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重点归纳(第1至29课)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 旧石器时代 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代表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蓝田人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用火2 新石器时代 含义:距今约1万年前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3 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1)原始人群:(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部落联盟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二 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时期:三皇五帝,禅让制 (2)国家: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三 商和西周 1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文化:甲骨文政治:内外服制经济:青铜器造型雄伟 2 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2)政治: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3)分封制:含义:周王将王畿之外的地区,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等级森严,层层分封诸侯义务:朝觐,随王出征,交纳贡赋,镇守疆土诸侯权力:世袭统治权,建立军队,设置官员,征收赋税,再分封评价: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开发了边远地区,但诸侯在自己封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分裂割据4) 宗法制 :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财富和权力分配矛盾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 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1)实行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名义上归周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随意买卖2)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等工具,青铜农具极少3)青铜铸造业发达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 诸侯争霸 原因: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诸侯国势力扩张,企图确立霸权地位 表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 华夏认同:中原各国因为经济文化较先进,所以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法家思想出现2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制度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三 孔子和老子1 孔子的思想: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内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意为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老子的思想:将天地万物的本原归结为道 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四:百家争鸣:1 背景: 社会大变革,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奴隶主贵族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2 派别: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墨子是墨家创始人,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君主专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3 百家争鸣的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 秦的统一1 条件: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局面民族交融加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2 过程:灭六国,建立秦朝,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3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2)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3) 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免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4 意义: (1)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3)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4)秦朝确立的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 文景之治: (1)背景: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2)措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表现: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2 政治制度: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二 :西汉的强盛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由皇帝掌控的内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设刺史,负责对官员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 开拓疆域(1)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2)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3)北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并设郡管辖3 两汉的文化史学: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撰写《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医学和科技成就:《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 江南的开发原因: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社会矛盾尖锐民族融合加强措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穿汉族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评价: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融合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 隋朝兴亡 1 隋朝的建设: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2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大兴土木,征伐高句丽,严重破坏了生产,激化了阶级矛盾618年,隋朝灭亡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 贞观之治原因: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2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贞观年间,反击厥,俘获厥可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2)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3)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4)册封回纥首领封东北的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3 安史之乱:背景:开元年间,边境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经过: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后被唐平定影响:使唐军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4 黄巢起义:由于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剧,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875年,黄巢起义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 选官制度1 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创立,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门第,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 科举制: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创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影响: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社会下层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束缚了人们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二:三省六部制内容: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政务特点:相权三分,互相制约影响:(1)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
2)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有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三:赋税制度1 唐初租庸调制:前提:均田制的推行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 两税法: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锐减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内容: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特征: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资产评价:(1)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 (2)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 儒学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3)隋朝: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思想4)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2 佛教的发展与挫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逐渐吸收儒、道的精髓,渐趋本土化。
(2)反佛灭佛:南朝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四次灭佛二 文学艺术(1) 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2) 唐朝诗歌:李白和杜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3) 书法: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隋唐时期:颜真卿和柳公权最为有名4) 绘画: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5) 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三 科技1数学: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4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