4) 颗粒形状:颗粒越接近球形,通常其空隙率越低即空隙率随颗粒球形度降低而增加5) 颗粒大小:粒度很小时,颗粒间的附着力大于颗粒重力,发生团聚,此时空隙率较大,即表观体积增大;当粒度大于某一临界值,凝聚力可忽略不计,粒度大小则对堆积无明显影响6) 填充速度:对粗颗粒,填充速度越快会导致有较大的空隙率;对于面粉之类吸附力较明显的粉体,填充速度快, 可降低空隙率14. 致密堆积经验1) 用单一粒径尺寸的颗粒,不能满足致密堆积对颗粒级配的要求;2) 采用多组分且组分粒径尺寸相差较大(一般相差4-5倍)的颗粒,可较好地满足致密堆积对粒度与级配的要求;3) 细颗粒数量应能足够填充堆积体的空隙,通常,两组分时,粗细颗粒数量之比约为7:3;三组分时,粗中细颗 粒数量比例约为7: 1: 2时,相对而言,可更好地满足致密堆积对粒度与级配的要求;4) 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增大临界颗粒(粗颗粒)尺寸,可较好地满足致密堆积对颗粒级配的要求。
第三章粉体的力学性质1. 颗粒间的附着力(当粉体颗粒很小时,由于附着力存在易于团聚)颗粒间的附着力(凝聚力)包括范德华力、静电吸引力、水分毛细管力、磁性力、机械咬合力2. 填充层内的静态液相根据颗粒间液体量的多少,有四种的静态液相1) 摆动状态:颗粒接触点上存在透镜状或环状的液相,液相互不连接2) 链索状态:液相相互连接而成网,空气分布其间3) 毛细管状态:颗粒间隙充满液体,仅仅颗粒表面存在气液界面4) 浸渍状态:颗粒群浸在液体中,存在自由液面3. 液桥力粉体颗粒之间接触处或间隙部位存在液体的状态成为液桥,液桥对所连接的颗粒有引力,也就是液桥力,实际上即 毛细管力液桥力大小与颗粒间液体量、颗粒表面润湿性、颗粒形状、液固接触状况等有关4. T孔隙和R孔隙的差异T孔隙:4个球以正三角锥的顶点为球心排列时所形成的四面型孔隙称为T孔隙这种孔隙有6个解除点和4个支 路,各个支路都与R孔隙相通与霍斯菲尔德填充的三角孔相同R孔隙:4个球并排成正方形,在通过正方形中心的垂线上再排列两个球后形成的长斜方形空隙称为R孔隙相当 于霍斯菲尔德填充的四角孔5. 粉体的摩擦特性(后三种以了解为主)摩擦角:由于颗粒间的摩擦力和内聚力而形成的角的统称。
根据颗粒体运动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内摩擦角、安息角、壁摩擦角及动内摩擦角6. 内摩擦角:在力学上可以理解为块体在斜面上的临界自稳角,在这个角度内,块体是稳定的;大于这个角度,块 体就会产生滑动摩擦角表示该极限应力状态下剪应力与垂直应力的关系,它可用莫尔圆和破坏包络线来描述 测试方法:流出法、抽出法、活塞法、慢流法、压力法、剪切盒法等有关莫尔圆的画法和性质:式中2为两个主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