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讲先秦说理散文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7MB
约52页
文档ID:48685654
第四讲先秦说理散文_第1页
1/52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本章的重点是《孟子》和《庄子》 § 明确诸子散文总的文学特点和各家的不同 风格及文体特点 § 理清先秦说理散文体制逐步成熟的过程, 要结合作品体会 § 要求:能背诵一些重点篇目和名言警句 .先秦说理散文兴起的外部原因§ 私人讲学的风气:春秋后期礼乐崩坏,形成「士 」阶层他们设立私学,讲授学业,他们的言论 由弟子记录而成散文 § 养士风气盛行:各国诸侯争相罗致人才,诸子提 出政治主张,纷纷著书立说,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 客观因素:复杂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用诗歌 形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散文体盛行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语录体、韵散结合体 §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 § 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一、语录体韵散结合体 § (一)语录体——《论语》: § 1、孔子生平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任鲁国司寇 ,后周游列国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 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 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

自汉以后 ,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 治思想,影响极大 § 2、《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 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孔 门后学辑录而成的,成书于战国初年《论语》是语录体 散文的典范之作,书中对话说理的形式已具有说理文的一 些文体特征《论语》短小简约,还没构成单篇的、形式 完整的篇章§ 3、《论语》的文学价值表现在: § (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 § (二)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富 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传于后世,许多成 为格言、成语; § (三)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 强,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 感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分析: § 本篇中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有动作 ,首尾圆合,基本上具备了篇章的规模 § 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形象、性格也比较鲜 明孔子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子路的 率直,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小心谨慎, 曾皙的从容不迫,高雅清华,深不可测, 都各具特色§ 为什么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一“哂”,而对曾 皙的回答“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打个比方,子路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莽 张飞,曾皙就像庞统。

能在处世之间,最 忙乱当中,同时应付几件事情,这就要有 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 夫§ 孔子和其它三位同学讨论的时候,曾皙在 旁边悠闲的鼓瑟当孔子点到他时,他从 容不迫的弹完这支曲子,站起来回答从 这一段描写看出,别人讨论时,表面上曾 皙在搞他的音乐,实际上大家谈的内容他 都听到了,这是很高的修养曾皙回答的 一番话描绘了一幅“春暖图”,这跟“志”有什 么关系呢?孔子为什么赞成曾皙的话? §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就 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 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 ,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 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 那个理想 §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 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但总离不 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 ……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 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 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中了孔子 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 § (二)韵散结合体——《老子》 § 1、老子生平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 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人。

是我 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老 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学多 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 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 §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 学思想《老子》一书主要是老子自撰,是一部以韵文为 主、韵散结合的语录体著作§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 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表现在 :(一)《老子》一书包含有作者强烈的 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二)全书 常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玄妙的哲理采用 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 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如哲理 诗一般《老子》中的一些韵散结合体语录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章1 )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章 58)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64)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 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章81)二、对话体和寓言体: §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 成熟 § 战国中期的《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孟 子》中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 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 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 同时代的《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 论体过渡的迹象 § 《墨子》中的《尚贤》、《尚同》、《兼 爱》、《非攻》等,都有一个标题概括文 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墨子 》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 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 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 录的简单的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 § 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已形成 § 《庄子》的许多篇章多以数则构思奇妙的 寓言结构而成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 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 ,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 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他 们的文章往往是长篇大论,有标题,论点 明确,中心突出,论证严密注意谋篇布局 ,结构浑然一体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 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孟子和《孟子》 一书 § 二、《孟子》的艺术 特征§ 孟子故里 中国邹城 一、孟子和《孟子》一书:§ 1、孟子的生平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 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继 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2、《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学说 ,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是《论语》之后儒 家的重要著作《孟子》是通过对话展开论辩的 说理文章,比《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有 较强的文学性二、《孟子》的艺术特征:§ 1、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 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 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 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 的形象性§ 2、气势浩然的文风孟子曾自谓“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指人的正气,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精神和气质故其发而为文,气势充沛, 词锋逼人,极富阳刚之美在先秦诸子之 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 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

文章气势浩然,感 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 此外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 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 3、《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 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 朗而爽快表现出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 是成熟的标准书面语《孟子》散文气盛 而词壮的语言风格,历来倍受称道它在 后世散文家的心目中被尊崇为典范之作 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韩愈的散文深受 《孟子》散文的影响《齐桓晋文之事章》 §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他 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政 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说 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他 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具 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 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响 ,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他 的辩才§ 孟子的论辩技巧很高,善于把握对方的心 理和论辩的主动权,总是居于有利的地位 ,按照自己的意图,层层进逼,步步深入 ,将对方引入自己设置好的“口袋”和“埋伏 圈”,最后只好就范为此,他在论辩中, 往往采取迂回包抄引人入谷的策略,欲擒 故纵,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具体 说,本文的论辩思路是:§ 齐宣王的兴趣在“霸道”,而孟子要向他宣讲 “王道” 孟子巧妙的岔开,顺便提出“ 王道”的话题,齐王愿听 孟子举以羊易 牛的例子,肯定齐王有行王道之心,以满 足齐王的虚荣心 小大之辨,又否认 了齐王能行王道,牵着齐王的鼻子走 当齐王难堪时又肯定他有仁爱之心,又满 足了齐王的虚荣心,使他继续对王道感兴 趣 孟子岔开话题,§ 采用迂回包抄的策略,引导齐王上钩 打比方以提出“不为与不能”的话题,引导齐 王发问 打比方说明什么是“不为”与“不 能”,顺势指出齐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 非“不能” 从正面说明行王道的基础是 要有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之心 乘势 逼问齐王的大欲 齐王不好说,孟子替 他说出来,实际上是树立批驳的靶子§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步指 出行霸道“后必有灾”,引起齐王的警觉,愿 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设置陷阱, 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王肯定楚人 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可以敌大,寡 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的道理 ,终于 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面向齐王宣讲 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体做法以及要 达到的效果。

§ 文章虽然是对话体,但论点(行王道)鲜 明,论据(大量的例子、比喻)充分,论 证过程完整有时从正面立论,有时从反 面反驳全文基本上是先提出论题,经过 层层论证后,最后解决问题符合政论文 的一般思路和形式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 一、庄子和《庄子》 一书 § 二、《庄子》的艺术 特征 § 三、《庄子》的地位 和对后世的影响一、庄子和《庄子》一书: § 1、庄子的生平 § 庄氏, (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 说子沐),楚庄王之后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 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也有说是安徽亳州蒙城人)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 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 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 2、《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 派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先秦 说理散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 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相传是庄子自撰,“ 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为庄子门人及后学所 著。

其最中心的哲学思想就是对“道”的体认,讲究 自然、无为二、《庄子》的艺术特征:§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一书大 多是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 ”、“寓言” 卮言§ 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一说是矛 盾之言),这种言语层出不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