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清小说神授法宝模式及其印度文化渊源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59KB
约8页
文档ID:308293779
明清小说神授法宝模式及其印度文化渊源_第1页
1/8

明清小说神授法宝模式及其印度文化渊源 刘卫英 内容提要 明清神魔与历史演义小说中,神仙传授法宝、兵器,是神仙介入凡俗世事的具体体现神授宝物”有三种方式;师徒关系多呈现“性别同性对应”;“箭垛人物”王禅老祖的异名、居所变化,是故事口头广泛流传痕迹宝物功能限度、宝物互制互克和使用禁忌,也被广泛关注神授宝物”母题,来自印度古代史诗的母题,经由佛经文学传译进入中土其偏重在神奇兵器的神仙授予,与道教影响的“天书神授”有关在明清小说中呈现互动互补的审美形态关键词 明清小说神授宝物 宝物母题 佛经故事 中印比较 关于明清小说中的宝物崇拜描写,历来是关注者多,而系统深入的研究不足,其中一个颇有中外文化交流意趣的分支,即神授宝物的模式,值得进行初步的描述和分析一、神授宝物的施授者及承领对象明清神魔与历史演义小说中,神道授法宝、兵器,本是神仙介入凡俗世事的一种惯常方式,也往往是正面英雄人物神奇武勇来源、成因的一个有说服力的交代,其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首先,宝物的施授者可能是天地之间最具有权威身份的玉皇大帝、佛祖、观世音等《西游记》中孙悟空就蒙观音授予救命毫毛又如邓志谟《铁树记》第九回“玉帝差女童献剑,许旌阳一次斩蛟”即写,太白金星发现下界孽龙为害,奏告玉帝,并称许逊原是玉洞真仙降世,于是敕差天使赐给许逊斩妖神剑二口。

接下来这神遣女童授剑的场面非常具有戏剧性:“却说真君一日在柏林中游玩,忽有女童二人,各持一剑来献,真君曰:‘此剑将作何用?’女童曰:‘昔者越有欧冶能造宝剑,取茨石之金,烈鼎山之火,锻炼三年,造成此剑,腾腾杀气,闪闪毫光今见先生济物利民,特将相赠,除人间之患难,戡天下之妖邪’真君遂拜而受之如果从施授神奇宝物者的角度来说,上界玉帝亲自差遣施授,当是最高规格的了这说明接受者所承担的使命是多么重大而庄严,具体、迫切而针对性强第二类施授者则属于仅次于玉皇大帝的其他天神如《万花楼演义》第二十二至二十三回写狄青和石玉受到白色巨人的袭击,他们追随相斗,那人突然祥云飞升自称是北极玄天真武上帝,解释说是自己部下神将思凡,流入西夏扰侵宋朝,接着他郑重授给狄青两桩法宝:“此宝名‘人面金牌’,如遇西夏交兵,急难之际,将此宝盖于脸上,发念‘无量寿佛’,自然敌人七窍流血归原了;此宝虽小小葫芦,内藏七星箭三枝,如逢劲敌,危败之时,发出一箭,其快捷如风,敌当授首今赠汝二宝,是汝一升建立功劳,安民保国,尽此二物,须谨细收藏,勿得轻亵倘成功后,二宝仍要生还第三类施授者的身份则往往是接受者的神仙师傅这种情形占施受者关系属性的绝大部分,显示了凡世英雄的仙界渊源。

当然有的也没有作更为具体明确的交代,如《杨家将演义》(《北宋志传》)第三十五回写穆柯寨寨主穆桂英小名穆金花:“曾遇神授三口飞刀,百发百中后来她果然用飞刀在阵上斩了铁头太岁,如此简略地提及其师承为“神”,也不会令人怀疑女英雄的绝技与神奇宝物的来源最后一类则是偶然机遇、情境之下的施宝受宝在这种情形下,宝物的施授者身份当然也是不同凡俗的世外仙师,却与承领者并无师徒关系,即施宝者并非受宝者的仙师,而纯系仙真们见义勇为的一次“利他行为”《英烈传》第七十九回写刀斯郎、郎斯理二将给梁王助战,模仿田单“火牛阵”以大象百只尾灌烟硝硫磺,身上带了利刃而明兵这里,正赶上铁冠道人和张三丰将渡西海,途中恰巧见到明兵将要遭受刀火之灾,就叮嘱明兵预先掘下土坑,并当即赠送宝物:“一条如纸如网的一件东西来,约有三五寸阔”,说若见畜类横行,便将此物从空罩去,届时,果然“这件小小东西不上半尺,谁知满坑把人畜陷定,那象缚住的一般,不能转动一步”二、关于神授宝贝具体方式的文学表现对众多小说同类描写进行综览统观,可以看出,从“神授宝物”的方式来看,通常至少有三种方式组成了许多小说的叙事结构其一,是兵器化为妖怪引得英雄将其收服,如西湖居士李雨堂《万花楼演义》第二十三回写,一个雪亮的白人引石玉交战,白怪且退且走,败倒后化为三尖枪柄,这自然成了英雄石玉得心应手的兵器。

可巧,随后鬼谷子又出现了,他主动要收石玉为徒上峨嵋山,授其枪法于是“天授兵器”又与“仙师寻贤徒”母题联系起来兵器化妖引出得主,妖化兵器又构成了英雄学艺的需要,仙师收贤徒遂有了一个必要的前提其二,是仙师先收下贤徒,在弟子即将下山之时授给宝器如《混唐后传》第四回写云梦山鬼谷老祖在薛丁山下山救父临行时赠九枝神箭来对付辽人的九口飞刀,雌雄宝剑二把、钢刀一把,藏身时临时应用,还授给他丈二神枪一条而他下山途中偶遇一妖怪,揪住后现出本相,是一匹马,就成了他的坐骑这种“临别授宝”模式,体现了超人英雄所以为此的双重禀赋,即“人神”或曰“人仙”结合角色性质与双重人格构成其三,是神仙预料某人要有灾祸降临,特意派人(或亲自)送宝贝来解困救厄,如《说唐三传》第二十五回写王禅老祖知道大徒弟窦一虎有飞钹之难,让二徒弟下山相救,出发前赠钻天帽、入地鞋,“那钻天帽乃王母娘娘瑶池中真宝贝,戴在头上,便会腾云随风,可入天门,朝拜诸天日月星宿那入地鞋,乃是南极仙翁宝贝,穿在足下能入地中,可到森罗宝殿,十殿阎君前来迎你……”《说唐三传》第五十六回写王禅知大徒弟窦一虎有火难,就借了北海水,拿着珊瑚瓶来救难当然也有的不授宝贝,而只是教授方法,如《说唐三传》第五十二回写丁山持樊梨花求救书来求王敖,老祖看信后只是教了其破阵路径,还说“你妻子怀中自有至宝,立破金光阵”(已预料要在阵上分娩)。

最有意思的是《说岳全传》第七十六回还把这描写延展到了仙师徒弟的儿子及别人身上,说是牛皋追击番将遇见师父,慌忙下拜问为何前来,鲍方祖称:“你儿子有难,我有丹药一颗付汝,可半服半敷,救他性命再有一颗,可救何凤性命你一路去,倘有妖人用宝伤人,你只将‘穿云箭’射去,便可破得可见仙师的帮助该是多么及时,指导是多么具体!宝物的授受,离不开特定的师承关系,请看小说中仙师与凡徒的师承、授宝(或天书)(表1)[1]表1序号仙师徒弟或受宝者收徒方式所传范围及所获赠宝1擎天圣母杨宗保夜入圣母庙天书2神穆桂英曾遇三口飞刀3擎天圣母杨宗保打猎时入其庙仙丹、兵书4神女木桂英曾遇神箭飞刀5云梦山水帘洞鬼谷仙师孙膑投师白猿转授天书、八门遁法、六甲灵文,聚神镜、避灾木盒6神女娘娘杨么梦中传艺赠枣、九尺大棍,使十八位将军教授武艺7碧云山鲍方祖师牛皋被赶,情愿出家穿云箭、破浪履、两丸丹药8谢映登马赛飞  9九天玄女薛仁贵入地穴遇一龙二虎九牛之力、白虎鞭、震天弓、穿云箭、水火袍、无字天书10云梦山王敖老祖薛丁山丁山被误射,遣黑虎驮回救活枪法11云梦山鬼谷老祖薛丁山丁山被误射、化虎衔走救活九枝神箭、雌雄宝剑、钢刀、丈二神枪12云梦山水帘洞王敖老祖薛丁山解救留在洞中太岁盔、索子天王甲、利水云鞋、方天画戟、昆仑剑、玄武鞭、朱雀袍、宝雕弓、穿云箭13桃花圣母薛金莲 兵法14武当圣母娘娘陈金定  15九龙山连环洞黄花圣母窦仙童 仙法、捆仙绳16黎山老母樊梨花摄去八年仙法、诛妖剑、打仙鞭、混元棋盘、分身灵符、乾坤圈17双龙山莲花洞王禅老祖窦一虎 地行术18双龙山莲花洞王禅老祖秦汉三岁时路过收钻天帽、入地鞋、狼牙棒、灵符19金刁(刀)圣母刁月娥幼时遇到兵法、摄魂铃20金刁圣母盛兰英 刀法、宝圈四肢酥21五龙山龙王之五女花叔赖番邦偶遇神鞭、火眼金莺22西番莲花洞魔张祖师薛驴头出生救来,学艺十八年枪法、飞锉23鸡爪山谢应登祈巧云梦中传授天书、呼风唤雨、驾雾蹈云法24谢应登罗灿预埋石盒帮助石盒中雌雄两口宝剑25万花谷王禅呼延庆七岁从师武艺、天书、锦囊26仙姑赵文姬梦示姻缘传授兵法27黄毛山熊仙夫妇祝素娟 授珊瑚宝塔28王禅狄青水难中救出武艺、兵书、人面金牌29庐山圣母赛花公主十二岁收为徒八宝(镇阳珠等)、武略30花山老祖新罗国牙里波拜为师 31终南山金针洞云中子段红玉八岁从师灵符法术、红绒套索32金刀圣母王怀女 小黄旗(出虎豹豺狼)33峨嵋鬼谷子狄青水难中救出兵书、子母钱,北极玄天真武赠人面金牌及七星箭34云梦山王禅老祖金台猛虎驮来山上锦囊、兵书、轩辕镜我们可从表中寻绎出某些有意味的观念和表现规律,其存在于小说文本神秘崇拜的深层内在肌理中。

1.明清小说中师徒之间多具有“性别同性对应”现象,即男弟子多追随男性仙师,如王禅老祖(鬼谷);女弟子几乎都厕身圣母门下只有个别情况下才有异性师父的现象,如祈巧云之于谢应登、杨宗保之于擎天圣母,但这毕竟是带随机性的授受天书,较为短暂,是宽泛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所授天书也是指导性的在男女交往受到诸多限制的古代社会,异性师徒有诸多不便,像李贽、袁枚那样招收女弟子的要顶住很大社会压力,所以小说尽量避免2.明清小说作者力求不同文本中同一人物其仙师的一致性,其中“箭垛人物”[2]即出现较多的仙师是王禅老祖,王禅即鬼谷子,又名王敖异名,可能是口头传播中形成的音近互通现象,口耳相沿难免讹误老祖的居所可以有变化,或双龙山莲花洞,或云梦山水帘洞,或峨嵋等,空间有别,但人物身份则一,这也是口头广泛流传的痕迹,不同背景的作家对于地理与神话传说中的名胜理解有差别于是“鬼谷子崇拜”就造成了他是小说中众多英雄人物的仙师,尤其是历史演义中正派的主要英雄像孙膑、薛丁山、窦一虎、秦汉、呼延庆、狄青、金台等,多出自其门下3.凡世门徒得入仙师门墙,多为幼年拜师,在深山洞中修炼武艺修炼过程,明清小说中的通常都是省略的,而总忘不了描写高徒下山之时,仙师往往在临别一刻慷慨地赠送宝贝,这似乎说明仙洞仙师那里不仅是高徒们修炼的空间所在,也是法宝最初炼制的场所。

甚至有的法宝在受损、失效后,还要回炉重新炼制4.“一师授多徒”现象表明,名师体现了众多小说家强调正统、崇拜名牌的趋向这其实就是社会心理学理论讲的“光环效应”,也是小说作者、编撰者创作心理上所体现的“趋同效应”众多门徒争相倚傍名师,既表明仙师名流的品牌效应,又昭示出作者有意识地强调正派英雄的武艺宝贝来自权威性的仙师,必定要将笔下的英雄列入其门墙,避免像那些反派人物男男女女那样总是出自杂七杂八、古里古怪的师门而来自于这些仙洞的宝贝,一般来说也是性能好,不易损坏其实这不外乎一种传统政治文化中讲究门第、等级品位之深层心理的文学奇特表现三、宝物神授的佛经来源及明清小说的审美重铸印度民间风俗中有重视神物的风气早自古代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就多处出现了宝物神授的情节《摩诃婆罗多》写火神阿耆尼求助阿周纳和黑天,请求水神伐楼拿送给阿周纳一张甘狄拨神弓,两个取之不尽的箭袋和一辆战车,送给黑天一个百发百中的铁饼和一个大杵天神之王因陀罗则以神奇兵器酬答馈赠,送给迦尔纳神奇的飞镖,可以击中仙凡各类对手,但是只能使用一次而祈求湿婆恩典的胜车王,则也得到了神奇武器这些神奇的宝物都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效用[3]。

印度著名学者苏克坦卡尔《论〈摩诃婆罗多〉的意义》一文注意到史诗写阿周纳天庭游历所受到的款待,因陀罗还传授他神奇的法宝的秘诀,并且从阿周纳的头号敌手迦尔纳那里,讨去了盔甲和耳环这一使其不可战胜的宝物,进一步指出《摩诃婆罗多》:“还叙述了战士们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