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摘要】药物动力学的定义、意义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药物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 的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 收、分布、代谢、排泄(即ADME)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 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用数学分析方法处理药物体内动态过程的科 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它的基本分析方法已经渗透到生物药剂学,分析化学, 临床药剂学,分子药理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中,已经成为它们的基础,并推动这些 学科的发展同时,它还具有极为广泛的实际意义,它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客 观评价现有药物、能动设计新药和设计新型药物传输系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合理设计最优给药方案等领域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成为医药研究人员和工作 人员必须掌握的科学[1]常见的药物分析方法有光谱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没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等)、电化学分 析法(电位法、伏安法)、微生物学以及各种联用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 相色谱-质谱联用等[2]。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重要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的理论和技术,以高 压输送流动相,采用高效固定相及灵敏度检测器,发展而成的现代液相色谱分析 方法[3]高效液相色谱法特点: 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 度高、操作自动化、应用范围广、此外高效液相色谱还有色谱柱可反复使用、 样品不被破坏、易回收等优点 [3]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代动力力学中的应用实例(一)王萌,文爱东等选择了 18 例男性健康受试者采用标准二阶段自身交叉对照试验法服用药物,以高效液 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受试者服药后24 h内血清中曲马多经时浓度,计算曲马多的药 动学参数,并将数据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国产和进口盐酸曲马多的血药达峰时 间Tmax (实测值)分别为(2.3±0.7)和(2.3±0.7)h,峰值血清浓度Cmax (实测值)分别为(223±79)和(229±65)“g 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分别为(2173±680)和(2252±597) pg・h・L-1,两种盐酸曲马多片上 述药动学参数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国产对进口盐酸曲马多片的相对 生物利用度为 96.40%. 结论: 两种制剂在人体内具有生物等效性[4]。
二)徐 晓燕,张蕊等采用 HPLC-MS/MS 法测定人血浆中色甘酸钠浓度,进行其滴鼻液和 鼻用喷雾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采用高效液相分离系统,流 动相为乙酸铵-甲醇(含50%乙腈) ( 15:85 ) ,固定相为 AGT Venusil XBP C (250mm18X4.6mmID,5p m)色谱柱采用质谱检测系统,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级 反应监测(MRM)方式,m/z469-263.1 (色甘酸钠),m/z447.2-327.1 (内标, 普伐他汀钠)在0.3 —20ng ・mL-i色甘酸钠血药浓度呈线性关系,定量限为0.3 ng • mL-i,回收率在94.1%以上,日内日间的RSD均小于14.3%单剂量给药色甘 酸钠鼻用喷雾剂或滴鼻液,其药代动力学参数 T 分别为(1.82±0.54)和(1.591/2±0.52) h;T 分别为(0.47±0.12)和(0.44±0.15) h;C 分别为(9.79±max max4.66)和(10.88±4.05) ng ・ mL-1,AUG 分别为(11.52±3.46)和(12.630—5h±4.23) ng -mL-1・h。
色甘酸钠鼻用喷雾剂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93.6± 13.8) %r本法灵敏度高,适用于色甘酸钠治疗药物监测及其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 究结束语近年来,HPLC已发展成为各种分析手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其具有简便, 快速,高效,高灵敏度,应用范围广等特点随着HPLC的设备,功能和分析手 段的不断进步,HPLC已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现在,HPLC已变成了药物分析者们 解决分析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参考文献】[1] 梁文权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 3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 张士清 体内药物分析 第2 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3] 李发美 分析化学 第 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4] 王萌,文爱东,赵磊,吴寅,张三奇,李宏力,石茹盐酸曲马多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生 物等效性 首席医学网[5] 徐晓燕,张蕊,袁桂艳,王本杰,刘晓燕,郭瑞臣HPLC—MS/MS法测定人体色酸钠血浆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08,43(9):94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