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博物馆的发展与实践一一以广州市为 例作者:马楠来源:《文物春秋》2018年第3期【关键词】社区博物馆;广州;社会功能;办馆模式【摘要】社区博物馆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博物馆,它的出现是博物馆建设多元化和专 题化的表现文章以广州社区博物馆建设实践为例,探讨了社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建立社区 博物馆的前提条件和社区博物馆的办馆模式博物馆作为保存、展示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现代社会发展与人 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博物馆无论从数 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 物馆已达4873家,其中文物部门所属博物馆2818家,其他部门所属行业博物馆758家,非国 有博物馆1297家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3万余个,举办专题教育活动约11万次,参观人 数约9亿人次[1]博物馆已经成为文化展示交流、人民素质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 力推手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种新型博物馆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社 区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的概念由美国著名博物馆学者肯奈斯•哈德森(KennethHudosn)最早提 出。
他在其著作《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一书中向人们介绍了安那可夏博物馆,一家位于华盛顿 黑人社区的博物馆,哈德森将这家博物馆誉为“美国黑人教堂版的博物馆”[2]社区博物馆将 目光聚焦居民日常生活的区域一一社区,紧紧围绕特定地域、特定人群,更加精细和专题化地 记录、展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成为博物馆家族的新成员近年来,围绕社区博物馆的概念、功能等问题,国内博物馆学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单霁翔、曹兵武、宋向光等学者都发表了学术观点[3—5]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专门发布通知, 鼓励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建设[6]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社区博物馆建设实践,大大推动了社区 博物馆的发展近年来,在广州老城区也出现了一批立足街道、社区的展示场所,有的以“博物馆” 命名它们的管理运作方式灵活多样,运用博物馆的展示手法展现区域历史文化、居民生活习 俗等内容,供公众参观,并开展服务活动我们认为,这些场所已经具备并且正在发挥社区博 物馆的功能本文将结合这些实例探讨社区博物馆的发展一、广州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实践广州近年来出现的一批社区博物馆主要由街道、社区或政府部门建设、管理,据笔者 调查,以下几家发展比较成熟,并具有鲜明特色。
1. 西?裕安围革命老区纪念馆西?裕安围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南部,是中国近代农民革命运动的摇篮1924—1925 年,广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西?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全村40多户人家120多人都是农会会员, 青壮年全部参加了农民自卫军,其中有9名中共地下党员,成为1927年广州起义的重要力量196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为了表彰裕安围人民对革命的贡献,授予裕安围“红色游击区”光荣 称号随着时代变迁,这个涌边村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红色革命事迹一直在村 民间传颂着2012年,西?经济联社筹建裕安围革命老区纪念馆,收集了一批革命战争用品, 展示该地区光荣的革命事迹纪念馆向市民免费开放,村里知晓这段历史的老人自愿担任讲解 员,为参观者讲述革命历史2. 沙面历史文化展览馆沙面是位于珠江白鹅潭北岸的一个面积0.3平方公里的小岛,1861-1946年被英法两 国胁迫划为租借区,见证了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历经沧桑的沙面较好 地保存了 150多座欧陆风格建筑,1996年“广州沙面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2000年“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13 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沙面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2011年,沙面街道办事处利用 其中一栋建筑开办展览馆,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利用图片、文物,辅以多媒体 等技术手段,展示沙面的历史沿革、建筑风貌和人文风情,成为公众了解沙面的一个重要窗口3. 逢源街幸福家园婚育习俗展览室荔湾区逢源街是典型的广州旧城街区,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历史风貌和传统风土民情 2011年,逢源街道建设计生幸福家园,为社区民众就近提供便利的婚育检查及指导为凸显家 园特色,体现文化内涵,街道、社区和居民代表商量在家园内部辟出展览厅,展示民国初期以 来广州的婚育习俗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展览室搜集了一批相关资料,包括逢源街的历史照片, 各时代的结婚证、出生证,婚检、生育用品的照片或实物,等等,通过专题展示,再现了民国 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广州老城区的婚育习俗4. 广州八旗博物馆清朝乾隆年间,满洲八旗军携眷驻防广州,在广州城内珠光街一带设专门的旗人聚居 区和驻防区,八旗子弟从此在广州珠光街定居下来2013年,珠光街道挖掘区域特色历史文化, 整合社区资源,向社区居民、旗人后代征集实物资料,创办了广州八旗博物馆展览从“八旗 的由来与发展”“八旗子弟驻防广州”“旗人在广州的生活文化”三方面展示了满清八旗官兵 驻防广州的历史,向社区居民讲述本区域的历史文化故事,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5. 新河浦历史文化博物馆新河浦位于广州古城以东20世纪20-40年代,广州曾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新 河浦一带成为华侨、政要、富商的聚居地,修建了一批被称为“东山洋楼”的别墅建筑,现保 存有493座此类建筑多为仿西洋古典式低层独立住宅,以清水红砖墙、水刷石为特色2013 年,新河浦开始筹建历史文化博物馆,以展示新河浦片区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和华侨家族史 等,2015年初建成并对外开放建馆期间,新河浦社区的居民积极向博物馆捐赠了建筑材料、 老照片和旧书信等物品,充实了博物馆的藏品现在,博物馆还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不定期地安排老居民为观众讲解“东山洋楼”的故事6. 东濠涌博物馆东濠涌是宋代以来广州城的东护城河,承载了有关广州城市发展的丰富记忆2010年 经过水环境综合治理,东濠涌旧貌换新颜,成为一条“绿色走廊”东濠涌边原纳入拆迁规划 的两座民国时期红砖小楼被保留下来,并建成东濠涌博物馆,通过实物和音像制品等展示东濠 涌沿岸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涌边居民对筹建博物馆积极支持,提供了许多过去的生活用具, 如米缸、石磨、蓑衣等,使得博物馆成为社区居民找寻旧时记忆的场所除了以上的展示场馆外,广州还有华乐街华侨文化陈列馆、梅花村铁路文化博物馆、 登峰街城中村历史博物馆等,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一一介绍。
二、 社区博物馆的功能以广州来看,社区博物馆多属小微型博物馆,相较于大中型博物馆,其特色更为鲜明, 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功能1. 留存历史记忆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旧村庄、旧城镇、旧街区被 拆除或改造,如广东省从2008年起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工作,在全省试点“三旧”(旧城镇、 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在五年的时间里,多个旧街区、旧村庄被改造,广州老城区荔湾区有 约70%的面积被纳入“三旧”改造范围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留住历 史记忆和文化脉络,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也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2013年,习近平总 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旧城、 旧村的改造指明了方向作为保存和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博物馆,理应在这场改 造大潮中有所担当和作为,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亲民特性的社区博物馆承担这项社会功能十分 适合通过挖掘、整理、收藏凝结居民记忆的物件,记录和展示与居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历 史事件、风俗习惯等,社区博物馆留住了居民的记忆,留住了文化之根,成为承载居民历史文 化记忆的精神家园2. 展示教育社区博物馆主要服务于社区的居民,其主要工作应是运用生动形象、通 俗易懂的展示手段将本社区的历史文化面貌展示出来,同时围绕展示的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 育活动,向社区民众传递社区历史、乡土文化、科学知识等。
居民们在自己的社区就可以获取 知识,受到文化的熏陶,因此展示和教育无疑应成为社区博物馆的重要功能3. 搭建沟通平台社区博物馆既是重要的文化保存和展示场所,也可以成为良好的社 会沟通平台社区博物馆展出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 倡导、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增 进彼此间的了解,改善现代居住环境造成的人际封闭和冷漠,创造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增强 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力,维护社区的安定团结和良好秩序三、 关于社区博物馆建设的思考社区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是博物馆建设更趋多元化和专题化的表现,是博物馆更加关 注民众认知程度和体验效果的表现,也是社会公众日益重视记忆保存、情感交流的表现在博 物馆建设日趋成熟的今天,博物馆人需要眼光下移,面向社区办好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与国家、 省、市级博物馆在场馆规模、藏品数量、服务主体、运作模式等多方面均有明显不同笔者认 为,社区博物馆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社区博物馆的建设需要缜密论证、科学规划社区博物馆立足于社区,为保留特定 区域的历史记忆而设立,以社区民众为主要服务主体,规模多较小,设立起来看似简单、灵活, 但在各级各类博物馆蓬勃发展的今天,什么样的社区适合建立博物馆,或者说有必要建立博物 馆,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
博物馆首先要对该地区做考察研究,以了解他们生活的习惯与态度,然后基于此研 究,才能发现如何可能得到他们的合作来建立什么样的博物馆 [2]笔者认为,社区的区域文 化内涵与特色,博物馆的办馆主旨和运作方式是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一个社区是否具有独特 的、值得记录传承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博物馆能否收集到足够的文化物证,博物馆的设立 是否能充分反映社区民众的意愿,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等,是首先要考虑的前提条件一些面临改造的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是考察论证的重点区域其一,这些区域大多保 留有丰富的历史印迹和文化遗存,如村落中的祠堂、街区内的民居等,这些建筑存世较为长久, 本身就是文化的见证和载体,选择这些建筑建成博物馆,既是对建筑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 用,也会极大地丰富、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其二,这些区域多集中居住有本土居民,他们 一般都有代代传承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着丰富的值得记录和展示的资源其 三,村落和街区的居民多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怀有浓厚的情 感,在街区、村落变迁或改造过程中,环境风貌和居住方式发生了改变,使得一些过往熟悉的 景物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出现了新的生活居住形态,居民们会因对新居住形态的不适应而产生 怀旧情感。
社区博物馆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怀旧、交流的场所,帮助居民还原记忆、传递情感、 寄托乡愁,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因此能够得到居民们的大力支持2. 社区民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建设的参与者近年来博物馆将教育服 务工作提升到了新高度,许多博物馆立足于本馆宗旨,开发设计了许多针对不同群体的教育体 验活动,多方位服务观众,促进了博物馆事业良性发展相对而言,社区博物馆的特性决定了 它更应紧密围绕社区居民来建设发展,社区民众既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建设的参 与者首先,社区博物馆的展览主题源自社区,展品来源于社区居民,博物馆与社区居民息息 相关;其次,社区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倡导、培养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需要遵循社区居 民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第三,社区博物馆的日常开放、讲解导览、举办活动等都有赖于社 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社区博物馆要充分争取、获得社区民众的支持3. 社区博物馆可以探索一套灵活多样的办馆模式社区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博物馆, 目前还没有统一、成熟的运作模式各社区博物馆自身情况不同,办馆方式亦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