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 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 互转移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 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 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 调节制度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 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由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 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 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目前财力性转移支 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专项转移支付是指 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 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 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 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2009 年起,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中央对地方的 转移支付,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两类。
其中,一 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原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是将补助数额相对稳定、 原列入专项转移支付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安全、一般公 共服务等支出,改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原一般性转移支付改为均衡 性转移支付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在 1994 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 支付的工作,1994 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方引进了转移支 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 1995 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 付办法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 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 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 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 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 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 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 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 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 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 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 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双向的资金往来关系,不仅包括上 级对下级的拨款,而且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缴款主要有以 下几项内容:1. 体制补助或上解2. 税收返还3. 专项拨款我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目前我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转移支 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体制补助四种方式其中,财力性 转移支付又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 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 财力补助等方式按照转移支付形式的性质划分,转移支付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大 类:(1)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和结算补助,这几部分是 1994 年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维 护既得利益,是旧体制的延续,不具有均等化功能2)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在支付过程中按规范和均等化的原则 进行,这是国际上通常称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3)专项转移支付,服务于中央宏观政策目标,用于增加农业、 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的专项拨款,目前这些 重点项目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但其核定并不规范,加之往往被层 层截留和被挤占、挪用,其性质属于非均等化转移支付4)其他转移支付,包括上述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 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三奖一补”转移支付等,其性 质属于专项转移支付,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均等化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