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史学名篇选读 第五节 《通典食货典•田制》选读,杜佑,唐中叶宰相,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在地方及中央任上均有出色政绩,用了三十五年完成《通典》,创立了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了中国史学史的先河北魏(386-534),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北朝(386-581),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朝泛指北方的王朝,多指少数民族政权南朝(420-589),南朝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因四朝都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故后人或借指南京冯太后(442-490),14岁时被选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濬死后,冯氏操纵政权北魏孝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冯太后改革,延兴六年(476)献文帝崩,冯太后临朝听政于是,她开始实施班禄制,颁布均田制,建立三长制,使北魏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增,进一步完善了北魏的政治统治三长制,北魏太和中,立邻、里、党三长,控制人口,征发赋役东、西魏及北齐、北周时具体制度屡有变化,尽管如此,该制一直沿用到隋开皇九年(589),这一年复立乡正、里长,实际废止了三长制。
孝文帝(467-499),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李安世(443-493),太和九年(485),李安世感于豪强广占田土,百姓无立锥之地,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限制士族多占田产民户,分配土地给无地农民,以增加政府收入,为孝文帝采纳均田制,均田制是指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北魏均田制推行的原因,第一,有地可均自西晋末年以来,战乱使土地大量荒芜 第二,有大量游动人口北魏时期社会上有许多因逃避战乱而四处游动的人口 第三,整顿户籍户籍是实行均田和征收赋税劳役的主要依据北魏均田制推行的作用,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有些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也成为受田农民,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政府的财政收也得到了保证均田制还被后世所借鉴,隋唐时期也实行过均田制。
北魏均田制的局限性,均田制虽然包括私有土地,但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北魏均田制的局限性,均田令虽然限制土地买卖、占田过限,但均田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地主兼并土地是必然要发生的正因为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和均田制的区别,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可以世袭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死后土地收归国有思考题,1、北魏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 2、均田制与井田制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