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地理学的开展历程与学科建构 --------------------------------------------------------------------------------2006-1-10 11:25:15 来源:傲视传媒网/邵培仁 潘祥辉 『字体: 大 中 小』 摘要:媒介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学科媒介地理学关注地理因素对媒介形态的影响以及媒介对地理样本的建构本文简要追溯了媒介地理学的开展历程,对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作了勾勒,并对其分支学科影视地理学和网络地理学作了粗浅探讨同时,通过引入“空间理论〞的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和论述了媒介的“空间再现〞和“地理想像〞,以期建构起媒介地理学的学科理论 关键词:媒介地理 媒介形态 影视地理 空间分析 媒介的开展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并为我们建构着一个全新的地理空间媒介集团的全球扩*和传播新科技的闪亮登场,正在颠覆传统的媒介幅员,重新构建一个全球的媒介空间和图像空间媒介作为一个有自己主权的新地理存在,无视权力地理、民族地理、社会生活地理的控制与约束,坚持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界定国籍空间和文化空间,媒介的飞速开展正逐渐模糊国界、族界乃至一切地理空间的边界,因为它有能力越过疆界、打乱疆界,卷入到非领土化与再领土化的复杂互动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正目睹着后现代地理逐渐形成 在这个媒介笼罩一切生活领域的时代,现代人遭受了越来越多的“无家〞之苦,人也变得越来越透明,尊严与隐私正在受到严重威胁媒介切断了所有地理和种族选择性的界限、阶级和国籍的界限,**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将我们抛入无休止的解体和更新、斗争和对立、含混不清和悲哀的大漩涡之中人将如何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我们又将置身何处.在这个媒介与地理互相交融的时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媒介地理学〞正在成形,也更突显了其存在的必要 一、孕育与诞生:媒介地理学的开展历史“媒介地理学(Geography of Media)〞的概念在国外最早出现在1985年 它是从媒介学与地理学的穿插边缘地带划分出来的一块小小的学术领地,也是传播学、媒介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搅拌、混合而建成的一座理论大厦但是,从其学科渊源来看,它发端于文化地理学,从文化地理学形成的那天开场,媒介地理学也就诞生了,并具备了独立的可能性 西方文化地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1925年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Carl O.Sauer)?景观的形态?一书的发表 索尔首次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引进美国,并致力于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在索尔看来,文化景观是一面镜子,这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指“居于该地的*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根底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索尔的“文化景观〞既包括聚落、建筑、服饰、器物等物质文化,也包括语言、音乐、**、戏曲等非物质文化因此,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不管是早期的实物传播媒介还是现代的群众传播媒介,都是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索尔认为:“如果运货的道路是地理现象的话,运货的车厢也可以看作是地理现象〞 这句话中蕴含的正是媒介地理学思想:媒介产生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作为运输信息(货物)的载体(车厢),它本身也成为一种地理现象 二战以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异军突起,文化地理学从中吸收了不少文化研究的学术营养,开场从阶级、种族、性别、政治信仰等方面关注城市中各种文化的空间关系20世纪70、8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学产生了以杰克森(Peter Jackson)科斯科罗夫(Denis Cosgrove)等为代表的新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寻求从自己的视角阐释世界的改变,注重空间研究,致力于说明空间和地方是如何成为一种核心力量建立文化体验的意义地图(Maps of Meaning)。
新文化地理学者认为:文化是通过空间形成,文化即空间形成过程的媒介科斯科罗夫和杰克森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文化应该被理解成一种媒介,人们通过这种媒介把物质世界的平凡现象转变成由这些现象赋予意义和价值的一些重要象征所组成的世界〞 因此,新文化地理学注重象征性景观的研究,将注意力转移到未被地理学家们注意到的社会生活领域,如种族意识、在文化空间中创造的语言的作用、媒介的作用、亚文化的开展和维持等等在这种“文化转向〞的地理研究当中,相当多地涉及到媒介和地理的关系方面的研究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开展,尽管政治地理、**地理、语言地理都相继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但媒介地理始终没有成为文化地理学中的独立考察对象,或许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媒介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令人瞩目的文化景观在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才传入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起步则更晚,到目前为止,“媒介文化景观〞同样没有纳入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视域当中但从古代到近代,关于媒介和地理的论述与著作颇多总的来说,描述地理或说建构我们地理观念的是两类媒介,一是专门的地理书籍;二是其他文史作品中国古代的地理记述非常丰富,最早的地理著作当属?尚书·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虽只有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
此外,大量的地理论述反映在史书、地方志以及游记当中如?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大元统一地?等,游记则属?*霞客游记?最为著名如果说地理书籍是偏重于中国地理的“科学建构〞的话,则中国的文学作品则属于一种“人文建构〞从汉代扬雄的?方言?对各地言语风俗的记载到宋代柳永的?望海潮?中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的描绘,再到朱自清、郁达夫、周作人等现代文人的地理游记,文学作品对于我们形成的地理观念可谓影响深远正如英国文化地理学家克朗所指出的:“文学作品已不能简单地视为对*些地区和地点的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创造了这些地方这很好理解,因为人们对不同地方的了解通过各种媒介,因此,多数人的了解是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文学和其他新的媒体一起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地理的理解〞 *禹锡的?送义舟师却还黔南并引?是记载“真实地理〞与“观念地理〞差异的一个例子:“黔之乡,在秦楚为争地近世人多过言其幽荒以谈笑,闻者又从而*皇之,犹夫束蕴逐原燎,或近乎语妖适有沙门义舟,道黔江而来,能画地为山川,及条其风俗,纤悉可信且曰:贫道以一锡游他方众,至黔而不知其远,始遇前节使,而闻今节使益贤其文,故其佐多才士,麾围之下,曳裾秉笔,彬彬与兔园同风。
〞黔地因地处偏僻,其形象在传播中被外地人严重歪曲,此例即是“观念地理〞与“自然地理〞相背离的一个典型但对于这种媒介地理现象,中国古代还缺乏明确而系统地研究与论述 中国近代对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梁启超开场,梁启超吸取孟德斯鸠的思想,积极鼓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在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方面,梁启超把文学、艺术、学风、风俗、人才以及**等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撰有?中国地理大势论?、?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等文章他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认为,文学上千余年间“南北峙立,其受地理环境之影响〞很为明显同一经学,而南北学风,自有不同,皆地理之影响使然也〞并认为先秦诸子学说各异,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有关,“孔墨之在北,老庄之在南,商韩之在西,管邹之在东,或重实行,或毗理想,或主峻刻,或崇虚无,其现象与地理一一相应〞同一文章中,他还分析了我国书法、绘画、音乐、词章、**以及风俗等文化现象的南北差异及其地理影响他认为:“书派之分,南北尤显,北以碑著,南以贴名〞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南帖为圆笔之宗,秀逸摇曳,含蓄潇洒画学亦然,北派擅工笔,南派擅写意〞音乐上,北曲悲壮,南曲靡曼词章上,“燕赵多大方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
〞所有这些均与地理环境的南北差异有关在另一篇论文?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中,他分析阐述了地理环境对欧、亚、美各洲文明兴起与开展的作用,并在其论著?亚洲地理大势论?和?欧洲地理大势论?中作了进一步阐释梁启超十分注意联系中国国情,举凡中国的政治、民俗、**、文艺、学术诸方面,可为孟氏之说佐证者,他都组织入文,加以发挥但是梁启超时代还没有什么群众媒介,他自然无法对东西群众传播媒介与地理的关系进展论述,但作为一个唯新派的报人,梁启超始站在“革新〞的立场,积极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新地理,其对东西方形象的传播与建构都是着眼于其“新民〞的启蒙立场自传播学引进中国以来,媒介研究方兴未艾有关媒介与地理的论述实际上包含在诸如“媒介帝国主义〞、“后殖**义〞、“媒介与城市〞、“媒介与农村〞、“地域媒介〞、“区域新闻〞等有关的课题研究当中我们认为:媒介地理学是以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自主和独立条件的新兴学科媒介地理学关注和重视特定地域产生的特定媒介形态,及其一样媒介形态中呈现出的不同地理样本,认同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的不同传播特点,以及不同区域受众对媒介内容会有不同的地理“看〞法。
这一定义根本涵盖了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畴,也标志着媒介地理学作为一门穿插学科开场进入传播学界的视野 二、个性与特性:地理中的媒介形态 文化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因为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因此与人有关的一切文化景观诸如建筑、服饰、艺术、文学、媒介等,都是特定地理环境、地理空间下的产物以文学为例,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文学风格,唐初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序?中说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也论到文学地理形态的不同:“燕赵多大方悲歌之士,吴越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风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近代学者*师培则从我国南北两地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来解读文学的差异,他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一文中写道:“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实际,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这种分析与概括可谓精到,实际上,不只文学,北方尚“刚〞、南方尚“柔〞的特点也表达在南北的戏曲,美术、音乐以及媒介风格上一方水土一方媒介〞的报业风格的差异就大相径庭这是因为“海派文化〞与“京派文化〞的截然不同所致,“海派文化〞作为**特有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传统色彩与政治色彩浓厚的“京派文化〞相对照时,其所蕴涵的商业色彩,时髦、求变、创新等方面的特征,不可能不反映在其媒介风格上同理,和**的报纸风格也迥异其趣,有人这样描述南北报业差异:“一部中国近代史,南北报业形成两种面孔,这还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南方是革命思想和革命党的发源地,这是西学东渐的必然结果革命思想、商业思潮从海上来,吹拂着中华大地,催生了中国变革社会的新生力量,一大批革命者革命家在南中国的**、**、**等省份成长起来商业社会,公平竞争,创新与进取精神得到*扬,促使报业的开展职业精神,研究市场,研究读者,这在南方报业中表达的更为强烈而北方则不然,是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皇族与保皇实力占据优势,政治气息浓郁,表现在报业上,报业常常被统治者控制或打压,大体上思想趋于保守在革新力量与保守力量的相互斗争而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南北报业都是他们为自己发出声音的载体,报业的兴衰也与二者力量斗争的起伏相伴随。
〞 当然,除了从历史方面探析外,还要从人文地理方面找原因,这样的解读才更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