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重大改革回眸一 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背景(必然性):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1.部落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2.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根本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直接目的: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措施:经济领域:1.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政治领域:3.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打击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特别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4.改革国家权力机构:①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②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③新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性质: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评价:1.积极性:①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雅典城邦的发展②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2.局限性:①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②财产对公民参政议政的限制③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指导思想:中庸之道——坚持对贵族和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特点: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2.折中性——梭伦的“中庸”原则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附: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②设立五百人会议:比例代表制选举法、抽签选举、任期制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方法二 商鞅变法背景: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内容:1.经济上: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③统一度量衡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4.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体评价: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危机严重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3、民族大融合趋势;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4、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设巧计迁都洛阳: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④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影响: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②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④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性质: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四 王安石变法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时间: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措施:1.理财(富国):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②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④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⑤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2.军事(强兵):①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3.教育: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太学; ③惟才用人(选官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启示与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是艰辛的,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充满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有坚定的信念,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五 欧洲宗教改革一、背景1、根本: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内容见书本)2、直接: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层不满3、导火索:教会兜售“赎罪劵”4、火药桶: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5、前奏:“异端”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二、目的:建立适合资产阶级和民族国家需要的“廉俭教会”或“民族教会”三、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