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启蒙文化批判一一老舍《骆驼祥子》新解论文关键词:民间启蒙《骆驼祥子》论文内容提要:在纯理论的范围内来讨论民间与启蒙 的问题往往难以说清,一个较为有效的策略便是从个案入 手老舍的《骆驼祥子》以乡村民间文化形态的立场,依 据祥子自在状态的生命欲求、行为方式和道德原则,在对 其悲剧命运的书写中,构成了对当时的社会、都市民间文 化及祥子自身文化形态的深刻批判,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 个问题民间问题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以后,对这一 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这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中, 争议的核心问题在于一提倡民间是否意味着放弃启蒙、放 弃社会文化批判的责任?民间是否具有“现代性”的生机和 活力?等等如何理解这些问题是重要的,不仅牵扯到对文 学现象的评价,而且直接关系着民间命题的当代性价值和 意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在纯粹的理论范围内讨论往往难 以说明白,因为"民间”的多层次、多向度特点,使讨论 者的出发点往往出现错位,为了避免歧义,本文试图以老 舍的《骆驼祥子》为例来说明一些相关的问题《骆驼祥子》 的独特性是通过老舍的民间立场写作体现出来的,也就是 说他准依民间底层劳动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 了来自于民间的声音,这种声音与民间底层的生存状态、 生存欲望、伦理情感密切联系在一起,他对于社会、市民 文化的批判也是从这样一种立场开始的。
这样一种民间写 作和来自于民间的艺术想像,给《骆驼祥子》带来了怎样 的艺术世界呢?老舍从20年代后期创作《老张的哲学》开始,至《骆 驼祥子》的出版,甚至到40年代,他虽然赢得了广泛的影 响,但在新文学作家内部却一直有不同的评价据老舍的 好友罗常培回忆,《老张的哲学》脱稿后,罗常培转呈给鲁 迅,“鲁迅先生的批评是地方色彩颇浓厚,但技巧尚有可以 商量的地方 1934年6月18 0,鲁迅致台静农的信中, 在批评林语堂所倡导的“小品文”创作时,说林语堂的创 作“如此下去,恐将与老舍半农,归于一丘鲁迅仅仅 肯定的是老舍小说的“地方色彩”,并没有对老舍创作做 出整体评价,甚至有着不客气的批评这种批评在我看来 正是两种文化立场的差异所引起的从鲁迅启蒙文化的立 场来说,是难以接受老舍在幽默、调侃中,对民间文化的 某种认同、宽容和理解的从左翼革命文学的角度来说, 老舍对政治斗争又持某种否定态度,显然与左翼文学的立 场也是不同的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所呈现出的与“主潮 文学”的差异,恰好说明了他的独特的存在意义问题在 于老舍从民间立场的写作,是否在“文学与现实”之间的 意义关系上有着和启蒙文学相同的价值呢?或者在30年代 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比左翼文学更深刻的揭示出了“被压 迫者苦难者”的悲惨命运呢?这正是我们试图以《骆驼祥子》 为例说明老舍创作独特性的原因所在。
老舍的小说主要是都市市民民间社会的表现者,但在《骆驼祥子》中,却从乡村民间社会中走来了祥子.他所体 现出的文化形态与刘四爷、虎妞、小福子等人是有差异的, 虽然这两种民间文化形态有着相通的内容:譬如对主流意识 的某种疏离、依照自身自在的生活逻辑寻求生存的意义等; 另外,从近代以来,破产的农民不断涌人城市,构成了市 民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自然在变异中有所保 留,但是这种相通并不能遮蔽两者的不同,老舍的《骆驼 祥子》区别于其他小说的重要特点就是从乡村民间文化形 态的立场上,依据祥子自在状态的生命欲求、行为方式和 道德原则,在祥子生命被毁灭的悲剧过程描写中,构成了 对当时社会、都市民间文化以及祥子自身文化形态的深刻 批判,并在批判中对于社会的底层劳动者(包括市民)给予 了深深的同情《骆驼祥子》所包含的这种丰富文化内容是 老舍其他表现市民生活的作品所不具备的至于对乡村民 间文化形态和都市民间文化形态的内涵作出明晰的概念性 界定是困难的,只有依据老舍在作品中的描述,在解说过 程中做出描述性的说明所谓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在《骆驼祥子》中首先体 现在小说从祥子自身的生存逻辑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出 发,去想像、虚构他的艺术世界。
当祥子从乡村走向城市 的时候,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吃 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原则,这 就是靠自己的力气去挣钱,去买自己的车,然后能有自己 的车厂因此,在他的生活中,“钱”和“车”成了他生命 最根本的欲求,他不关心战争是怎样的毁田,也不注意春 雨的有无,他只关心自己的车,有车就有钱,有钱就有烙 饼和一切吃食,这种态度使他只顾自己的生活,把一切祸 患灾难都放在脑后这种诚实、勤劳、利己的生活态度, 正是在“土地”上讨日子的农民的牛活逻辑•是与几千年的 小农生产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他狭隘、目光短 浅,但对于在战乱、贫困中生存的祥子来说,追求这种起 码的生存权力难道不是合理的吗?正如老舍自己所说:“我 自幼很穷,做事又很早,我的理想永远不和目前的事实相 距很远,假如使我设想一个地上乐园,大概也和那初民的 满地流蜜,河里都是鲜鱼的梦差不多贫人的空想大概离 不开肉馅馒头,我就是如此明乎此,才能明白我为什么 有说有笑,好讽刺而并没有绝高的见解显然,老舍对于 祥子的想像和描写正是基于这种没有“绝高见解”的民间 生活态度祥子在乡间自在民间文化形态中所形成的这种生活态 度在当时中国的都市生活里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呢?祥子 的所有梦想是有一辆自己的“车”,他的诚实和勤劳就体现 在他追求“车”的过程中。
有车必须先有钱,他为了钱起 早贪黑地干,终于有了车后的祥子,知道拉车不快跑对不 起人、快跑碰伤了车对不起自己,因此他小心大胆地快跑, 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所以不管 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他总是格守着这一原则去做人,他对 虎妞、小福子、刘四爷这些人都是诚心去对待他们,尽管 在遭受欺骗后,心里有着很大的愤怒和伤感,但也没有做 对不起他们的事面对小福子的真情他没有接受,当小福 子离开人世后,心里又充满了无尽的自责、伤感和内疚 然而在这勤劳和诚实中,他又极端的利己,个人的希望与 努力蒙住了自己的眼,祥子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想 着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因此,当曹先生遇到追捕时, 他虽然内疚但为了自己就一逃了事善恶、美丑就这样交 织在这个健壮的、好梦想的、单纯的来自于乡村的祥子身 ±0如果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仅仅写出这样一个形象, 其文学意义是有限的,它的深层艺术魅力在于把祥子放置 于社会动乱和市民社会中,写出了乡村民间文化形态的价 值趋向在动乱社会中的破灭以及祥子与都市民间文化之间 的复杂纠缠乡村民间社会在整个中国社会的构成中,始终处于弱 势地位在清平盛世,农民或许能够靠一己之力获得平稳 的生活,一旦社会动乱或处于激烈的转型期,他们往往就 是受损害、受侮辱最惨痛的一个群体,像祥子在农村失去 土地,流人城市之后,梦想靠自己的努力求得生存的基本 权利,也仅仅是一个梦想而已。
他第一次有“车”被兵匪 劫走,他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而光,这两 次不幸对祥子都是致命的打击.这些所谓的“维护社会”的 兵们、政治机器的参与者们对底层无辜的劳动人民构成了 惨重的压迫这也就难怪老舍在《赵子曰》中借赵子曰之 口,说出了他对于政治的态度,'‘在新社会里有两大势力: 军阀和学生,军阀是除了不打外国人,见着谁也值三皮带 学生是除了不打军阀,见着谁也值一手杖于是这两大势 力并进齐躯,听老百姓见识一些'新武化主义'老舍对政 治的隔膜(这种“隔膜”实际上是在民间立场上,与底层劳 动人民血肉相连的灵魂对政治的“拒绝”,因为人民需要的 是能带来幸福的政治而导致的对学生运动的某些偏见暂 且不论,但祥子的经历却真切地传达出了军阀统治下的普 通百姓凄惨的不幸生活仅就这一点而言,《骆驼祥子》 比那些概念化的“革命文学”有更深刻的力量,它以活的、 生动的形象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当一个社会连人最起码的 生存权力都不能保障的时候,这种社会的政治还能是好的 政治吗?《骆驼祥子》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揭示了社会的黑暗, 还在于揭示了乡村民间文化价值趋向与都市民间价值趋向 的冲突,以及在这种冲突中祥子的不幸。
老舍对于社会的 底层劳动者(不管是乡村还是都市的底层危民)都有着深深 的同情和理解,对于他们由生存需求和生命欲望而衍生出 的行为方式都采取了理解的态度理解并不等于认同,老 舍的高明之处在于在理解中,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的生命内 涵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方式,刘四爷、虎妞有他们的霸道、 狡诈、自私的一面,也有真诚、讲义气的长处虎妞对祥 子的命运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人物她在市民社会的大染缸 里,已经没有了祥子的单纯和善良,变得强悍、狡猾、富 有心计,作为一个女人的正常生活欲望也被扭曲,她一旦 爱上祥子后,既有狼的凶狠又有狐狸的狡猾,她设法勾引 祥子,又毫无情意地抛弃刘四爷,然而在这之中,也分明 看到了她对祥子的真诚、体贴和对自身生活幸福的追求 正是这种复杂使她的性格在可恶中又有可爱的一方面,在 狡猾中又有实在的因素惟其这种复杂,才使人意识到虎 妞的命运并不仅仅是由她自身的性格造成的,而是与市民 文化的“劣根性”有关,这种“劣根性”不仅造成了虎妞 自己的悲剧,也造成了祥子的悲剧老舍不止一次地在《骆驼祥子》里描述了市民社会文化的污浊一造谣生非、 自私自利、讲究排场又为花钱而愤怒、把金钱看得甘方谊、 亲情草重要等等二这样一种“文化”不仅扭曲了虎妞的人 生,也使祥子一步步地放弃了自己己有的生存原则,走向 堕落。
祥子可以说是因为虎妞而陷于生命的泥淖中不能自 拔的虎妞作为市民文化的产儿,她把健康、好梦想、有 着泥土气息的祥子,当作猎取的目标,用骗术和金钱把祥 子俘获后,对于祥子的人生是一次深刻的伤害正和一切 的生命一样,受了损害之后,无论如何的只想由自己去收 拾残局祥子在没有办法之中,“他试着往好里想,就干脆 要了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可是无论哪方面想,他都觉着 憋气想想她的模样,他只能摇头不管模样吧,想想她 的行为,哼!就凭自己这样要强,这样规矩,而要那么个破 货,他不能再见人,连死后都没脸见父母!谁知道她肚子里 的小孩是他的不是呢?不错,她会带几辆车来,能保准吗? 刘四爷并非是好惹的人!即使一切顺利,他也受不了,他能 干的过虎妞?她只需伸出个小指,就能把他支得头晕眼花, 不认识了东西南北他晓得她的厉害!要成家根本不能要她, 没有别的可说的!要了她便没了他,而他又不是看不起自己 的人!没办法! ”祥子无奈中的这番心语,恰好表明了来自 于乡村民间的文化价值趋向与以虎妞为代表的市民文化的 强烈冲突,祥子的人生梦想在虎妞的围困中彻底坍塌了 如果说虎妞本身的悲剧是市民文化自身的悲剧,那么祥子 的悲剧却是由市民文化造成的,当然这种“文化”与社会 制度有着深层的联系。
正是在这里,老舍对市民文化、社 会有着强烈的批判性,而这种批判正是以“祥子的悲剧” 为代价来完成的祥子在虎妞死后仍旧一贫如洗,混迹于 市民社会中的堕落,放弃是非标准的玩世,甚至沦为社会 的弃儿,都无不昭示着市民文化的劣根性对人性的浸蚀 由上分析可以说,老舍尽管也看到了乡村民间的“人性” 有着"自利”的一方面,但祥子的“健壮、单纯和善良” 却是市民社会中所欠缺的他的毁灭,虽然有社会动乱的 因素,但在本质上是这两种文化形态的不同趋向之间的冲 突而造成的这来自于民间的艺术想像就是以这样“本真 的生命欲求”提供了小说的发展动力,完成了对社会、市 民文化的深刻批判和对底层劳动者的深深同情老舍从乡 村民间文化形态的价值立场出发,塑造了祥子这一艺术形 象并构成了对当时社会及市民文化的批判,那么,这一形 象与启蒙主义文化有什么联系和差异呢?当启蒙主义者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在中国现实的乡村社 会中具体展开时,他们看到的是农民的愚昧、麻木、奴性 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漠视,因此,他们呼唤独立、个性、平 等、自由,进而对农民的批判远远多于同情,这种批判也 包括对乡村民间风俗、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