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撞与调适:中法高校合作交流的跨文化现象及思考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3.70KB
约19页
文档ID:293746324
撞与调适:中法高校合作交流的跨文化现象及思考_第1页
1/19

    撞与调适中法高校合作交流的“跨文化”现象及思考    刘天乔 张瑾Summary:在中法高校合作交流过程中,由于两国文化、制度以及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差异,“跨文化”问题一直是师生交流时面临的关键问题,因“跨文化”产生的现象务必引起高度关注中法双方需要秉承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和强烈与紧迫的沟通意愿,通过不断交流和相互学习,共同致力于调适双方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寻求最大程度的共性,促进中法高校合作交流的健康发展Key:中法高校合作交流;跨文化现象;碰撞;调适:G42    :A    :1003-854X(2021)12-0134-07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之一,促进高校之间的国际合作交流也因之成为各国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由于每个国家文化、制度及交流人员的心理等各方面的差异,在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跨文化”的问题,成为长期以来研究中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学者高度关注的焦点如何科学消除国际合作中的“文化隔膜”,进而更加顺利地进行跨文化对话,共建学术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教师间的跨文化沟通(一)合作筹备阶段在中国和法国高校教师或行政人员进行互访之前,准备工作必不可少,但有时由于中法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合作筹备者在某些方面的观点不同,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沟通的效率。

比如,时间观念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中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觉得自己根深蒂固的时间观念和自己对时间使用的方式是理所当然的,并由此推断其他人也是如此以武汉大学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合作过程为例武大和巴黎七大计划2018年5月在武汉大学举办 “中法天空意象”国际研讨会,从2017年开始,巴黎第七大学文学系贝纳黛特·布黎谷教授便开始积极地与中方老师联系,希望能尽早确定一个详细计划,包括研讨会的具体时间、地点、出席人物以及每个人即将发言的主题等细节,并在之后的一年里依此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但是中方教师并不习惯制定距离当时较长时间的远期计划,因为他们习惯“顺其自然”,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因而不能在提前一年的情况下将细节定下来,他们主张先将大致计划提出,双边各自分配工作,并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逐步应对随时可能产生的变化因为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里,这种方式对未来工作安排的灵活性更高中法双方对于计划的态度,反映出中国文化环形时间观和法国文化线性时间观之间的差别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人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分析了各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并对它们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从而提出了某些关于“时间”的理论,他认为不同文化中使用时间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

单向时间习惯是指将时间视为线形,就如一种可以被分段的实体,把时间分成若干段,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这就是大多数法国人的时间习惯和行事方式而多向时间习惯则把时间看作一个整体,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同时做多件事的习惯前者比较严谨,将日程、期限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倾向于严格按计划行事后者则更加讲究时间运用上的灵活性,主张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计划①,中国人就是如此彼此只有观念差异,并无优劣之分虽然中法之间存在着时间观念的差异,但因为双方始终秉持着求同存异的积极沟通态度,所以最终在提前列定工作计划这一方面,贝纳黛特·布黎谷教授逐步理解了中方的做法,并做出了让步在之后與武汉大学的合作中,她不再强调提前制定详细计划的必要性,因为她已充分了解到中方在合作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时间文化特点,知道提前一年甚至半年与中方制定具体安排的可能性较小,并对此表示理解,彼此之间再也没有对这个问题产生过分歧,合作越来越顺畅二)外事接待阶段沟通问题不只是发生在不了解对方文化的情况下,有时双方都接触过对方文化,却仍然会发生分歧,在外事接待方面尤其容易出现这类问题例如,在通常情况下,按照中国自己的传统礼节,有朋自远方来,谈完公事以后,会为对方安排宴请。

但有一次法国洛林大学的副校长卡尔·汤布来武汉大学访问,由于中方教师事先了解到法方的行程安排十分紧凑,访问完武大之后还有下一个目的地,而法方教师向来讲究工作的高效率,便没有安排宴请而卡尔·汤布由于之前与中方高校有过合作,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接待客人方式较为了解,便以为中方会安排晚宴,并做好了出席晚宴的准备当卡尔·汤布率团来到武大参加完访问活动以后,双方才意识到自己对对方的行为做出了不一致的预测这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应充分考虑细节从沟通的角度来讲,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实际上是由于沟通双方在各自的符号编码方面不同,或者在解码方式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若是彼此对于对方的文化完全不了解,则一定会出现依据自己一方的情况去猜测对方的情况②但是,如果彼此对于对方文化提前进行了详尽了解,并且在假设对方编码或者解码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而刻意地让自己去根据彼此文化做出改变,双方都让自己迎合并适应对方,即发送方甲把自己的编码方式调整或变换为接收方乙的,同时接收方乙也把自己的编码规则调整或变换为发送方甲的,此时符号编码和编码规则的差异问题仍然存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③这就导致了逆文化迁移现象的发生,即并不是进行交流的彼此对对方文化的不了解或疏忽,而正是由于对对方文化的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从而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而站在了对方的角度,选用了对方的立场,使符号编码和编码方式出现了另一种新的不同。

这种现象与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迁移很相似,但是却是以反向的形式来表现,所以称为逆文化迁移④要想让双方变得一致,必须要做到保证彼此之间一方的编码或解码规则不变,而另一方对自己的规则进行主动调适,即双方同时一致采用甲的方式,或同时一致采用乙的方式,又或者双方都放下自己的规则,而经过探讨后重新确定采用新的丙规则时,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才可以无阻碍地顺利进行三)教学阶段在中法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中,合作的双方同时面临着如何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教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存在着双方大致认可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框架,中法双方的师生仍然在日常生活习惯、互动规则,乃至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比如法国的同班学生每天课前通常会相互握手或行贴面礼问好,而中国学生并不习惯于这种礼仪规范当然,这种文化差异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但这种文化差异对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带来的阻力却不可忽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时,通常在文化身份重构的过程中显现出文化反思、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认同四个阶段⑤,而文化反思和自觉的启动,通常需要一定的契机,尤其是对成长在内向型社会中的中国学生而言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直面文化差异,需要建立在双方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而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尊重的体现往往又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例如,巴黎第十一大学工程师学院的帕特里克·德拉麦尔教授在其教学过程中,就充分展现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由于班上同时有法国学生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比例大约为5:1),他在“市场销售”这门需要很多表达和沟通的语言技巧的课程的分组作业中,把中国学生随机地和法国学生分在一组,并在课堂上向法国同学嘱咐:“同学们,你们应该感到庆幸,在这里你们不出法国就能接受国际化的教育这是因为,来自中国的同学们,和你们非常不同,这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要知道,你在工作中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当然,这一点,对中国同学也是一样因此,请你们珍惜彼此合作的机会在他的安排下,不只是法国学生从中国学生那里取长补短,中国学生也失去了惯常的“抱团”的机会,可以独立地直面陌生的法国同学而在另一门“项目管理”的课程中,同样是需要分组教学,他却没有强制要求法国同学和中国同学交叉组队,而是让大家自由组队这是由于他认为“项目管理”中涉及太多细节方面的交流,如果强制中法学生组队,可能会因为沟通问题而影响最终的项目进度学期结束后,帕特里克·德拉麦尔教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中法两国学生的普遍歡迎,学生们在学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开始向跨文化认同的阶段迈进。

因此,在中外高等教育交流中,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背景的教师,将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二、学生间的跨文化交流国际交流学生一旦踏入异国的国门并在大学里注册,就开始面对语言、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教学组织等各方面的差异由于同时兼有外国人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应该如何应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并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不同的语言、风俗、意识形态和社会规则,是留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柯索托对留学法国的墨西哥学生做了一个研究,很好地体现了在新的社会和学术环境中,外国学生跨文化体验的不同方面⑥该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半开放访谈的模式,来分析外国学生在法国生活经历中的心理情况,作者强调了在法国留学的初期会发生的两个强烈而痛苦的时刻:一个是融入法国社会时的困难,一个是对法国学术体制的不适应一)社会生活融入期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刚刚抵达法国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学生往往内心充满好奇,以及对未知的少许不安,这一经历在他们的记忆里有着重要的位置中国学生大多成长于在国内被称为“4,2,1”(四个祖父母,两个父母和一个孩子)的家庭之中,与西方国家的青少年相比,一直以来都是在长辈的呵护中成长,自主性相对较弱,处于“过度保护的茧”中法国鲁昂大学在2013年对在法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做了一个调研,接受采访的中国学生们回忆了自己在法国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家庭在其成长中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由于高考的压力,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只需要学习,而其他事情如烹饪、清洁等都不会做,因为父母和祖父母会帮助我们。

在这里,离开了家庭,我们必须学会独自生活,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比如去银行建立账户,去警察局办理居留证等等在中国从没遇到这些事,当我们来到法国也不会有人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做所有的事情在来法国之前,法国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梦乡,而来了法国以后,我们必须面对现实⑦ 的确,媒体一直以来所宣传的“欧洲梦”,传达给中国人的印象是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发祥地,大家对法国抱有美好想象生活中除了浪漫,更多的是各种琐事和麻烦,比如你得自己去办理卡和宽带服务,自己打理保险和寻找住房等对于在国内有过寄宿经历的学生来说,独立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小,而对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学生而言,这往往会极大地消耗其精力而带来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比如因为找房等事情而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影响后期的学业等对于留学生来说,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会因为语言上的障碍而放大虽然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前往法国之前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法语集中培训,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从语言上来说,在中国学到的法语和法语母语人士用语之间的差距,是中国学生来到法国学习时遇到的首要困难:“当我到达法国时,坦率地说我认为在中国学到的法语与在法国时听到的法语是不一样的虽然在中国已经学了法语,但当我在法国时,感觉自己像一个聋哑人。

语言问题一般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国内法语培训往往不得不从最基本的语法学习开始,虽然也会有相当部分的口语对话训练,但所接触的情景仍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在一些中法合作办学机构中,会引入法国外教参与教学,但学生和外教的交流往往以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为主,所接触的主要是所谓的“学术法语”,基本上都是书面用语甚至某些学科或专业的专用词汇,而很难就生活中常见的句型和词汇进行运用与交流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法国人的语速较快,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的“方言”,年轻人之间更有很多俚语和流行语,这些都很难在书本中见到,这也是中国学生理解法语的一个主要障碍第三,在某些情景下,比如打时,由于缺少非语言的交流线索,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姿态,从而对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语言其实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背景的差异会进一步加剧语言沟通上的障碍由于中国和法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