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 • 采访意识与原理篇 • 采访方式与方法篇 • 采访重点与环节篇 采访意识与原理篇 第六章、采访性质 第一节、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 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性 质,是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 • 记者调研和其他行业调研共同点:都以马克思主 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都为了解决问题 • 不同点:用什么方法解决具体的什么问题(为传 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进行调研;记者 调研特殊性之新闻性、政策性、全局性、广泛性 、时效性、连续性、公开性) 第二节、采访决定写作 •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作用:新闻决定写作 • 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 心写作 • 著名记者都很重视采访:黄远生“记者四能”(脑 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前三 能都是采访问题;邵飘萍报纸三项业务(采访、 编辑、经营)以采访最为重要;邹韬奋“新闻记者 最应该有的是活动力,尤其应该有的是活动的正 确动机” 第七章、采访意识 第一节、信息意识 • 信息社会始于1956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从事 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数字超过蓝领、1957 年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的全球卫 星通讯时代。
• 信息的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接受一方认识 上的不确定性(信息论奠基者申农) • 树立信息意识涉及新闻采访报道的几个理论性问 题:新闻与信息的联系与区别;传播信息是新闻 的基本功能;开发与传播信息资源的关系 • 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广辟 新闻信息源;增大新闻信息量;传播正确的信息 ;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让信息增值;快速传递 信息;重视信息反馈;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第二节、受众意识 1.记者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归根到底要解决为受 众服务和服务得更好的问题 2.为受众服务的更好的几个基本点 • 报道要看读者对象; • 报道要满足受众正当需要(读者关心、感兴趣、 不熟悉的事要多讲); • 报道要对读者负责(传播的内容有利、传播的事 实真实准确、传播的观点正确); • 报道要引导读者; • 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 • 研究受众 第三节、监督意识 • 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民主政治的体现,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 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也是 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性报道,其突出 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 要知难而进,迎着矛盾上; • 要争取党和领导支持,揭露和解决矛盾; • 要掌握批评报道艺术:选择发表时机的艺术;掌 握“度”的艺术;运用报道方法的艺术(抓典型报 道、抓对比报道、抓追踪报道)。
第四节、未来意识 1.树立未来意识,重点要落实在预测性报道上,给 受众展示一个未来世界 • 预测性报道与回眸性报道 • 预测性报道与预告性新闻(前者不确定,但具有 鼓舞、指向、警示三种作用;后者确定) 2.预测性新闻的种类 3.预测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 重根据; • 重比较; • 重辩证 第五节、竞争意识 1.竞争目的与态势 • 新闻竞争的目的是占领市场; • 新闻竞争的态势日趋激烈:同类媒体间;不同媒 体间;新闻业务各方面;国内与国际间 2.记者竞争的舞台 • 有形舞台:大型会议、体育赛事、重大庆典、重 大突发事件等 • 无形舞台:采访时只有一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在场 ,不存在(有形、直接)竞争对手 3.竞争的方面 • 新闻时效、新闻视角、新闻创新等; • 独家新闻:普利策、范长江、胡政之(大公报老 板)等记者、报人、新闻巨头重视抓独家新闻; 抓独家新闻要求记者较强的新闻敏感、识别新闻 价值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抓独家新闻有时需要 经济上较大投入,新闻单位有责任给予支持;记 者要下功夫提高独家新闻的质量,编辑也要精心 制作标题或配评论甚至版面位置上予以突出 • 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4.竞争要注意的问题 • 要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 • 形成合力:要竞争,更要合作。
返回 第八章、采访原则 第一节、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组织原则 1.党报记者多年形成的传统 • 依靠组织,就是依靠各级党委或政府 2.记者在采访中要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原因 • 由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工作需要决定:新闻事 业是党领导下的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记者在采 访中也有必要依靠各级党委或政府(常常得中央 精神风气之先、最熟悉本地区本部门的情况) 3.地方记者要接受双重领导 第二节、地方记者怎样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开展工作 1.关键是主动 2.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途径 • 争取党委同意,列席党政有关会议 • 经党委同意,阅读有关文件、电报、报告; • 报道计划送当地党委政府征求意见; • 跟党政负责同志去基层搞调研; • 重要报道和内参稿送党政领导审阅; • 力所能及承担当地党政交给的任务; • 起新闻单位与地方党政间的桥梁作用; • 受报社委托,争取地方党政支持,筹备记者会; 3.正确处理同地方党政关系中出现的矛盾 • 多写与少写; • 登与不登; • 好与不好; • 批评方面的矛盾 第九章、采访路线 第一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新闻采访工作优良传统 • 深入实际,是指深入客观实际; • 深入群众,是指深入人民群众,特别是主体的广 大的工农兵和知识分子。
第二节、怎样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 1.要下决心长期的无条件的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群众 中去,深入到实际中去 2.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 第三节、要正确处理深入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采访领导机关和深入基层的关系 2.正确处理形体深入和思想深入的关系 3.正确处理报道实际工作和关心实际工作的关系: 以天下为己任,以党的事业为己任,不应该是实 际斗争的旁观者 第十章、采访作风 第一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 首先,记者走到哪里,应该主动去接近哪里的群 众,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不自恃 特殊 • 其次,记者联系群众,要讲究方法,有一套接触 群众的本领 • 再次,联系群众,还要广交朋友 第二节、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 1.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2.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 • 重大的典型报道:先进人物、集体,大案要案; • 较复杂、有分歧、疑难问题; • 弄虚作假,对付上级检查团检查; • “反调查” 第三节、战斗敏捷的作风 1.强化竞争意识,树立时间观念; 2.分别不同新闻类别,在采访时采取不同对策; 3.晚报记者打“时间差”; 4.发稿快的有效办法 • 采访过程中打腹稿; • 多写短新闻; • 分段发稿; • 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 • 把实事弄准确。
第四节、不畏艰险的作风 • 瞿秋白采访十月革命后的苏俄; • 范长江采写《中国的西北角》; •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采访方式与方法篇 第十一章、采访方式 第一节、直面采访 • 两种类型:个体采访对象的个别访问;群体采访 对象的座谈会、调查会等 • 三个原则:平等,因人而异,主动权(引导、不 打断) 第二节、视觉采访 • 视觉采访,简言之,就是用眼睛采访 • 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接收信息,发 现线索,识别美丑,辨别真伪,洞察本质,捕捉 情景 • 视觉采访与视觉新闻:典型细节,立体化、形象 化的展示现场情景,刻画人物 第三节、书面采访 • 书面采访,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 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 到书面答复 • 书面采访的起源:理论方面,仅美国约翰·布雷迪 著《采访技巧》第10章《书面采访和采访》 论及的最早书面采访实践是纽约《每日新闻》记 者约翰·查普曼采访飞行员查尔斯·斯德博格首次由 纽约横越大西洋到巴黎的飞行;国内无相关理论 论述,实践最早见于1912年3月19日孙中山《复上 海各报馆电》 • 可用书面采访的情况: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亲自接 受记者面访;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又抽不出时 间去;记者无法接近采访对象;书面采访可突破 时空界限,在同一时间采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 许多人;书面采访是进行补充采访的一种方式。
• 书面采访的具体操作:恳切说明采访意图及必须 书面采访原因;设计好问题;给对方答复期限并 对答复反馈和感谢 第四节、体验式采访 1.提倡体验式采访,是为了弘扬我们党的新闻 工作的优良传统; 2.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 选好体验点; • 甘当小学生; • 把体验和采访有机结合起来; • 体验时间长短视需要而定; • 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 第五节、采访 1.采访的由来 • 1912年4月,《纽约时报》编辑主任范安达成功策 划了泰坦尼克号海难报道,其中涉及到租用卡帕 夏号邮轮停靠码头附近旅馆一层楼并架设四条直 通报社新闻编辑室的线 • 徐宝璜《新闻学》中关于“新闻之采集”章第10节 讲的就是采集之法;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 学》第8章《探索新闻之具体方法》中有1节也专 讲“与电报”,指出“自为最经济便捷之一 种方法” 2.哪些情况下宜用采访 • 联系采访; • 重大事件,搜集反应; • 突发事件,快速报道; • 热点话题,广泛调查; • 留下悬念,需要追踪; • 咨询专家,释疑解惑; • 传闻颇多,澄清事实 3.采访的具体方法 • 有一套查号码的本领; • 拟出要提的问题; • 通话后自报身份,讲明采访意图,争取合作; • 有礼貌; • 记录交谈内容甚至感情色彩、语气等; • 核实(人名、地方、数字、术语等)。
第六节、网上采访 1.如何网上采访 • 了解最新信息; • 拓展信息来源; • 运用网络进行调查; • 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 • 收集背景资料 2.应该树立的几种观念 • 首先树立补课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素质,特别是 信息技术和外语; • 树立法制观念,了解并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规; • 树立网络规范概念,有序操作 第十二章、采访方法 第一节、上下结合 • 自上而下(未掌握具体新闻线索):到达采访目 的地之后,先和领导机关接触,了解领导意图, 了解全面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 深入下去 • 自上而下(已掌握具体新闻线索):了解有关领 导对自己掌握的新闻线索的评价及评价原因,并 了解当地的情况和新的新闻线索 • 自下而上:常见于突发事件如重大事故类,也有 先了解下情再采访领导机关 第二节、点面结合 1.对点面结合的两种理解 • 广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即采访地区、 采访单位、采访对象、了解情况、搜集材料的重 点和一般的关系 • 狭义:典型报道(下马观花)和综合报道(走马 观花)的需要 • “一千个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一个人怎 样死却可以写成一个悲剧”-《华尔街日报》。
2.蹲点调查与建立采访基点 • 蹲点调查,解剖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常见的采访基点:蹲点调查的点、经常报道的点 、参加实际工作的点,或经常了解群众思想情况 和研究实际问题的点 • 采访基点的建立:选择好点(代表性)、要“下本 钱”(花功夫)、要抬头看面、要和基点保持密切 联系 第三节、交叉采访与跨行业采访 1.交叉采访 •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 上,往往可以发现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 索的处理,一种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 访另一个;一种是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 为第二、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 访结束,第二、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 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做交叉采访 • 交叉采访条件:采访对象能为交叉的任务提供材 料,一般是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地区 • 交叉采访优势:减少路上往返和重复找人时间 2.跨行业采访 • 主要针对专业记者,而非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 • 跨行业采访两情形:一是记者采访任务涉及到另 一行业,需要跨行业采访;一是记者在采访中发 现了非本行业的重要新闻,只要时间允许就应该 跨行业采访 • 跨行业采访要求:。