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和语言学习以读为本并不是什么发明创造,它原是各民族语言课程的固有传统,是中 外古今教育家们早已认定的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 读的第一种形式是诵读我国历代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以“日诵万言” 为美德,是大家所熟知的, “读书之声满天地”是对这一风气的生动描写远 在欧洲,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 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渎、重读、抄写,用手和舌头去练习,在可能 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 ”叶圣陶先生也说:“原 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这些来自 不 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声音形成一种交响,其主题就是诵读重视诵读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工具的掌握 和运用,都必须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方能得心应手语言的练首先 就是读这是因为:第一,语言首先是诉诸声音的,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对语言的记忆首先是声音的记忆,毫无疑问,只有诵读才能形成这种记忆;第 二,只有诵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根基,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语感的形成包括两个层面的自动化:一是意识活动的自动化,即心有所思,不 必着意就能调遣词句,组织表达;二是发音器官筋骨活动的自动化,表达的意 念一旦形成,口舌即能付诸实现,达到心口双畅。
朱光潜先生早年曾引用行为 心理学理论说明这一道理他说,各种技艺都有各自特殊的筋骨技巧,唱歌、 吹箫要有喉舌唇齿筋骨的技巧,诵读也是这样, “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 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 ”这“痕迹”就是发音器官的习惯动作和技巧 我国古人对这一过程有深切体会曾国藩曾写道:“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 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与我之喉舌 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样的功效: 古人之言“若出于吾之口” ,古人之意“若出于吾之心” ,古人文章也“与我为 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了可见诵读是生成语感的温床,语感并不神 秘、 ,书读得多了,熟了,即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诵读的另一重要作用是积累语言材料有人说“口语没有语法” ,其实不是 没有,是溶语言之中了,不需要特意去学,更不能倒过采用语法规则去学中 小学生迫切需要的是通过说和读积累足够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自 己就可以凭实践经验去说去写,语法规则也就不期然而然地掌握了而由于知 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局限,他们对所学的语言材料不可能完全理解,死记硬背 就在所难免正因为如此,古人又特别重视背诵.称之为“立根脚” ,用今天 的眼光看,它正是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
有人把背比作电脑的使用,先输入再编码,十分切当在背上下过功夫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随 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的冰山就会化作知识和智慧的长河,使人终生受益现在, 学生对课文“多数只是看看而已”(叶圣陶先生语),正犯了古人十分忌讳的” 目学之病” 阅读和人文教育读的另一种形式是阅读 如果说诵读主要是在课内对教材而言,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那么阅读则 主要是课外的读书活动,是独立操作,自己去练习使用这一工具;因而,和课 内诵读一样,它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课外阅读的意义远不止此, 它在巩固和提高语言学习成果的同时,将更多地肩负起人文教育的使命课内, 课外相辅相成,才是完整健全的语文教育 中学的课内教育是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不可能保障学生兴趣、爱好和个 性的充分发展,在这里,学生尽情地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和文化滋养,而阅读过 程中学生的自我选择性又能保证其个性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自由 阅读才是一个人读书生涯的真正开始学生在其中广收博采, “移情化性” , “培本丰源” ,语文课的人文价值也因而得以实现江苏省特级教师、 “布点教学法”的创立者姚湘仁先生有一种理论叫“转 注说” ,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个全息性辗转相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 文章的时候,字与字、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篇章与篇章之间自动地互相注释, 互相参证,互相补充,互相发明,使他们对语言文字和各种理法的认识由模糊 到清晰,不断升华,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不断积累,语文能力便由此而得。
这一理论令人耳目一新,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发现了语文学习的内在机制——自 动转注,而这种机制只有在阅读行为中才能启动和运转,它所揭示的语言学习 的过程和规律,其实也是人文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种知 识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其文化素质、文化品格、 人格素养乃至整个精神世界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读书化智”是古人的遗训, “读书乃学习之母”是今人的共识,其中 道理勿庸赘言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古人云: “凡人有十年著紧工夫,声光气焰,断然不同 ”中外古今有大成就者莫不与 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背景有关,莫不是在小时候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相反地, 在学校厌书厌学的人,走向社会后极易染上其他恶习,轻者一生平庸无为,重 者则危害公众和社会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这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良 传 统近 20 年来,学校读书之风日薄,这种风气又渐染社会,致使众多心灵和 生命干枯,社会浮躁情绪弥漫,严重影响了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校担负着为国家民族培养和增殖“读书人口”的重任,现状如此,不能不令人忧心:长 此以往,我们的“渎书种子”是否会就此断绝? 读和写 以读为本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学习写作。
我国历来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古人这样描述二者的因果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火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 铜 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 ” “全不费力”自然是夸 张之语,但销铜和铸器之比是极为切当的 无独有偶.欧阳修在向人讲作文之道时也说: “无他术,惟勤读书 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 有 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这里,老师更是可有可无了语 文确像王力先生早就说过的“可以无师自通” ,尤其是作文,即使有老师在, 也要靠“自通” 有的同志对鲁迅先生 的话不太理解,作诗诘问: “暗中自摸索,何如步 随灯?”岂不知世上根本没有这样的灯别人的肉贴不到自己身上,别人的感 悟不等于自己的感悟,别人的摸索也代替不了自己的摸索, “步随灯”的结 果只能是跌进比“暗胡同”更难走出的“黑洞”朱光潜先生曾引用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解释过写作对读书的依从关 系:他说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是讲平日功夫、 “下笔如有神”是创作 中的灵感来议.即是说灵感是从读书功夫中出来的. ”是在潜意识中酝酿的 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
平时读书(也应包括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