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地区金矿成因类型及成矿潜力分析包存义许国武李玉春高永旺(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西宁#!$$!%)摘要: 大场金矿产于古特提斯洋陆缘盆地三叠纪浅海—半深海相泥砂质复理石建造中, 该区不同比例尺的地球化学异常重现性好, 且比例尺越大异常强度越大, 已发现的金矿体数量多、 分布广, 规模大, 与土壤异常的高值区基本吻合, 沿走向延伸 稳定, 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 地球化学特征、 围岩蚀变均显示了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特点 通过对该区已掌握资料的分析研 究认为: 该区成矿地质条件有利, 具有寻找大型至特大型金矿床的潜力关键词: 大场 金矿床 成因类型 成矿潜力! 矿区地质背景大 场 岩 金 矿 区 位 于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松 潘—甘孜印支褶皱系北巴颜喀拉山冒地槽 褶皱带按板块理论划分应属于塔柴板段 和羌塘板段碰撞缝合带的巴颜喀拉前陆盆 地北缘断褶带( 图!) 区内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和少量下二叠统布青山群巴颜喀拉山群 为一套浅海—半深海相泥砂质复理建造, 自下而上由砂岩—泥岩( 已变质成板岩) — 砂岩构成,反映了由海进到海退的沉积旋回 下二叠统布青山群, 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 岩性以中基性火 山岩、 碎屑岩和碳酸盐为主。
区域构造以印支期变形为主体,断裂褶皱发育,褶皱构造总体上为一大型的扎 陵湖复式背斜,核部由二叠系地垒状断块 组成,在其两翼三叠纪地层中发育有复杂 的塑性揉皱构造矿区北部为甘德—玛多深大断裂,在大场地区有一系列与之平行!、 全新统;“、 上更新统;#、 中更新统;$、 下更新统;%、 第三系;0, 均值:?:,=-/>0,浓度分带明显, 且异常尚未完全封闭, 经对该异常初步检查, 发 现含金破碎蚀变带三条,圈定金矿体两条,初步认为系矿致异 地球化学异常!常 !“# # $ !%万区域化探异常该区众多元素表现为低、 极低背景分布,!“、#$、!%、!*+#:%;=+$?@2/69, 二是)#’:((’?@ 2/69很显然, 与金( 锑) 成矿有关的流体是由67( %2/69% 8(7体系的流体不混溶作用和冷却作用形成的流体不混溶作用 发生于(<,经流体不混溶作用分离出的67(%8(7流体和2/69 %8(7流体是主要的金成矿流体其后, 随着大气降水的不 断加入, 流体逐渐被冷却, 温度和盐度逐步下降, 锑( 金) 淀积成 矿 矿石的石英和地层岩石的氢、 氧、 碳同位素测定和反演 计算表明, 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变质水, 碳主要 来自于围岩。
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 显示出由深源变质热液向 浅源大气降水演化的趋势 平均值为)*+&;(;;($=C5 D ($#C5 为);+;;;;:);+;’(), 平均 值 为);+;=;$;($*C5 D ($#C5 为)*, 是 典 型的异常铅 在E/“?A/F等()’**) 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上, 上述数 据均位于地幔和造山带演化线之间且靠近造山带演化线的一侧 集中分布显然, 造山过程中的多次构造热事件, 是使放射性成 因铅(($,C5、($=C5和($*C5) 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可以认为大场矿床是在区域印支造山过程的晚期,发生在会聚板块北部边缘的!3%45成矿作用的产 物碰撞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热增温, 驱动变质水( 地层变质 脱水) 沿大断裂迁移, 途中不断萃取成矿物质, 包括碳、 硫、 金锑砷等, 在区域隆升过程中不断有大气降水的掺入, 从而形成富含变是与金锑成矿关系最密切的热液蚀变,很显然,大场矿床的 !3%45矿化与这一水热事件有关,这一水热事件的!“#$%!“&’年龄!“青海国土经略 & D ($$&学 术 园 地成矿物质的!“# $%&!’$(#“流体。
在造山过程的晚期, 甘德—玛多断裂发生右行逆冲, 其南盘的地层被牵引褶皱, 在褶皱轴部及 两翼形成一套断裂$裂隙系统,当富含成矿物质的!“# $%&!’$ (#“流体进入这些断裂$裂隙系统后, 首先与围岩响应, 形成黄铁绢英岩, 随着流体被冷却, 在#)*+#,-.时, 流体不混溶作用分离出成矿流体, 并在这些断裂$裂隙系统中淀积出金和金锑矿体成矿流体属于中温、低盐度的(#“$%&!’$!“#/!(0/%#体系 上 述 特 征 表 明 这 里 的 金 成 矿 与 上 述 造 山 过 程 有 密 切 的 时 空 联 系, 具典型的造山型特点, 矿床( 体) 又均产于大型剪切带的断裂破碎带内,反映了晚印支运动长期的构造活动和多源成矿热液 改造的特征综上矿床基本特征和控矿机理,矿床的形成严格受地层和床规模尚未查明, 所有金矿体两端均未圈闭, 矿体规模不清, 通过进一步工作矿体规模可望继续扩大矿区除12、11、1-、1*、#,号矿体作了大间距( 一般)#2+*024)或单工程钻孔控制外, 其余矿体均未作深部验证, 矿体深部变化 特征不清楚已施工的钻探工程均不同程度地见矿因此, 矿区 开展深部找矿的远景可观。
由于历年来地质找矿工作投资力度的严重不足,工作量有限, 矿区内对圈定的土壤异常多数地段未作检查, 且大部分土壤异常沿走向多未封闭, 致使历年工作不系统, 相应的综合研究工作也有所滞后如进一步加强全区综合研究,合理圈定找矿靶区, 通过对土壤异常的进一步追索和验证, 将会发现新的矿体加给陇洼矿区成矿潜力加 给 陇 洼 矿 区 圈 定 金 矿 体11 条 ,控 制 的 主 矿 体 长 度 近 达)34, 但矿体控制程度较低, 地表工程间距1*2+6224, 深部未 作 验证, 两端未圈闭矿体沿走向及倾向的远景未查明构造活动的控制等特征初步认为,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潜力分析大场地区沿甘德—玛多深大断裂控矿构造带已发现有较多!矿区圈定了一大批土壤异常,目前检查验证了的土壤异常只占其1 5 0, 矿体与异常基本吻合, 尚有) 5 0 土壤异常有待查证, 找矿潜力巨大另外, 加给陇洼金矿和大场金矿处于同一成矿带上, 两矿床 相距约1634, 其间仍有1 5 -万水系异常分布, 找矿空间较好结论大场地区从加给陇洼至错尼一线,沿甘德—玛多深大断裂的矿床、 点, 这些矿床、 点与异常非常吻合, 形成了从加给陇洼至错尼长约1)234的金锑成矿带, 且沿此带砂金分布普遍, 与岩金 关系密切, 具备寻找大型或超大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
!“#区域成矿潜力综上所述, 大场金锑成矿带处于巴颜喀拉海盆向北俯冲( 韧 性剪切) 并继而与东昆仑块体斜向碰撞( 形成转换挤压带) 的接 合部位,与甘德—玛多深大断裂基本平行的次级断裂从加给陇洼至错尼断续分布全区此类构造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淀积, 提南侧, 圈定了一大批以78、9:元素为主的1 5 -万水系组合异常, 发现了加给陇洼、 大场中大型金矿、 大东沟金矿点、 盖寺由池金矿 供了路径和场所从地质背景来看, 区内含矿地层均为三叠系中 点、 龙然加阁锑矿化点、 错尼金矿点等, 成矿事实显著, 且围绕这些原生的矿床、 矿点, 其下游多有砂金矿分布这些水系异常、 矿 床、 矿点呈北西向线型分布, 与区域主断裂构造一致矿体受地层、 断裂构造及后期褶皱构造综合控制, 规模一般比较宏大, 长巴颜喀拉山群的砂板岩地层( 见图1) , 即巴颜喀拉海盆近侧的东昆仑含金建造, 是金、 锑聚集成矿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其次, 从矿与异常的关系来看,1 5 #2万水系异常经1 5 -万水系加密后重现性较好, 缩小了找矿靶区, 对部分1 5 -万水系异常经查证或初步检 查后发现了矿床、 矿点或矿化信息, 矿与异常非常吻合。
但目前 多数异常尚未检查, 异常的找矿规模不清, 若对大场以东的阿棚 鄂里、 盖寺由池、 琼走、 龙然加阁及错尼地区的所有异常进行检查, 将会扩大整个成矿带的找矿规模再次, 大场矿区以东大东度一般几百米至)34以上, 厚度、 品位比较稳定 矿床成因类型属造山带构造破碎蚀变岩型因此, 有了含矿地层的物质基础、 有利的构造空间环境、 洋 5 海盆俯冲—碰撞的地热增温及变质热液( 水) 的形成, 造就了本区有利的成矿远景区域, 找矿潜力巨大,具有寻找大型或超大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 沟金矿点, 盖寺由池金矿( 化) 点及错尼金矿未作进一步普查, 矿 参 考 文 献张德全等!东昆仑地区综合找矿测与突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 资源研究所!“##“,$点前景不明, 进一步工作的空间巨大 !“$大场矿区成矿潜力大场金矿区经前期普查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 但矿!!青海国土经略 ) 5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