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理论的歧见及困境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86KB
约20页
文档ID:292692138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理论的歧见及困境_第1页
1/20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理论的歧见及困境    胡爱娟摘 要:平等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是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随着平等理论的深入发展,平等面临着内外双重之争的尴尬境地,从外部看来,要不要平等?平等是否是自然的?就内部来说,一方面是平等物之争,要“什么样的平等?”另一方面,平等和责任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些争论,学者们众说纷纭,并基于不同的路径构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平等理论范式,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平等理论体系然而,纵观现实,西方社会中的平等问题特别是贫富分化问题与日俱增,理论层面的丰富与现实生活的不平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成了当代西方平等理论所面临的最大困境Key:平等主义;责任;运气;困境:D0  :A  :1673-2596(2022)01-0044-07自1971年美国政治学教授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出版了《正义论》一书,该书带来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其内容即正义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界热衷的焦点话题,而正义研究的对象是所有物的分配问题,因而,其根本指向就是平等问题,用罗尔斯本人的话说:“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1]自此,平等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后来的平等理论主义者们以罗尔斯的平等理论为坐标,通过对其的批判、修正或发展而构建了各自的平等理论,就连他的敌手罗伯特·诺齐克也诚恳地说道:“现在,政治哲学家们或者必须在罗尔斯的理论框架内工作,或者必须解释不这样做的理由。

[2]随着平等理论的发展,关于平等的争论也愈演愈烈,总体来看,平等面临着内外双重之争:外部来看,要不要平等?内部看来“什么样的平等”?然而,在西方平等理论日趋丰富和完备的情况下,西方现实世界中不平等问题并没有得以很好的解决反而贫富差距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如今遭受新冠病毒肆虐下的美国,贫富差距问题更是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2021年1月26日美国智库‘政策研究所’发布报告显示,自世卫组织2020年3月宣布新冠病毒大流行以来,美国亿万富翁的财富总额增加了近40%,总计约1.1万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还新增了‘46位新晋亿万富翁’,现有的660位亿万富翁拥有4.1万亿美元的财富,比美国收入最底层50%的人口拥有的财富总额还多三分之二①理论的发展和现实状况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归到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平等理论本身,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找寻理论方面的原因本文以当今西方平等理论的双重之争为线索,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平等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其中的不足,从而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益思考一、要不要平等平等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学说中,这一学说经过中世纪基督教的传承,激发了近代政治思想家的自然权利学说,他们以契约论的形式拥护平等并以此作为对抗封建专制和贵族特权的有力武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受之影响,将平等作为一项权利真正的写进了法律。

此时,平等作为道德和法律意义上的观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反对,对平等的争执是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罗尔斯正义观“对所有人分配”经济平等思想的流行,一些保守主義者认为这种平等会摧毁一个社会的自由,从而形成一种新专制主义具体而言,反平等主义者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平等与自由的张力出发,认为平等会摧毁自由反平等主义者认为,一个社会要想实现结果平等,政府必然会进行大规模的干预,这既会摧毁个人的自由,又会使一个自由的社会面临崩溃见证了法国大革命的托克维尔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到了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张力,表达了对平等的担忧,正如他所讲的:“同样是这些法国人,由于哪些事件,哪些错误,哪些失策,终于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的仆役,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夺得并集中全部权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无物的自由表象[3]在他看来,在一切平等的状态下由于人人忙于生计,社会渐渐地会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观念,随着平等化的深入,社会整合度越来越高,最终,中央集权的观念最终会发展成为一个“温和的专制政府”哈耶克系统地分析了政府干预带来的严重后果:毁坏西方自由主义哲学基础、摧毁自由主义的经济基础、政府易滋生腐败,成为钱权交易的机构、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哈耶克看来,政府干预会使人们通往奴役,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因此他提出了自发秩序思想,主张发挥货币主义制度下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

罗伯特·诺齐克同样对国家的任何再分配手段持强烈地批判态度,他认为那些不管是基于需求、道德功绩或是对社会有用的任何再分配模式都是不正义的行为,都严重侵犯了个人权利,“为什么比较喜欢看一场电影(并为此要挣一张票钱)的就被要求来援助匮乏者,而比较喜欢凝视日落(因而无须去挣额外的钱)的人却不被如此要求呢?”[4]基于此,他提出了“最弱意义上的国家”,这种国家被证明是最多功能的国家而任何比这功能更多的国家都会侵犯个人的权利二是反对平等主张精英主义一些反对平等主义的学者认为平等的进一步推进会对“有才能者”产生不公平保守主义者埃德蒙·柏克在批判法国大革命时指出:“所有的社会都拥有各种类型的公民,而其中一些必须要占据最高的领地[5]同样为精英主义辩护的威廉·亨利认为:“人与人之间才能各有不同,因而成果也不会相同承认这一点并没有贬损谁的人性照平等主义宣扬的那样,把成就与救济相提并论反倒更有辱人格[6]哈耶克也指出:“保守主义者倾向于捍卫某种业已确立的等级制度,并且希望权力机构能够保护他们所看重的那些人的社会地位[7]总之,他们认为人虽生而平等但也有别,强制的平等实质上就是弱者剥夺强者的野蛮行为,是对有才能者的一种奴役,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在后来的德沃金建构资源平等这一理论时,他也意识到了“有才能者的奴役”这一困境,而这一方面也成了反对者进行反驳的有力根据三是认为平等会对文化的多样性造成威胁有些反对平等主义的学者将视角转向了文化,他们认为多样性是文明的标志,保持多样性就要允许有差别,但是一味地追求平等会毁坏多样性,对文明造成威胁这种观点认为平等与文化之间是冲突的,平等的提高会带来文化的损失事实上,在当今西方政治哲学中,完全反对平等的声音已经消失,上述学者对平等的反对也只是在经济层面上对结果平等的批判,至少,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他们肯定平等的价值而当今,平等已达成一种共识的情况下,平等主义者们都聚焦于平等的内部之争这一问题,围绕此问题,他们构建了不同的平等理论范式二、平等的内部之争用罗纳德·德沃金的话来说:“平等是一个既令人喜爱又令人费解的政治思想[8]一方面,平等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另一方面,围绕应该建立何种平等理论学者们争执不休总结来看,学者们关于平等的内部之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平等物之争,二是平等与责任的关系问题,三是分配平等与关系平等之争一)什么样的平等?应该建立何种平等理论是学者们争辩的首要问题,阿玛蒂亚·森准确地将其描述为“什么样的平等。

[9]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这一问题,出现了三种基本的平等理论范式:福利平等理论、资源平等理论、能力平等理论下面就这三种主要的平等理论范式进行讨论和分析1.福利平等理论所谓福利平等是以效用为衡量标准,实现人们之间福利上的平等事实上,福利平等实质是一种功利主义平等观,福利主义的理论渊源是功利主义,而福利平等作为福利主义的变种理论,因此其归根结底也是一种功利主义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利平等进行了定义,德沃金对福利平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他看来,所谓福利平等是:“主张一种分配方案在人们中间分配或转移资源,直到进一步的转移资源再也无法使他们在福利方面更加平等,此时这种方案就把人作为平等的人来对待”[10]他对福利平等进行了区分,将其分为主观的福利平等和客观的福利平等,前者又包括作为感觉状态的福利平等和作为成功的福利平等,继而对这些福利平等理论进行了批判之后,认为福利平等理论是一种结果上的分配,从而忽视了个人责任阿玛蒂亚·森通过反对福利主义,进而对福利平等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福利主义:“在对事物状态的伦理考虑和评价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是个人效用[11]同时,他认为效用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由于人际差异性,快乐和幸福的满足度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幸福效用观作为衡量标准是无法实现平等的;另一方面,以效用为标准而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衡量同样偏离实际。

理查德·阿内逊通过对上述批判的考察,意识到了福利平等理论的缺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福利平等理论,而是对其进行了修正他将机遇纳入,建立了一种福利机遇平等理论,其基本内涵并不是以福利作为分配的标准,而是以福利的机会进行分配即社会向人们提供同等的偏好满足的机会之后,人们要在这些机会中进行选择并且利用其实现自己的偏好,由于这些选择行为都是人们自愿进行的,因而不论最后的福利水平如何,人们都要为此负责因此,在福利机遇中,机会就意味着选择,也意味着责任,正如有学者所讲的“机会平等的观念强调了责任,并且因责任而容许结果的不平等[12]总结来看,阿内逊用福利机遇代替了福利,将责任纳入了平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德沃金等人对福利平等的诘难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G.A.柯恩肯定了阿内逊的福利机会平等思想,认为这是一种比福利平等更好的一种观念解读,一方面它回应了德沃金对福利平等的大部分批评,即福利平等的責任缺失问题;另一方面,它符合了一种运气均等主义的道德直觉,主张消除非自愿的不利,赋予人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在柯恩看来,福利机遇平等理论仍然是存有缺陷的,因为它只是消除了非自愿形式的福利上的不足,强调的只是福利,面对超越福利之外的不平等福利机遇平等理论是无能为力的。

基于此,他构建了一种基于“利益”为衡量标准的“可及利益的平等观”其中,“可及”又指“可获得”,它是指“当一个人有且仅当获得某物的能力和机会时,他对于不具有的此物才享有可获得性[13]“利益”包括福利,以及伴随着福利的提高从而也会提高的一种价值,柯恩并没有清晰地阐述“利益”的含义,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尚且对其思考不够但是,他指出“利益”的含义比“福利”的概念更宽泛,从而矫正了福利机遇没有关注到的平等领域2.资源平等理论福利主义因在个人责任上的缺陷,遭到了来自其他平等主义者的批判他们认为福利平等理论的效用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平等之物应该是资源,因此他们构建了资源平等理论,要求人们因个人责任而导致的结果由个人承担,此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约翰·罗尔斯、罗纳德·德沃金罗尔斯提出了一种“基本善”的平等观念所谓“基本善”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属性的基本善,如健康的身体、高智力水平以及旺盛的精力等;另一类是社会的基本善,如财富、地位、机会等其中,罗尔斯理论体系中的分配对象主要针对后者即社会的基本善,基于此,他建立了两个正义原则:一是在公平的机会平等的情况下,职位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二是应该适合于处境最差者的最大利益[14]。

为了证明这两个原则的合理性,罗尔斯以契约论为路径构建了“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在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任何特殊信息的情境下,人们基本都会选择上述的基本善和两个正义原则,在做出这一选择之后,整个社会就实现了正义德沃金认为罗尔斯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福利平等理论的缺陷,但是他的正义理论对于如何处理责任和平等的关系仍然是有待完善的基于此,他对资源平等理论进行了修正,德沃金认为人的环境是由他的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构成的,前者是指生理精神、健康能力等,后者是指能够从这人转移到那人的资源——财富、另一些由他支配的财产[15]为了实现资源平等的要求,德沃金以一种思想实验的分析模式进行了理论论证,从而提出了“荒岛模式”和“虚拟市场”,前者对应的是非人格资源,后者是为了弥补人格资源方面的不平等而设置的所谓“荒岛模式”是指,德沃金假设海上航行的一群人不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