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4单元-端午粽( 精读课文)

学****店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5.04KB
约6页
文档ID:301748208
一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4单元-端午粽( 精读课文)_第1页
1/6

10 端午粽 (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1. 认识“端、粽”等 13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 2 个偏旁;会写“午、节” 等 7 个字2.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 等词语的意思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4.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教学重点积累生字生词,朗读好课文教学难点教学课时能描绘粽子的特点,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2 课时第 一 课 时课时目标1. 认识“端、粽”等 13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 2 个偏旁;会写“午、节”等 7 个字 重点 )2.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口述: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端午粽的二相关介绍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龙舟节、端阳节、正阳节、天中节、龙节等。

三初读课文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认真倾听2.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 明确这篇课文共有 4 个自然段,第 1 自然段和第 4 自然段都是一句话,第 2 自然段和第 3 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2) 指名学生朗读第 1 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粽子、总会,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 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 练习说话3) 指名学生朗读第 2 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四声;“真”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4) 指名学生朗读第 3 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 而不是“xuān”5) 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知道、据说、纪念,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知”是翘舌音;“念”的声母是鼻音而不是边音4.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全篇课文,争取读得正确又流利5. 巩固识字1)教师随机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多名学生认读,并组词。

午(中午) 节(节日) 叶(叶子) 米(米粉) 真(真实) 分(十分) 豆(豆子)(2)学生自主观察生字,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和书写要领①结合偏旁识记立字旁:“立”作偏旁居左时,上横短,中间的点、撇略小,最后一笔变为提,含有立字旁的字一般与站立和依靠有关米字旁:“米”作偏旁居左时,最后一笔变成点, 在横竖交叉处写左边的短撇,最后一点写在横竖交叉处稍下一点的位置,字形宜长,含有 米字旁的字一般与粮食有关②结合熟字、部件识记端、粽、节、总、据、念”6 个字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熟字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识记③联系生活识记米、豆、肉、带”4 个字可以联系实物引导学生识记3)教师范写、指导,学生观察、书写4)学生自主书写生字,教师到学生中间巡视指导,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6. 解释词语的意思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箬竹:竹的一种,叶子宽而大,可以编制器物或竹笠,还可以包粽子花样:花纹的式样,泛指各种式样或种类美滋滋:形容很高兴或很得意的样子 纪念: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四再读课文1. 学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读完每个自然段后,想一想各段话的主要意思。

1) 指名学生朗读第 1 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时间2) 指名学生朗读第 2 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构造及味道3) 指名学生朗读第 3 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种类4) 指名学生朗读第 4 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来历2. 朗读指导1) 注意短语“( )的( )”的朗读我们可以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读得更柔和,更好听,更有节奏感2) 读好长句子,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的朗读中加以运用如第 2 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这个长句子介绍了 3 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步读好:①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箬竹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②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读得抑扬顿挫③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里面、中间” 这两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3.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初读课文后,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了作者每逢端午节都要到外婆家吃粽子下节课, 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外婆都包了什么样的粽子第 二 课 时课时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重点 )2.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难点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口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端午粽》这篇课文二品读释疑(一)学习第 1 自然段1. 学生自由朗读第 1 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总会”写出了外婆端午节煮粽子不是偶尔的,而是习惯,可见煮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从“盼着”我们回去,可以看出端午节也是一个全家团圆的节日2. 全班齐读第 1 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朗读指导:“总会”“盼着”要重读,强调端午节煮粽子已经是一种习惯二)学习第 2 自然段1. 指名学生朗读第 2 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预设:这一自然段有三句话,作者是按由外及里的顺序写粽子的样子的。

三句话分别从外 形、味道、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粽子,同学们在描述一种食物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来进行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三个叠词写出了作者对粽子的喜欢2. 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①读第一句话时,要抓住“青青的”“白白的”和“红红的”这三个词,教师可相机出示粽子的图片②读第二句话时,要抓住“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以及“掀”和“飘”这两个动词, 读出句子的连贯性③读第三句话时,要读好“剥”和“咬”这两个动词以及“又黏又甜”这个词,体会 ABAC 式结构的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3. 全班齐读第 2 自然段三)学习第 3 自然段1. 学生自由读第 3 自然段,读后想一想:文中讲了几种粽子?预设: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叙述时作者用了这样一组关联词语:“除了……还有……”写出了外婆包的粽子花样之多2.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提示学生在逗号处适当停顿十分” 要重读,突出粽子的好吃四)学习第 4 自然段1. 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请你们从第 4 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预设:“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写出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2. 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然后教师出示屈原的图片和资料,跟学生讲“屈原投江”的故事三课文主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具体写了粽子的原料,外婆做的粽子花样多,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四拓展阅读端午民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五月节,天气热, 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五月五,是端午, 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五课堂小结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六课后作业1.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2. 选择你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并和同学说一说这些词句好在哪里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课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之处: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要求学生联想实际生活中与之有关的故事和经验,同时结合课后第 2 题引导学生交流与端午节或粽子有关的故事,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还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修饰语,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修饰语的使用,突出了粽子的特点,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并进行小练笔板书原料端午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纪念屈原花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