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增稠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03KB
约3页
文档ID:410541711
增稠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_第1页
1/3

1 增稠剂分述 可以作为增稠剂的物质很多,从相对分子质量看有低分子增稠剂,也有高分子增稠剂;从功 能团来看有电解质类、醇类、酰胺类、羧酸类和酯类等等下面按化装品原料的分类方法对 增稠剂进展分类,表丨列出了目前使用的增稠剂1.1 低分子增稠剂1.1.1 无机盐类用无机盐来做增稠剂的体系一般是外表活性剂水溶液体系,最常用的无机盐增稠剂是氯化钠, 增稠效果明显外表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电解质的存在使胶束的缔合数增加,导致 球形胶束向棒状胶束转化,使运动阻力增大,从而使体系的黏稠度增加但当电解质过量时 会影响胶束构造,降低运动阻力,从而使体系黏稠度降低,这就是所说的“盐析〞因此电 解质参加量一般质量分数为1%-2%,而且和其他类型的增稠剂共同作用,使体系更加稳定1.1.2 脂肪醇、脂肪酸类脂肪醇、脂肪酸是带极性的有机物,有文章把它们看成为非离子外表活性剂,因为它们既有亲油基团,又有亲水基团少量的该类有机物的存在对外表活性剂的外表张力、omc及其他 性质有显著影响,其作用大小是随碳链加长而增大,一般来说呈线,陛变化关系其作用原理是脂肪醇、脂肪酸能插入(参 加)外表活性剂胶团,促进胶团的形成,同时由于该极性有机物与外表活性剂的分子间有强烈的互相作用(碳 氢链间的疏水作用加极性头间的氢键结合),使两分子在外表上定向排列得很严密,大大改 变了外表活性剂胶束性质,到达增稠的效果。

1.1.3 外表活性剂类1.1.3.1 烷醇酰胺类最常用的是椰油二乙醇酰胺烷醇酰胺能与电解质相容共同进展增稠并且能到达最正确效果 烷醇酰胺增稠的机理是与阴离子外表活性剂胶束互相作用,形成非牛顿流体各种不同的烷醇酰胺在 性能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单独使用与复配使用其效果也不同,有文章报道了不同烷醇酰胺的 增稠及泡沫性能近来报道烷醇酰胺制成化装品时有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的潜在危害烷醇 酰胺的杂质中有游离胺,它是亚硝胺的潜在来源目前个人护理品工业对是否在化装品中禁 用烷醇酰胺还没有官方意见1.1.3.2 醚类 在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为主活性物的配方中,一般仅用无机盐即能调成适宜的 黏度研究说明这是由于AES中含有未硫酸化的脂肪醇乙氧基化物,对外表活性剂溶液的增 稠作出了显著的奉献深化研究发现:对平均乙氧基化度约为3EO或10EO时起最正确作用 另外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的增稠效果与其产物中所含未反响的醇及同系物的分布宽窄有很大 关系同系物的分布较宽时产品增稠效果较差,愈是窄的同系物分布,可得到愈大的增稠效 果1.1.3.3 酯类最普通使用的增稠剂是酯类最近国外又报道了 PEG-8PPG-3二异硬脂酸酯、PEG-90二异硬 脂酸酯和PEG-8PPG-3二月桂酸酯。

这类增稠剂属于非离子增稠剂,主要用于外表活性剂水 溶液体系中这类增稠剂不容易水解,在宽的pH和温度范围内黏度稳定目前最常用的是 PEG-150二硬脂酸酯用来作为增稠剂的酯类,一般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因此具有一些高 分子化合物的性能增稠机理是由于在水相中形成三维水化网络,从而将外表活性剂胶束包 含进去造成的此类化合物除了在化装品中用作增稠剂外,还可以作为润肤剂和保湿剂1.1.3.4 氧化胺氧化胺是一种有极性的非离子外表活性剂,其特征表现为:在水溶液中,由于溶液的pH值 的不同,它显示出非离子性,也可以显示强离子性质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即pH大于或 等于 7 时,氧化胺在水溶液中以不电离的水化物存在,显示非离子性在酸性溶液中,它显 示弱的阳离子性,当溶液pH小于3时,氧化胺的阳离子性尤为明显,因此它可以在不同的 条件下与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和两性离子等外表活性剂很好配伍并显示协同效应氧化 胺是有效的增稠剂,当pH为时,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可使复配物黏度达,而烷基酰胺丙基二 甲基氧化胺可使复配物黏度达,后者参加食盐也不会降低黏度1.1.3.5 其他少数甜菜碱和皂类也能作增稠剂(见表 1),其增稠机理和其他小分子的作用类似,都是通过 与外表活性胶束互相作用到达增稠的效果。

皂类可用于棒状化装品中的增稠,甜菜碱主要用 于外表活性剂水体系中1.2 水溶性高分子增稠剂许多高分子增稠剂增稠的体系不受溶液的pH值或电解质浓度的影响另外,高分子增稠剂 需较少的量就能到达所需要的黏稠度,比方一个产品需要外表活性剂增稠剂如椰油二乙醇酰 胺的质量分数%,到达同样的效果仅需纤维素聚合物%即可大局部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 化装晶工业不但用来作增稠剂,而且用来作悬浮剂、分散剂和定型剂等1.2.1 纤维素类纤维素类在水基体系中是一类非常有效的增稠剂,广泛应用于化装品的各种领域纤维素是 天然有机物,它含有重复的葡萄糖苷单元,每个葡萄糖苷单元含有3个羟基,通过这些羟基 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衍生物纤维素类增稠剂通过水合膨胀的长链而增稠,纤维素增稠的体 系表现明显的假塑性流变形态使用量一般质量分数为1%左右1.2.2 聚丙烯酸类聚丙烯酸类增稠剂自 1953 年 Coodrich 公司将 Carbomer934 引入市场至今已有 40 年的历史 了,如今这系列增稠剂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见表1)聚丙烯酸类增稠剂的增稠机理有2 种, 即中和增稠与氢键结合增稠中和增稠是将酸性的聚丙烯酸类增稠剂中和,使其分子离子化 并沿着聚合物的主链产生负电荷,同性电荷之间的相斥促使分子伸直张开形成网状构造到达 增稠效果;氢键结合增稠是聚丙烯酸类增稠剂先与水结合形成水合分子,再与质量分数为 10%—20%的羟基给予体(如具有5 个或以上乙氧基的非离子外表活性剂)结合,使其卷曲的 分子在含水系统中解开形成网状构造到达增稠效果。

不同的pH值、不同的中和剂以及可溶 性盐的存在对该增稠体系的黏度有较大影响,pH值小于5时,pH值增大黏度升高;pH值 在5-10黏度几乎不变;但随着pH值继续升高,增稠效率又要下降一价离子只降低体系的 增稠效率,二价或三价离子不但能使体系变稀,而且当含量足够时会产生不溶性沉淀物1.2.3 天然胶及其改性物天然胶主要有胶原蛋白类和聚多糖类,但是作为增稠剂的天然胶主要是聚多糖类增稠机理 是通过聚多糖中糖单元含有3个羟基与水分子互相作用形成三维水化网络构造,从而到达增 稠的效果它们的水溶液的流变形态大局部是非牛顿流体,但也有些稀溶液的流变特性接近 牛顿流体它们的增稠效果一般与体系的pH值、温度、浓度和其他溶质的存在有较大关系, 这是一类非常有效的增稠剂,一般用量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