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0.57KB
约7页
文档ID:207232749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_第1页
1/7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摘要:孟子以“善辩”著称,这主要得益于他对论辩方法灵活多样的运用其论辩方法有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设彀法、譬喻法、变通法关键词:孟子善辩论辩方法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其以“好辩”著称究其原因:一是孟子为了坚持和宣传他的观点和主张,不得不经常展开激烈的争辩,其曾有“予a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之语[1](《孟子?滕文公下》,以下只注篇名)即是佐证;二是孟子之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2]当然,孟子不仅“好辩”,更善辩苏洵在其《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便认为孟子“语约而意尽,不为?f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孟子长于辩论,除了其自身所具冇的“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二》)外,更得益于他对具体论证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运用笔者试对其论辩方法加以探析,略作归纳,论述如下一、直言法直言法即直截了当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使听者明晰事理的正确性、合理性、必然性,从而接受观点的方法如著名的“孟子见梁惠王章”(《梁惠王上一》),记录的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和论辩一开始是梁惠王发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在孟子看来“利”与“仁义”是难以调和的,所以机 智地以“利”为突破口展开了论述。

他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一一“王何必闩利?亦有仁义而己矣接着痛批“利”的危害,阐述“仁义”的好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未有仁而?Z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己矣,何必言利?”孟子指出王、大夫、士、庶人,如果都说“何以利吾身”,就会产生“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可怕结局,甚至会导致“千乘之家”弑“万乘之君”,“百乘之家”弑“千乘之君”的悲惨下场孟子在此即直指“言利”只会带来弑君亡国的危害,惠王闻之,触目惊心,深为叹服这种大胆的精神,鲜明的观点,明快的风格为司马迁所赞叹他在写《孟子列传》时,开篇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梁惠王曰章”(《梁惠王五》)也是如此,梁惠王在先后为齐、秦、楚所败,大儿子战死的情况下,感到莫大的耻辱,他句孟子问策,希望能振兴魏国,一雪前耻此处,孟子还是直言其观点,他向梁惠王讲了当前应采取的措施,即“施仁政于民”随后又点出魏如“施仁政于民”,则“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及齐楚秦诸国不施仁政,“夺其民时”的恶果,一正一反,两相对比,使患王清楚地意识到倘“施仁政于民”,则“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二、移花接木法孟子在游说或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会迅速转换话题,以确保游说或论辩的成功,此即移花接木法如“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七》),一开篇,齐宣王就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此句意思是: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您能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此问是有原因的,因他处于齐国的强盛之时,一心想以武力征服中原,称霸天下,所以想让孟子给他讲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之霸称霸天下的事迹而众所周知,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双方的观点可谓尖锐对立,如果孟子此时直言不愿谈,双方必然不欢而散,那么劝宣王“弃霸道、图王业”的游说也随之会失败孟子深知之一点,旋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作答也就是说:孔子的弟子们没有谁提到过齐桓公、晋文公的故事,所以后代就没有流传下来,当然,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您一定要我说的话,我就说说以仁德的力量一天下的“王道”吧其实,孟子所言非实,他曾经自述:“……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其理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离娄下二十一》),从中可知,他熟知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之所以推说不知,就是为了避免正面交锋,缓和谈话的紧张气氛,从而巧妙地把话题以“霸道”转入“王道”,以确保游说的顺利进行,直至成功。

庄暴见孟子章”(《梁惠王下一》)也是如此,孟子见齐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的话一出口,齐王就“变乎色”,很尴尬,不得不声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可见当时谈话的气氛有多不融洽如果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的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行仁政”的目的就无 法达到,所以孟子适时地转换了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以此缓和气氛,并且将话题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为游说成功做好铺垫三、设彀法彀,即圈套之意,所以设彀法即预设机巧,引人进入圈套的方法其往往表现为:远处着眼,迂回前进,有收有放,先纵后擒,最终折服对方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滕文公上四》),孟子在一开始并不急于驳斥农学家,“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观点,而是先就许行之衣食起居向陈相一连提了八个问题: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 ”曰:“冠奚冠? ”曰:“冠素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这八问看似和反驳对方观点毫不相干,但其实己诱使陈相上钩,并且一步步向圈套靠近,因为从两人的一番问答中,已确认了许行的帽子、锅以及农具都非g给,而是与各种工阡交换而得这一事实。

紧接着孟子又问陈相为何许行要如此不怕麻烦地和各种工匠做交换,陈相答“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此时,陈相不知不觉间已落入彀中,因为既然许行实在不可能一边耕种一边做各种工匠的事,那么君王又怎可能一边耕种一边治理国家呢?至此,农学家的观点不攻自破四、譬喻法譬喻法,即比喻法孟子善用比喻,对此,东汉赵岐在其《孟子题辞》 中称赞道:“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据今人统计,《孟子》一书中各类比喻竟达159个所以,比喻是孟子论辩的一大特色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以“缘木求鱼”,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想 以“霸道”统一天下的不可能性;以“为长者折枝”来形容事情的轻而易举,以“挟泰山以超北海”来说明事情的困难,合在一起,指出对齐宣王来说行仁义并不困难,而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齐宣王的不行仁义是“不为”而不是“不能”此外,他谴责惠王的施政是“率兽食人”(《梁惠王上四》),把百姓盼望贤君出现喻为“大旱之望云霓”(《梁惠王下十一》),用“水之就下”(《梁惠王上六》)的属性比喻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这些贴切而精妙的比喻不仅使行文形象生动,以少胜多,而且由于喻义多藏,语近旨远,往往能发人深思,受到启迪《孟子》中还有一些比喻,由于具有了简单的情节,所以便上升到了比喻的高级形式?D —寓言。

如“梁惠王曰章”(《梁惠王上三》)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比喻形象地?f明了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通过此喻,孟子委婉地告诫梁惠王搞小恩小患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五、变通法变通法是指在谈辩过程中,既坚持某些经典性观点的正确性,又承认特定条件下处事的变通性的方法如“淳于髡章”(《离娄上十七》):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円:“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淳于髡首先明知故问,其真实意图在于为下一问设置障碍而孟子予以了肯定回答,因为“男女授受不亲”是儒家所提倡的“礼”的重耍内容孟子的回答正中淳于髡下怀,他自认为时机已到,紧接着提出一个两难问题:“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如孟子答“援”,则违背了 “礼”;如答“不援”,则违背了儒家的“爱人”之主张。

危急之时,善辩的孟子凭借变通法,化险为夷:认为男女授受不亲,这是正常的礼制;而“嫂溺,援之以手”则属变通之策,二者并不矛盾,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孟子能够灵活地运用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设彀法、譬喻法、变通法,所以才能做到善辩当然,这些论证方法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学 >』和借鉴参考文献:[1]孟子.孟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31.[2]章培恒.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