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

g****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52MB
约29页
文档ID:53414151
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_第1页
1/29

中 药 寒 热 药 性 的 研 究 现 状,徐莉莉,目 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自70年代起中药药性研究日趋活跃,国内外著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开始对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中药寒热药性主要是指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因此认为凡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凡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中药寒热药性是中医辨证论治、谴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一些如生物热力学、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理念被引入传统药性理论研究,在文献整理和信息挖掘、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引发了新一轮的中药药性研究热潮中药寒热药性研究一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中药寒热属性的客观表征方法,中药寒热药性的评价指标及方法,中药寒热属性的生物学机制探寻,理论上讲,决定中药寒热药性的主要依据是药效,决定药效的是中药所含物质成分,寒性、热性中药所以能调理热证、寒证,应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既包含中药固有物质成分信息,也包含中药体内代谢物质成分信息基于不同层级寒证、热证而具有调治作用的相应中药组群,在物质基础方面应当具有共性特征。

开展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通过对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的起效途径和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机制的共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可调治不同层级寒热证候的相应中药组群表征寒热药性属性的物质基础共性特征及其规律关于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的起效途径,当机体分别处于正常状态和寒热病证状态时,中药物质成分经正常状态渠道和寒热病证状态渠道作用,其代谢后被机体吸收而产生作用的物质组群的种类、数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会发生明显变化中药物质成分分次进入同一寒热病证患者机体,或分别进入不同寒热病证患者机体,经过消化和代谢后,最终的作用靶点群虽不完全相同,但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前提便是服药的某人或某些人机体的功能状态相近,且保持相对稳定,致使中药物质成分体内消化、代谢渠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关于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机制 的共性特征,广义上的中医寒热证候应该各自存在一种具有共性特征的机体功能变化从而表现出本质相同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在这一变化的背后,存在着一组导致这一功能变化发生的靶反应群正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这一靶点群的功能作用发生变化,表现出一系列症状体征,人们才据此辨识其为寒证或热证的而寒热属性中药就是通过干预这一靶点群中的部分甚至全部靶点,促使其功能复常使机体异常寒性或热性症状体征消失,而表现出有效性的。

导致不同层级寒性或热性病证发生的体内靶点群在肯定存在相异靶点的同时,也一定存在共有靶点 可以调节这些靶点的寒热属性中药的物质基础,在存在相异之处的同时,也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 存在共性特征的理由是存在共有靶点;存在相异特征的理由是靶点不同,起效的物质基础也应不同虽然存在同一种或同一类物质成分可以调节多个靶点的客观现象,但实践证明,前者仍是主要方面寒热药性作为中药性能的主要元素之一,是中药性味归经研究的核心和主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当前药性研究的主要着眼点和切入点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新思维: 寒热药性研究的学说创新; 系统热力学视角下对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的思考;,寒热药性研究的学说创新,基于大量药性研究的实验及临床实践,国内外学者们开始对既往寒热药性研究经验展开总结和归纳,不仅仅落脚于现有研究成果,更着眼于新的方法与思路,从而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假说和新思路这些药性相关研究领域新思维的思索,为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学支撑系统热力学视角下对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的思考,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兴起,从系统观的角度刻画、认知与调控人体机能,已成为全世界科学家的基本共识。

生命有机体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性系统或开放的热力学系统 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3 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互影响其中,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信息是生命活动的纽带,起着调控物质和能量代谢的作用生命有机体就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性系统或开放的热力学稳态系统,当系统内部发生紊乱或无序、并最终偏离稳态平衡时,机体发生疾病此时,人体需要从外界获取额外的有序能(如药物、针灸等),使系统恢复新的有序稳定状态根据现代系统论对复杂科学认知体系的研究思路,寒热药性应当由基于传统功效和现代药理学的药性理论认知系统框架来支撑对寒热药性理论给予药物内部作用机制补充解析,形成药性理论认知的新思想:依循传统功效认知,凭借现代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证据,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从药效、功效、药性不同尺度去认知和解析中(系统)对人体系统平衡调节作用,构建传统功效和网络药理学的寒热药性理论框架中药药性的“药效-功能-药性”三层次认知模型,构建现代药性理论的关键,是要将基于现代生物学、医学知识的药理作用和传统药性认知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从药效认知→功能认知→药性认知的逐层抽象和整合。

寒热药性的“效应-物质-靶标”假说,寒热药性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说:药性是中药的特征组分作用于机体的共性靶标而产生的生物效应的高度概括药性功效科学内涵可以通过共性效应(群)—共性靶标(群)—特征组分(群)加以表征具体来说,中药药性的传统功效包括生物效应、物质基础和网络靶标三大要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寒热药性研究的“同类比较—旁类佐证—异类反证”策略,根据上述学术假说,以清热药物为例,从物质、能量和信息3个维度,探讨基于传统功用的药性本质(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及其表征方法研究遵循“网络药理学预测—经典药理学、生物热力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实证—临床试验验证”研究路径;创新了一套“同类比较—旁类佐证—异类反证”的研究策略初筛预测—实验室实证—临床试验验证,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初筛并预测,初步确定与药性相关的效应、物质和靶标,然后采用经典药理学、生物热力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等大量实验进行实证,基本确定与药性密切相关的效应、物质和靶标,最后开展临床试验验证,基本确定相关药性的生物效应、物质基础和网络靶标同类比较—旁类佐证—异类反证,以清热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筛选第一功效为清热作用的寒性药物共性生物效应、生物靶标和物质基础,继而从其他功效药物中选取典型寒性药物进行旁类佐证,从具有温里散寒的典型热性中药中筛查热性药物效应和靶标进行异类反证,再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从正反两方面科学求证,从基础到临床全面验证,基本明确中药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的科学内涵,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探索建立一套基于传统功效且可为多方认可的中药寒热药性辨识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中药药性(物质-效应-靶标-临床)数据库,阐明药性知识本体,创新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可进一步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依托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创新发展,将带动一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建立多学科交叉、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研究平台,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形成较稳定的中药药性研究方向,中医药持续发展会大有所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