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中三道弯”的应用 □付明岩在舞蹈中“三道弯”是一种特定的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的头、胸和腰与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从广义上来说,“三道弯”是世界东方各国各民族舞蹈的最经典的姿态之一三道弯”以其曲线的姿态应用于各种舞蹈,南亚的印度舞、西亚的东方舞、东南亚的巴厘舞中,都有不同姿态造型的“三道弯”舞姿而在国内舞蹈界,“三道弯”的舞姿更是不胜枚举北方的秧歌,南方的灯”中已包括了数种民间舞:山东的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陕北秧歌;东北秧歌;云南花灯等,都是广大民人耳熟能详的舞蹈印度传统舞不仅在表演形式与内容上具有“神舞一体“的特点,而且在体形动作方面也充满了宗教的含义例如印度舞蹈中的“奥迪西舞”,它以优美的舞姿展现出印度妇女特有的体态美三道弯”的成功应用——舞蹈时腰部的左右摆动,把女性特有的柔情、妩媚、妖娆十分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是印度其他舞蹈学派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当你在欣赏“奥迪西舞”的时候,在欣赏演员千变万化的手语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时,一定不要忘记品味舞蹈中那与众不同、以各种“三道弯”构成的体态美在中国广大民族中,汉族最具代[来自WwW.lw5U.com]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
由此“扭”在汉族舞中随处可见,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势姿态形象地表现出来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都不尽相同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这是对它最生动形象的描述,舞蹈学家也有过类似的归纳,称是“脚拧、手推、小臂绕八字、扭腰、翻腕”动作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动态中特有的“三道弯”傣族舞蹈充满了秀丽灵巧、安稳轻盈、悠然自得的风韵,他们喜欢平稳、安静的舞蹈节奏下肢多保持半蹲状态,身体与手臂的每一个关节都有弯曲,这是傣族舞蹈的特点,以此形成了独有的“三道弯”情感含蓄,舞蹈姿势富于雕塑性,在舞蹈表演时膝部均匀地抖动,上身随之左右摆动,但是摆动的幅度不大,脚跟后踢时快而有力,落地事轻盈稳定这些都属于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充分的显示了傣族舞蹈所具有的韵律美与动态美三道弯”作为一种经典的舞姿,由于身体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当地的文化习俗、风格与动律,均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不同的舞蹈中“弯”字也不尽相同从运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流动中的三道弯与静止中的三道弯由身体的各个部位连续的运动而形成的运动状态称之为“动律三道弯”强调的是舞蹈动作过程中的S型曲线胶州秧歌运用身体各部位进行“扭、韧、拧、碾”,动作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形成了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
人们常常用“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却描绘出其本质的特征云南花灯的“崴”所说的是无论在做什么样的动作,身体都要保持S形的姿势而左右摆动,因此形成了运动中的“三道弯”不同舞蹈中的“律动三道弯”也有所区别,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是以腰为轴,以脚和肩的反方向拧动而形成的;云南花灯是使腰部动[来自www.lw5U.com]律伸延向上,而上身随之向相反的方向摆去,形成胯、腰与上身均匀的、相对的摆动,这些都是云南花灯中精美的“三道弯”体态;巴厘舞则是在半蹲或全蹲的基础上,身体向各个方向倾斜、弯曲,扭动腰部、臀部、和肩部,从而形成“三道弯”;埃及的东方舞是在垂直状态上扭动的,强劲的抖胯、大腿和臀部有规律的强力扭摆与伸张,同时以脚步平衡移动做配合,更加的显示出了女性的曲线美静止的三道弯”主要运用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在舞蹈的表演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体态,它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安徽花鼓灯舞蹈中的“三道弯”有它独有的艺术特点,从而形成了静止的“三道弯”舞姿;“三道弯”同样是缅甸舞的基本体态,舞蹈动作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完成的可见各式各样的舞蹈造型都离不开“三道弯”同样静止中的“三道弯”在不同的舞蹈中也有所区别,缅甸舞中的“三道弯”是重心向下,塌腰撅臀,形成了前后的“三道弯”;安徽的花鼓灯是以腰与胯左右横向移动,重心在半脚掌上,舞者的整个造型为挺拔向上的曲线造型。
敦煌舞以出跨、冲身的姿态形成“三道弯”,出跨的动作包括两种样式:一种是坐胯,一种是推胯推胯是在提胯的基础上而推出的,线条刚硬,动作有力,而坐胯分为镶嵌和向后两种方式,动作轻柔,他们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曲线鲜明刚柔相济的韧、曲、柔、沉相结合的“三道弯”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民族文化、风俗人情大不相同,对各种各样的美也有不同的定义和审美概念,所以在不同的舞蹈演员手中“三道弯”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也正是这些姿态各异的“三道弯”造型,使得舞蹈异彩纷呈、魅力无穷!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歌舞团付慧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