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KB
约6页
文档ID:476729123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1页
1/6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 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 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 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 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 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 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2010 年9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16 日在内罗毕审议通 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的历史起 源和沿革发展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 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 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 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 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 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 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 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 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 史》)。

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针灸治疗方法 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 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 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 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 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 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 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 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 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 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 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 《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 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针法是把 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 来治疗疾病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 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 并确定了 349 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 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 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 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 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 经》,考证了354 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 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 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 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 针灸学术的发展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 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 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 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 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 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 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 次总结清初至民国时期,虽然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 退,但由于针灸深得民心,故仍有《针灸逢源》等著作流传 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继承为基础,结合现代 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 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首创" 针刺麻醉"。

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 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 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 机理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针灸学源于中国,在公元 6 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 不断深入,针灸也随之传到世界各地1987 年成立了世界针 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推动了针灸事业的不断发 展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 中医针灸的治病原理中医针灸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 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 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 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 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 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 病保健”的目的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 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 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 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 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 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 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 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 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 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 众欢迎的原因针灸学源于中国,在公元 6 世纪传到了朝鲜、 日本等国中医针灸的研究和在世界的情况针灸的理论基础 源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相距甚大中国科学界 对于针灸的研究已经有半个世纪,特别是针刺麻醉或者针刺 止痛原理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世界卫生组织(WHO)在 1979 年所出版的刊物中认可针灸在某些症状中有治疗作用 Cochrane Collaboration 的科学家认为针灸对戒烟、气喘、抗 类风湿关节炎、头疼等问题没有效用 2007年9 月《内医档 案》杂志刊登,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迈克尔•哈克博士主持 的实验使用 1162名腰痛病患分 3 组分别进行针灸、假针灸 和常规治疗对比试验发现腰痛情况好转的人,针灸组有%, 假针灸组有%,常规治疗组有%。

针灸组和假针灸组没有统计 学意义的差别 2009 年西雅图的一个研究小组主持的研究表 明,对长期腰疼患者,针灸和假针的治疗效果都比传统方法 好,但是针灸和假针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异世界卫生组织在 2003 年发表了《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 trolled Cli ni cal Trials》,认为有对照试验证实针灸可有效 治疗若干疾病、症状或状态,针灸对于另外一些病症的疗效 尚需要更多证据确认,同文又列出了疗效未有足够证据支 持,但是可尝试针灸的一些病症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 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根据 2002 年一 项全美调查的结果,美国有八百二十万成年人曾经使用过针 灸,有二百一十万人曾在过去一年内进行过针灸从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获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华人或当地人士开 设的中医、针灸诊所据报道,美国登记的职业针灸师有万 余人,德国有3 万名针灸师,墨西哥的针灸师有5000多人 澳大利亚有 4500 个针灸、中医师,巴西有针灸师万余名, 新加坡有中医师 1500人,中国香港特区登记的中医、针灸 师有 7707人,甚至在南太平洋岛国中只有两万人口的基里 巴斯也有两个中医诊所。

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中医、 针灸诊所,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下了广泛的基础结语中医 针灸荣幸地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 灸申遗成功,不仅将使早已满载传奇的毫针和艾叶为更多世 人所分享,也将为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设定全新的历史坐 标但是关于他的“继承人”问题,让人忧心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将会制定一个一揽子的宣 传与保护计划,特别是要开展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内容的研究,完善中医药针灸的传承机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